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厦门机场路隧道施工对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隧道施工必然会使地表产生变形,从而对地表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针对厦门机场路梧村山隧道施工实际,通过现场监测和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隧道施工对地表砌体结构建筑物的影响。研究表明:掌子面CRD1~4开挖期间对建筑物的沉降影响最大;施工紧凑时隧道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小,反之影响大;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注浆速度宜慢不宜快,以保证建筑物整体均匀抬升;不均匀沉降作用下建筑物底层反应最明显,且抵抗下凹变形的能力比抵抗上凸变形的强;裂缝主要分布于底层纵墙的门窗洞口处,且沿纵墙沉降较小侧向较大侧斜向上升,裂缝开展随不均匀沉降的增大而加剧,反之则减缓。  相似文献   

2.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性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铁隧道施工中,隧道开挖程序、施作的步骤对隧道稳定性及地表沉降影响显著。北京地铁10号线某标段浅埋单洞双层隧道,是出入口通道与车站中洞、旁边单层侧洞相接的暗挖部分,单、双层转换,初支结构形式和施工都很复杂。目前国内外对单洞双层隧道分析较少,与车站和通道相连接的这种单洞双层隧道比较短,对它的分析往往被忽视。对采用3层6导洞的CRD工法施工的这种浅埋单洞双层隧道的施工性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区域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探索一次性开挖成洞及隧道分步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槽的变化形态,拱顶沉降及拱顶主应力的变化规律。数值分析表明:施工工序不同使隧道的偏挖引起的沉降槽向未开挖一侧偏移,此过程中地层最大沉降并不发生在隧道中线处,而是完成全部开挖,地层变形稳定后,其累计沉降最大值位于隧道中线处。隧道开挖衬砌完全施作后,地表沉降变化不大,但是后续开挖步引起的结构内力应予以重视,尤其对于中隔壁支撑及拱底衬砌的支护,要及时施作拱底二次衬砌。研究结果为单洞双层隧道分步施工控制地表变形和洞周位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龙厦铁路石桥头隧道工程围岩软弱,埋深浅的特点,应用数值分析手段,分析了浅埋铁路隧道在CRD法下施工,对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CRD法下隧道各部施工对地表沉降均有影响,掌子面上部开挖产生的地表沉降明显大于下部,纵向地表沉降随隧道开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结合分析结果,文章指出了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浅埋大跨度隧道施工过程地表沉降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青州至临沭高速公路穆陵关隧道,对浅埋三车道大跨度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特征进行现场监测,探讨浅埋大跨度隧道的开挖方式,分析采用三台阶七步平行线流水开挖引起的隧道地表沉降变形特征。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发现,在浅埋大跨度隧道管棚施过程中和开挖到达掌子面前方时,地表已经发生先行沉降位移。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影响隧道中心附近地表变形的关键步序分别为上、中台阶开挖以及下台阶和仰拱施做,处于左右洞之间的地表变形受到左右洞两次施工干扰,大于左右洞外侧变形。掌子面施工对地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掌子面之后的1倍洞径(D)范围内,距掌子面1D距离之后,其变形逐渐变缓,最终地表沉降变形分布呈现整体向优先开挖一侧的偏态性。采用三维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元模拟隧道的施工过程,研究隧道地表沉降变形特征,其结果与现场监测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拟合性,所得结论对其他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会扰动地层,对建筑物产生沉降等影响。文中基于重庆市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穿越某建筑物的实际问题,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模型,研究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位移和内力变化问题,发现采用小导管注浆可有效控制地表变形和建筑物沉降。  相似文献   

6.
受城市既有建筑结构、山体地质环境以及地下交通网络的影响,地下隧道常呈现出大断面、小净距等特点,而其开挖时为避免左右隧道之间扰动过大,需要严格控制隧道施工时左右掌子面的间距。因此依托攀枝花金山隧道工程,利用MIDAS GTS/NX软件对左右隧道不同的掌子面滞后距离进行了模拟。通过对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围岩变形的结果分析,得出掌子面滞后距离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的结论。考虑隧道变形受掌子面开挖的影响范围为(0.5~2.0)D,建议隧道开挖时的掌子面滞后距离为2.5倍的洞室宽度。该研究成果可为大断面超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表沉降是地铁施工过程中最大的环境问题,大的地层下沉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危害。地下开挖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会在结构内部产生次生内力以及不规则的变形,小到开裂,大到失稳倒塌,同时也减少了地基和基础的承载力。因此研究城市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建筑物的损害以及建立相关的影响评价标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隧道下穿既有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地铁建设中,有必要对建筑物受地铁隧道下穿影响发生变形的规律进行研究。采用FLAC3D软件,考虑建筑物–土体–隧道共同作用,模拟了双线暗挖隧道先后穿越独立基础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工况。模拟结果表明框架结构的存在对隧道开挖引发的沉降位移曲线形状有明显影响,沉降槽深度明显减小,宽度有所增加。在垂直于隧道方向,上部结构的存在减小了柱间沉降差,使框架结构柱间基础沉降趋于平缓。最终柱间沉降差较大值出现在沉降槽曲线拐点两侧框架柱间。在平行于隧道方向,建筑物柱间沉降差与隧道掌子面位置密切相关,掌子面位置前后两柱间沉降差较大。隧道通过后,该方向上最终柱间沉降差将很小。  相似文献   

