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交联壳聚糖微球树脂对Cu(Ⅱ)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树脂对cu(Ⅱ)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pH5—6时,树脂对Cu(Ⅱ)的吸附量较高;Cu(Ⅱ)在交联壳聚糖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Lagergren一级动力学吸附方程;吸附速率常数随吸附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表观吸附活化能为20.702kJ/mol.  相似文献   

2.
以自制的壳聚糖树脂生成装置,采用改进的滴加成球法,以环氧氯丙烷做交联剂,合成新型壳聚糖交联树脂.研究树脂对Pb(Ⅱ)的吸附效果,探讨了溶液pH、吸附时间、温度、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pH对树脂吸附Pb(Ⅱ)的影响较大;在pH=6,温度30℃,吸附4.5 h时,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05.0 mg/g;用Temkin等温线模型和Pseudo 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对树脂的吸附过程进行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 5和0.992 6,表明新型交联树脂对Pb(Ⅱ)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大孔树脂LS-106对对叔丁基苯酚(4-TBP)的吸附性能。在不同pH条件下测定了树脂对4-TBP的吸附性能,随着pH值降低,树脂平衡吸附量增加。在温度为303.15、313.15和323.15K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吸附平衡数据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4-TBP在LS-106型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平衡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吸附过程属于可自发进行的物理吸附。分别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LS-106大孔吸附树脂对4-TBP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粉碎松树枝粉末为原料高温热解制备生物炭,然后采用水热方法与Fe3O4和壳聚糖复合,制备复合吸附剂,并将其用于水中Cu(Ⅱ)的吸附去除。研究发现复合吸附剂可有效去除Cu(Ⅱ),反应1.5h后可达到吸附平衡,其最大平衡吸附量为74.83mg·g-1。对其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u(Ⅱ)在复合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包括表面扩散、颗粒内部扩散和吸附平衡扩散三个阶段,其吸附反应动力学可采用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对其反应热力学研究表明Cu(Ⅱ)在复合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5.
采用反相悬浮法,以戊二醛为交联剂,Cu~(2+)为印迹模板,壳聚糖为基体包埋F_3O_4磁性颗粒,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印迹树脂(MICM)。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表征和物理性能测定,研究了产物对铜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壳聚糖的氨基和羟基参与了印迹和交联作用,产物的含水率和机械损失率降低,耐酸性增强。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分别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是自发的、吸热的、熵增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辐射下制备的黄原酸化交联壳聚糖树脂(XCCTS)来吸附水溶液中的Ag(Ⅰ),研究了pH值和温度对XCCTS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和XRD对XCCTS吸附Ag(Ⅰ)前后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XCCTS可有效吸附水中的银离子,pH值和温度对XCCTS吸附Ag(Ⅰ)有显著影响,在pH=4.0和50℃时XCCTS可获得最大吸附量.采用Lagergren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XCCTS吸附Ag(Ⅰ)的动力学数据进行了分析.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分别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处理,并计算了Ag(Ⅰ)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实验数据既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又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但用Langmuir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相对更大.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胺型腰果酚醛树脂对Cu2+、Pb2+与Cd2+的吸附-解吸行为,并探讨了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溶液pH为5.5时树脂的吸附量最大,等温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方程;热力学数据显示树脂的吸附以自发的吸热的化学吸附为主过程;动力学特征可用Lagergren准二级方程描述。采用0.1mol/L稀硝酸对吸附在树脂上的重金属离子进行洗脱,解吸率可达95%以上,且降温有利于提高解吸速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化学修饰法合成酚羟基修饰吸附树脂LM-6,通过批量吸附实验考察LM-6对2-萘酚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LM-6对2-萘酚的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且为优惠吸附,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自由能变G<0,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的过程;S<0,表明吸附过程中熵增加。吸附平衡时间为10 h,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新型螯合树脂聚苯乙烯负载葡糖胺(PS-GA),并研究了所合成树脂对Pd(II)的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等静态吸附性能及影响吸附的因素。结果表明:该树脂对Pd(II)的吸附量较高;树脂对Pd(II)的吸附为液膜扩散控制,吸附的活化能为59.76 kJ/mol;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Pd(II)的等温吸附符合弗伦德利希方程;较高温度有利于吸附;树脂可用2%的硫脲-0.1 mol/L HNO3清洗再生,再生后仍保持良好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AN纳米纤维膜(PANNFM)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改性,制备水解PAN纳米纤维膜(HPANNFM),将HPANNFM用于重金属Cu(Ⅱ)离子的吸附。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红外光谱(ATR-FTIR)对改性前后的样品进行表征;考察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HPANNFM对Cu(Ⅱ)离子吸附的动力学和等温线。结果表明:其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对Cu(Ⅱ)离子的饱和吸附量为51.11 mg/g,用1 mol/L的HCl对其进行解吸附,在1 h后解吸附率超过90%。  相似文献   

