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铁水包里对高硅硅锰合金进行炉外还原脱磷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使用CaSi-CaF2-CaO脱磷剂,采用倒包法,平均脱磷率达31%以上,脱磷同时,进行了脱碳,进行了脱碳,平均脱碳率42%。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硅铬合金氧化和还原脱磷的条件,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硅铬合金不具备炉外氧化脱磷的条件,在空气中进行炉外还原脱磷的邮高脱磷率不足20%,因此控制入炉原料中的磷含量较炉外脱磷更具有经济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对高硅锰硅合金进行炉外还原脱磷的原理及方法。结果表明,使用CaSiCaF2CaO作脱磷剂,采用倒包法和喷吹法高硅锰硅合金的平均脱磷率分别为3154%和4132%。脱磷同时,也降低了合金中碳含量。 相似文献
5.
生产优质纯净钢需要使用低磷铁合金原料,而受资源、成本、技术等因素影响,降低低碳、微碳锰硅合金中磷杂质一直是个难题。1)工艺方式。生产中,以炉外精炼的形式向铁水包内液态合金中喂加含有碱性金属钙、镁等脱磷剂的包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铁水包里进行锰硅合金还原脱磷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 CaSi-CaF_2脱磷剂,采用喷吹法,平均脱磷率达34%以上,最高脱磷率达65%。 相似文献
7.
8.
在硅钼炉中,1400℃的条件下,利用硅钙合金、稀土硅、铝基脱磷剂等对高磷硅锰合金进行还原脱磷实验研究.脱磷实验采用CaO-CaF2(质量比为25∶75)为覆盖渣,渣金比为0.2∶1.采用ICP光谱仪检测脱磷后合金中的磷含量,X射线衍射检测渣样物相成分,着重分析了不同脱磷剂及其用量对高磷硅锰合金还原脱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脱磷剂用量的增加,硅锰合金脱磷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铝基脱磷剂脱磷效果最好,当其质量分数达到8%时,合金中磷的质量分数可降至0.21%,符合国标要求(≤ 0.25%),脱磷率达78%;硅钙合金次之,当其质量分数达到10%时,脱磷率为47%;稀土硅的脱磷效果最差,当其质量分数达10%时,脱磷率仅22%.铝基脱磷剂为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佳脱磷剂. 相似文献
9.
选用SiCaBa和CaO-CaF对含硅25%的锰硅铁合金进行还原脱磷,脱磷渣冷却到100℃左右破碎装瓶密封。在50 kg感应炉内分别熔化MnO质量分数(含量)为10.72%和29.2%的1~#和2~#锰渣各4 kg,温度到达1 500℃后出炉,与脱磷渣进行热冲兑处理。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脱磷渣在空气中遇水不粉化、无电石臭味,能有效避免有毒的PH_3气体产生,而未经处理的脱磷渣冷却后放出电石臭味并逐步粉化。 相似文献
10.
11.
为消费市场要求,通过调整入炉原料Mn/Fe,用炉外法生产出了Mn≥72%的高锰锰硅合金。实践证明,该产品完全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13.
14.
阐述了脱磷炉相关工艺研究以及与常规转炉冶炼时的主要技术指标对比情况。主要工艺有少渣高效冶炼工艺、底吹系统优化,底吹深脱磷工艺、底吹可视化工艺,转炉终点静止脱碳工艺。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脱磷炉终点平均磷含量为O.014%,常规转炉终点平均磷含量为0.019%,脱磷炉脱磷效果明显;脱磷炉石灰消耗控制在41.45kg/t,常规转炉石灰消耗控制在53.27kg/t;脱磷炉终点渣中平均TFe含量为11.73%,常规转炉终点渣中平均TFe含量为14.38%,脱磷炉金属收得率高;脱磷炉平均终点钢水残锰0.102%,常规转炉平均出钢残锰0.075%,脱磷炉合金消耗少;脱磷炉平均喷溅渣量为3.93kg/t,常规转炉平均喷溅渣量为13.23kg/t,脱磷炉过程控制平稳,金属损耗少;脱磷炉冶炼钢水终点碳氧积为0.002129,常规转炉冶炼钢水终点平均碳氧积为0.002659。脱磷炉控制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碱性电弧炉在熔氧期迅速造合适碱度的炉渣能脱除钢水中大部分磷的机理,在钨铁冶炼中采用配加一定量的自钨矿,提高炉渣碱度并在精炼期造泡沫渣来脱除钨铁中的磷。 相似文献
17.
18.
19.
选用钙系脱磷剂、CaO—CaF2渣,对锰硅铁合金进行沉淀脱磷,着重研究脱磷剂加入量和锰硅铁合金中硅含量增量对脱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脱磷剂加入量由2.5%增加到7.5%时,脱磷效果增加5.56%,而合金中硅含量由19%增加到25%时,脱磷效果将至少增加23.22%,说明锰硅合金中硅含量增加对脱磷效果的作用远大于单一增加脱磷剂的作用。合金熔体中硅含量的增加降低了氧势,同时提高了磷的活度,这将有助于脱磷剂中的钙以Ca2P3而非CaO形式进入渣中;此外,采用沉淀脱磷工艺的锰硅合金熔体中碳含量也有明显下降,有利于中、低碳锰铁生产中碳含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介绍并论述了16.5 MVA矿热炉生产锰硅合金新开炉的烘炉工艺、配料及操作要点.针对以往新开炉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及分析,从而对新开炉工艺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