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2年,为花园口堵口问题,开始接触黄河。嗣后断断续续,做了些黄河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黄河边上经历了八年,每见滚滚黄水,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深感惭愧的是未能坚持为黄河多做些工作。值此暮年,爰作此文,或可聊以自慰。 历史上,黄河是一条著名的害河,据记载,大禹时代,黄河曾“横流泛滥于天下”。但经大禹治理“播为九  相似文献   

2.
黄河故道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决口后,主流北徙而下,而原黄河在商丘境内留下的百里故道,称为黄河明清故道,也称为咸丰黄河故道。金代以前为古汴渠流路,元大定二十年(1180年)以后,黄河决溢南泛,多道分流入淮,流经襄邑(今睢县)、宁陵、归德(今睢阳区)、虞城诸县,这是黄河流经商丘的起源。至正十一年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清水沟可以再行河50年以上。加上整治改造,还能延长更久。之后再向北改道二、三次,就能在200年内不必加高河口大堤。同时改造下游河道:调度小水流量,防止或减少小水淤积,靠大水刷槽就能使河槽变窄深、通畅,输水输沙能力增强,洪水位不再升高。与控制河口水位配合,200年内可以不加高黄河大堤。在这个长时期内,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和拦沙工作应能大见成效,黄河也达到最终根治了。  相似文献   

4.
黄河巨变     
外国人说黄河是“中国的祸害”;我们则传说它“三年两决口”,亦颇接近于近古史的统计事实。它危害的严重,固有其自然的原因,亦有其社会的原因。四十年间,经过社会体制的变革和治河策略的转变,使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举几件事实来说明。1.1949年的黄河防汛会议中,提出了“保  相似文献   

5.
对黄河源头黄河沿站径流、气温、降水量多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年际变化过程线的趋势为: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不断增加,河流天然来水量普遍减少,年径流量自80年代后期不断减少。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气温持续升高,使冻土层消融,包气带变厚,流域下渗量和蒸发量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等,致使流域产流量减少。为恢复该区域生态环境,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1990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同志在对黄河干流宁夏段进行调查后,提出“综合开发黄河资源,发展宁夏黄河经济”的战略构想。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八五”和今后十年,积极开发黄河资源,释放黄河潜能,发挥宁夏农业和能源两大优势,带动各业发展。区科委已将“宁夏黄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列为自治区“八五”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该课题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截至1991年底止),已取得一些较有影响的阶段性成果。本期在“流域经济开发”栏刊载了黄璜同志的调查报告和部分成果摘要,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河泥沙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分年和汛期两方面分析总结了 195 0~ 1999年间黄河中下游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特点 ,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期下游河道泥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泥沙 5 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现在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变化不同步 ,水量汛期比例减少而沙量向汛期集中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黄河奇观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6):371-371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水的含沙量奇高,特别是汛期洪水的含沙量更高,从而形成了黄河特有的奇观。浆河:1994年2月28日的《黄河报》上有一篇“浆河奇观”的文章中描述了发生在黄河二级支流芦河(位于陕西省横山县)上的一次浆河现象。文中记述:1971年8月17日早晨,横山县突降暴雨,芦河河水猛涨,下午2时涨至顶峰。河水含沙量高达1 190 kg/m3。下午5时,“水位落去三分之二时,忽然水色变暗,洪水稠得象浆糊,流速越来越慢,水位不断抬高,泥沙托着稀稀拉拉的干土块,时而咕噜咕噜冒着气泡,向前走几米,又停顿下来,涌上一阵,又向前走几米。…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前,黄河三年两决口,建国45年来,黄河岁岁安澜。这是否意味着黄河已经平安无事?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綦连安。他说:这正是目前黄河防汛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平静中孕育着危险,安澜中潜伏着威胁。  相似文献   

10.
科学调度黄河水量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上半年,黄河流域遭遇特大干旱,主要来水区来水比多年同期偏少近1/2,供需缺口达42亿m3,黄河水量调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如何实现"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尽量缓解全流域用水紧张局面"的目标,成为2003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下关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大河。它的源头在哪里,历来是中外人士所普遍关注的。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开始,我国历代政府不断派员察勘河源。解放后,人民政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黄河上的宣传人员。中学时代,在我读过的地理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但我真正认识黄河,了解黄河,却是从1981年参加治黄工作开始的。 翻开治黄的历史,特别是近50年来人民治黄的历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  相似文献   

13.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灾害最大的河流,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7公斤,年输沙量16亿吨(三门峡以上),居世界多泥沙河流之冠。在世界多泥沙河流中,埃及的尼罗河年输沙量为1.11亿吨,老挝的湄公河1.32亿吨,苏联的阿姆河2.18亿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3.12亿吨,巴西的亚马逊河3.62亿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为6.8亿吨,孟加拉国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为12.2亿吨。这些河流虽然输沙量很大,但大多水量充沛,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都在3公斤以下,不到黄河平均含沙量的十分之一。 在黄河总输沙量16亿吨中,陕西省为8亿吨,占一半。这8亿吨泥沙主要来自陕北和渭北,其中窟野河年输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利》2010,(20):I0026-I0029
<正>发展概况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简称黄河设计公司)是2003年9月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科技型企业,其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河设计公司是集流域和区域规划,工程勘  相似文献   

15.
1995年,黄河在山东省滨州地区境内断流二次,时间长达118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长的一年,断流时间竟比1994年提前了20多天。给滨州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其原因,一是黄河两岸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致使黄河水入不敷出,求大于供  相似文献   

16.
水文站网黄河,以泥沙多而著称于世。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引洪淤灌、筑堤防洪的过程中,就观察了河水的含沙量。《汉书·沟洫志》中记载了王莽当政时(公元9~23年)已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六斗泥”之说,这一描述和现代观测到的洪水含沙量是相近的。流域内各地的州县志和史书上有关暴雨、洪水、泥沙灾害的记载,一直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相似文献   

17.
黄河探源     
古老的黄河,如同一条巨龙,奔腾盘绕在祖国大地上。中央美术学院年近半百的画家张秉尧,于1982年夏,只身来到山东垦利县黄河入海口,饱览了“龙口”的壮观景象。接着,他又骑上特制的自行车,逆流而上,沿着“巨龙”身躯旅游、写生和考察。如果说,画家以崇敬的心情留连在济南李清照纪念馆、淄博蒲松龄故居、河南巩县杜甫故里、陕西韩城司马迁故乡,是今日“龙的传人”在追寻昔日“龙的传人”的踪迹,那么饱览泰山古迹、曲阜文物、开封相国寺、中岳少林寺、龙门精美的石窟艺  相似文献   

18.
五月五日至九日在郑州召开了一九八三年黄河下游防汛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豫、鲁两省及沿黄地、市主管农业的负责同志和治黄部门以及铁路、油田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共一百余人。中央防汛办公室、水电部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基本实现水沙情势可感知资源配置可模拟工程运行可掌控调度指挥可协同本刊讯2012年12月19日,"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回顾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10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明确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数字黄河"工程自2001年启动以来,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与文学     
1.前言:遥想初年歌起时,一路豪迈直到今 早在人类文明初期,黄河冲积平原气候温和,有巨厚的松散沉积物,积聚了丰富的地下水,在河南黄河两岸史前遗物附近,有一种小麦草大量分布,可以认为是普通小麦的野生型。这说明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就踩在这湿漉漉的黄河边上。黄河流域历史,刀耕火种,丰水东流,家天下,诗三百,从那一刻得到塑造和着色。黄河是通过审美进入人类精神生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