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臭氧湿式氧化氨氮的降解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O3湿式氧化降解含氨氮的废水,研究了不同PH、温度、初始氨深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在高PH时O3的自分解催化产生自由基.OH机理和污染物的氧化降解过程。通过试验,获得了O3氧化氨氮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
臭氧氧化降解苯酚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双混型光谱仪反应器研究了苯酚在温度为288-313K,pH=3.2-9.3时的臭氧(O3)氧化反应动力学并获得了反应动力学常数,探讨了O3氧化降解苯酚的机理,即不同pH值时O3氧化降解苯酚的途径及其动力学是不同的,在酸性及弱酸性条件下(pH=3.2-6.5)苯酚的降解遵循O3直接氧化机制,在碱性时(pH=9.3)则遵循羟基自由基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高效氨氮降解菌AD-5,研究了温度、pH值、摇床转速以及接种量对降解菌AD-5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降解菌AD-5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宜培养基pH为7,最适宜摇床转速为120 r/min,100 mL LB液体培养基,最适宜的接种量为6.0 mL。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菌株AD-5具有更高的活性。菌种AD-5对氨氮的降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氨氮的残留浓度Y与时间X符合方程Y=73.3836e(-0.07722)X。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以(NH4)2SO4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8株具有氨氮降解能力的菌株,根据各菌株之间降解率及生长情况的比较,从中筛选出1株对氨氮降解效果较为明显的菌株NX3,经形态学和生理特性初步鉴定其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别测定了在不同的氨氮初始浓度、pH值、温度下菌株NX3对培养基中氨氮的降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氨氮质量浓度300mg/L、pH值7.0、温度30℃时,该菌株对氨氮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为45.53%。  相似文献   

5.
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在饮用水预臭氧化工艺中对水中的有机氮有氧化作用,可导致NH4 -N浓度升高。分别采用曝气和投加高浓度臭氧水的方法投加臭氧,通过回归分析获得了NH4 -N浓度与臭氧投加量的线性关系以及NH4 -N变化的限值,并对两种臭氧投加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吸附在多相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有机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连续流扣半连续流的运行方式,通过考察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力有差异的两种有机污染物——硝基苯与水合三氯乙醛的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效能,对多相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中催化剂的吸附作用进行了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在多相催化臭氧氧化系统中,对有机物的催化臭氧氧化效能并非是臭氧氧化和催化剂吸附作用的简单叠加,有机物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后会继续被催化氧化分解。催化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并不是其发挥高效催化能力的必要条件。臭氧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分解是催化臭氧氧化系统发挥其效能的关键,所生成活性物质的氧化能力决定了体系对有机物降解效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彭长征 《山西建筑》2006,32(11):173-174
通过介绍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了臭氧处理系统的功能及其与污染物的反应机理。臭氧氧化技术与其他处理方法的联用在给水深度净化领域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考察了Ru/Al2O3催化剂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溶液臭氧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Ru/Al2O3可以显著提高臭氧氧化的效果,反应120 min后对TOC的去除率可以由单独臭氧氧化的23.9%提高到71.6%.在试验考察的范围内,Ru的最佳负载量为0.1%;BET和XRD分析表明焙烧温度在600℃、催化剂粒径为0.5~1.0 mm时催化剂载体主要以γ-Al2O3形式存在,得到的催化剂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较多的表面活性位点,此时催化臭氧氧化的活性最高.通过单独臭氧氧化,单独臭氧氧化后再进行催化剂吸附,催化臭氧氧化的对比试验证明了Al2O3催化剂对体系TOC的去除主要是基于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北方地区某净水厂臭氧催化氧化与臭氧单独氧化工艺运行特性的比较,研究了蜂窝陶瓷催化剂提高臭氧利用效率.在臭氧氧化工艺进水UV254为0.024cm-1、高锰酸盐指数为1.2mg·L-1条件下,臭氧投量在0.5~1.0mg·L-1时臭氧催化氧化工艺的剩余臭氧浓度比臭氧单独氧化低27%~52%,这是催化剂促进臭氧加速分...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2)
对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中涉及到的水中氨氮的检测条件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影响显色、空白值的各项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国家标准物质以及实际样品的验证表明,方法的相对误差为0.03%~1.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5%~5.3%,准确度也能满足分析要求,对国家标准方法进行了补充与细化,在实际工作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人工配制的含氮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反应器内废水的pH8.48、碱度1 439 mg/L、DO0.1 mg/L、氨氮容积负荷为0.27 kg/(m3.d),在长污泥龄(106 d)活性污泥亚硝化系统中成功实现了反应器出水NH4+-N与NO-2-N的浓度比例接近1∶1的稳定亚硝化积累结果,为早日能够运用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工艺实现高效生物脱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含氨氮和不含氨氮两种进水水质条件下接种物不同的两个反应器的脱氮除硫特性,研究进水氨氮对厌氧同步脱氮除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未加氨氮的反应器对硫化物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均高达95%,当加入氨氮后,仅有40%~50%的硝态氮被去除,消耗1 g硫化物所还原的硝态氮量减少,去除硝态氮的能力降低了近50%,然而对硫化物的去除率仍维持在90%左右,表明脱氮过程比脱硫过程受进水氨氮的影响大。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证实,当进水中存在氨氮时硫化物的毒性增大,杀死了大量的脱氮硫杆菌,降低了硫化物转化为单质硫的能力,干扰了系统的反硝化脱氮过程,这是导致体系脱氮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氨氮冲击负荷对硝化过程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察氨氮冲击负荷对硝化过程的短期影响,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不同进水氨氮浓度下,系统硝化过程的特点以及活性污泥耗氧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好氧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进水氨氮浓度相应地调高曝气量并不能有效消除氨氮冲击负荷对系统脱氮的影响,但DO的高低可以影响氧在水中的传质效率和微生物的硝化活性。综合考虑以上两个因素,调控好氧段的DO在2.5 mg/L左右可以在不浪费能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对氨氮的去除率。在短期的氨氮冲击负荷下,活性污泥的组分变化不大,对氨氮去除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活性污泥的硝化速率来实现的。氨氮冲击负荷对系统的释磷和吸磷过程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系统除磷效果的恶化。  相似文献   