9.
地下岩石隧道下穿既有高层建筑物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某城市地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工程中,考虑了既有建筑物的剩余安全度,制定了穿越处既有建筑物的风险控制指标和标准,并依据该市实际地层条件、建筑物等效刚度、等效荷载、地下隧道CRD开挖工法、施工错距等因素,建立FLAC~(3D)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隧道穿越建筑物的全过程,对既有建筑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规律进行预测分析。分析表明:四号导洞开挖施工,隧道拱顶最大沉降值为4.94mm,建筑物基底最大沉降量和倾斜值均满足控制标准,桩基嵌入深度不在隧道开挖引起的岩土塑性区影响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双线隧道开挖不同于单线隧道,为研究复合地层地铁双洞隧道开挖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文中基于青岛地铁四号线静沙区间的相关数据,通过数值模拟对双洞隧道上覆土层的不同组合施工沉降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隧道上覆土层中砂土与黏土层厚度的变化,对双线隧道开挖地表沉降最大值、地表沉降和围岩的应力状态的影响较小,变化幅度也影响较小,即不同的上覆土层条件下,对双线隧道开挖地表沉降规律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介绍了重庆市轻轨佛图关至大坪区间隧道及大坪车站隧道施工中开挖及支护方案 ;地表沉降监测及控制 ;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破坏作用的监测与控制以及爆破振动监测及控制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后云台山隧道右线洞口段埋深浅、邻近既有建筑物的特点,采用盖挖法施工.介绍了洞顶改沟排水、地表注浆加固、挂网喷混凝土防护、回填、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等施工措施,同时指出施工注意事项,确保了隧道的施工进度和既有建筑物的安全.结果证明盖挖法施工隧道洞口浅埋段对环境影响小,并可缩短工期、减少投资.  相似文献   

13.
隧道扩建爆破震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中,钻爆法掘进对地表建筑物稳定影响显著。隧道扩建是在原有隧道结构上改造扩大,在隧道扩建施工中更应该注意施工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根据周边建筑物情况,在确定了重庆渝中区鹅岭隧道扩建工程爆破震动效应质点允许最大振动速度的基础上,利用LS-DYNA动力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工程爆破震动进行了模拟,获得了重庆渝中区鹅岭隧道扩建工程爆破开挖过程中的最大段装药控制量,综合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火工品单位体积消耗量,并提出了减小单位消耗量的方法。为类似工程在投标报价和施工组织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世博会电力隧道顶管穿越防汛墙扰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贯彻上海市中心城区架空线落地的要求,确保世博会期间能源供应需求,北京西路~华夏西路电力隧道得以修建。由于是连接浦东浦西,隧道线路不可避免要穿越浦江两岸。基于施工现场记录的施工参数,对顶管穿越浦江两岸防汛墙施工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顶管穿越重要建筑物时,应当尽量降低顶进速度,以减小土体扰动影响;同时合理控制顶管机头顶进姿态偏差,平稳穿越保护建筑物。根据现场监测的防汛墙位移,认为沉降曲线规律可以由最大隆起量、最大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三个沉降特征量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and value of aerodynamic modifications, based on wind engineering considerations, on the building economics of tall structures. Aerodynamically efficient plan shapes are shown to be an effective means of suppressing wind-induced loads, and hence construction cost, but may come at the cost of reducing both the size and value of saleable/rentable floor area. Therefore, it is not straightforward for engineers to decide on aerodynamic modifications, such as the size and type of corner modifications, with regard to both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and the effects on economic rewards. A series of wind tunnel tes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CLP Power Wind/Wave Tunnel Facility,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ing the high frequency force balance technique for building models with different corner modifications. Empirical formulae are proposed to relate the cross-wind responses to the building dimensions and dynamic properties. Those formulations are subsequently employed to assess the financial profits for each building configuration. The construction costs and financial returns of tall buildings are also examined.  相似文献   

16.
王晓霞  郭志超 《混凝土》2011,(10):116-118
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泥水盾构施工采用了同步注浆技术,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通过对注浆浆液配合比和施工的试验控制,注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A major factor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for a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cost of candidate structural systems. In Korea,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cast‐in‐place concrete flat plate construction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tructural system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data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construction costs of these two structure types. This paper compares material quantities for representative building models up to 80 stories in height using both types of structural system. Based on a typical floor plan, six models are developed and the buildings are designed for gravity and lateral loading. Quantities of materials for each model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can be used with appropriate cost data to compare construction costs for the two structural system typ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广州国际创新城金光东隧道工程沉管段为六节管节的连续设计,针对沉管隧道的防水要求,管段采用防腐底钢板、端钢壳,混凝土表面采用聚脲防水涂料与聚氨酯面漆组成的完整外包防水体系,接缝处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止水措施,有效保证了沉管隧道的防水效果,为后续管节施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采用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施工现场进行振动测试,依据标准中的安全允许振动速度幅,分析了振动测试结果,并结合工程周边建筑物结构类型和现状,界定了安全允许距离,最后对邻近建筑物提出了相应的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