11.
实验研究了广西褐煤(原始样品和磺化样品)对Cu2 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广西褐煤对Cu2 有较快的吸附速度,吸附动力学符合交换平衡动力学模式:t/Xd(t)=t/Xd(eq) B.广西褐煤经磺化处理后吸附能力大幅提高,褐煤磺化样的饱和吸附量达到32.7869 mg.g-1是褐煤原始样的9.2倍,吸附规律符合兰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溶液的pH值是影响吸附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电镀废水中镍的去除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吸附镍离子.首先对SI-2树脂的结构进行能谱分析和红外表征,然后探讨p H、初始浓度、温度和时间对镍离子吸附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SI-2树脂对镍离子的等温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SI-2树脂是无机硅胶型树脂,交联反应发生在树脂中的羟基上;p H=5时吸附最佳,树脂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 000 mg/g;吸附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为-24.21 k J/mol,说明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SI-2树脂对镍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活化能为1.532 k J/mol.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是整个吸附过程的主要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3.
羟基磷灰石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氢氧化钙和磷酸为原料,利用中和沉淀反应制备了羟基磷灰石粉末(HAP)。研究了羟基磷灰石(HAP)对水溶液中Cu2 的吸附作用。实验表明,当溶液中Cu2 浓度为100mg/L时,每升水使用5gHAP,搅拌几分钟Cu2 去除率达到99%以上。HAP对Cu2 的吸附速度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22℃、PH=7.5时吸附等温式可用Freundlich公式描述。  相似文献   

14.
工业固废高炉渣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表现出了较好的吸附能力,为了深入了解高炉渣对Cu2+的吸附效果,在研究高炉渣的用量、pH、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废水中Cu2+吸附率的影响规律基础上,选取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实验,获得吸附Cu2+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利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探讨高炉渣对Cu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高炉渣表面的吸附位点、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发达的孔隙结构能够促进Cu2+的吸附.在高炉渣用量为0.5 g、pH为9、吸附时间为360 min、温度为65℃时,去除率可达99.93%,吸附后溶液中Cu2+的残余质量浓度小于1 mg/L,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高炉渣对Cu2+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高岭石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高岭石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吸附等温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探讨了振荡时间、温度、溶液pH及吸附剂量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石对铜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nin-Radushkevich(D-R)等吸附等温模型。吸附过程中焓变ΔH>0,表明铜离子的吸附是吸热的,ΔG<0表明该吸附反应是自发的;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高岭石对铜离子的吸附反应更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高岭石对铜离子的吸附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时最大吸附量为17.01 mg/g;pH从2增加到6时,高岭石对铜离子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吸附剂量增大,水溶液中铜离子去除率增加;离子强度增大,高岭石对Cu2 的吸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反相悬浮法,通过环氧氯丙烷交联制备β-环糊精改性交联壳聚糖微球(CDS),用FTIR和SEM进行表征,研究其对甲基橙(MO)的吸附和缓释性能。考察吸附时间、溶液p H值、MO浓度、温度等因素对CDS微球吸附的影响,并与交联壳聚糖(CTS)微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p H 4.0、交联CTS微球1h可达吸附平衡,而CDS 2 h达到平衡;吸附数据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和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用FeCl_2与FeCl_3浸渍颗粒活性炭制成复合材料(GAC-Fe(Ⅱ)、GAC-Fe(Ⅲ)),并用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GAC-Fe(Ⅱ)、GAC-Fe(Ⅲ)进行表征.研究比较两种复合材料在不同初始浓度和不同pH条件下去除水中溴酸盐BrO_3-的效果,使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初始浓度16.7 mg/L GAC-Fe(Ⅲ)效果优于GAC-Fe(Ⅱ),BrO_3-去除率可达98%;去除率随pH值3~9的升高而下降;吸附等温实验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式能更好的描述材料对BrO_3-的吸附过程及材料的吸附效果;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材料去除BrO_3-更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壳聚糖/PVA微粒吸附对硝基苯酚(PNP)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获得在其吸附最适pH为8,随吸附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降低;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证实该吸附为一自发的放热过程;对实验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模型拟合,得出等温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与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动力学更适合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Hg(Ⅱ)在黑曲霉表面的吸附行为,考察pH值、黑曲霉用量、吸附时间以及初始汞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用FTIR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实验pH范围内,Hg(Ⅱ)在黑曲霉表面的吸附量随体系初始pH值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着黑曲霉用量的增加,其吸附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最大值;黑曲霉对Hg(Ⅱ)的吸附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1 h吸附可达到平衡.用动力学方程对Hg(Ⅱ)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性最好,其相关度R2>0.999.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拟合等温吸附过程,其中Temkin方程为最佳模型.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黑曲霉吸附Hg(Ⅱ)废水前后,其主要结构和成分保持完整.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G吸附分离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水溶液中低浓度的乙酸.通过静态实验,研究溶液中DMAC的质量分数对吸附结果的影响,分析D301G树脂对乙酸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DMAC的存在降低了D301G树脂的平衡吸附量,但D301G树脂对于低浓度的乙酸仍具有良好的吸附与再生性能.D301G树脂对乙酸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到吸附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变、吸附焓变、吸附熵变均小于0.说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放热、熵减小的过程.对吸附过程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D301G树脂对乙酸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