15.
微波强化NaCl改性沸石的除氨氮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天然沸石对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采用微波强化NaCl活化对沸石进行改性,考察了微波加热时间、功率及活化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可疏通沸石内部孔道,NaCl活化能改善其离子交换性能;与经NaCl及NaCl+NaOH活化后的改性沸石相比,经89 W微波加热4min后再用饱和NaCl活化后的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提高了10%以上;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速率显著加快,反应30 min时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80%,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3.5 mg/g,高于天然沸石的吸附容量(10.11 mg/g).  相似文献   

16.
膜生物反应器去除焦化废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气提升循环流化床内安装膜组件构成膜生物反应器,用其处理焦化废水,考察其对NH3-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膜的截留作用使世代周期长的硝化菌被截留在反应器内并富集成为优势菌种。在严格控制反应器中的温度、DO和pH值的条件下,系统出水NH3-N能够稳定在5 mg/L以下,去除率>95%。在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对NH3-N的去除主要受温度、DO、pH、HRT、进水NH3-N负荷等因素的影响,其中pH和HRT的影响较大。系统能够在高NH3-N负荷下长期运行,但负荷不宜超过0.63 kgNH3-N/(m3.d)。  相似文献   

17.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利用两个SBR反应器(分别标记为1<'#>和2<'#>反应器)控制不同运行条件进行好氧亚硝化对比试验,研究了低氨氮生活污水的好氧亚硝化特性.其中,1<'#>反应器恒温加热浓缩污泥,加热温度为36℃、加热时间为40 min;2<'#>反应器延长曝气时间及污泥龄,但不加热浓缩污泥.结果表明,1<'#>反应器出水亚硝态氮浓度最终稳定在30~35 mg/L,占三氮总和的75%~80%,平均亚硝化率为88.08%;2<'#>反应器自第2天起亚硝化率就降为零,平均出水硝态氮浓度为30.68 mg/L,表现为全程硝化.可见,通过控制反应器中浓缩污泥的运行条件可实现低氨氮污水的好氧亚硝化.此外,维持系统中适当的COD水平也有助于低氨氮生活污水好氧亚硝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消毒过程中氨氮对氯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水厂将地下水与管网水混合作为原水,直接加氯后进入清水池,运行中发现清水池出水中的余氯值变化不规律,有时会出现加氯量越多,出水余氯反而越少的现象.通过静态加氯试验验证了氯耗波动的事实,并与氨氮配水试验作对照,发现原水水样与氨氮配水的加氯曲线存在相似性;通过对折点加氯曲线的分析以及与原水加氯曲线的比较,认为原水加氯符合折点加氯特性,氨氮和管网来水中余氯的变化是造成氯耗不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