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取用草酞酸钡共沉淀法生产的BaTiO_3粉料为基体原料,加入5(wt)%MgO进行粉体颗粒表面改性。对粉体的表征及X-射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g与基体表面充分反应,生成MgTiO_3新相,无游离MgO存在,一次颗粒形貌为球状,粒度均在100~300nm范围内,但颗粒团聚情况仍存在。用获得的粉料进行成瓷试验,制得细晶(1.00~300nm),高致密,而显微硬度与耐电场击穿强度都较一般的BaTiO_3基陶瓷高的试样。结果表明,加镁改性有阻止晶粒生长、提高致密度、扩大烧成温度范围和提高硬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纳米氧化锆粉体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初步研究了己二酸,硬脂酸对纳米氧化锆陶瓷粉体的表面改性作用及其对粉体的极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己二酸,硬脂酸中的羧基与纳米氧化锆粉体颗粒表面的羟基发生类似于酸和醇的酯化反应,并在其表面形成单分子膜。经过表面改性的纳米氧化锆粉体由极性转化为非极性,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能。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粉体工业》2010,(3):65-67
本项技术成果包括干法连续表面改性技术、SLG型连续粉体表面改性机,湿法表面改性技术;煅烧高岭土表面改性技术,陶瓷颜料表面改性技术,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技术、硅灰石矿纤的表面改性等。  相似文献   

5.
重质碳酸钙粉体表面微波辅助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与传统的加热搅拌改性方法的比较,微波辅助改性方法在浊度、浸润度、接触角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改性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取代传统的改性加热方式,实现对粉料的表面改性,而且可激发物质内部分子进行超高频振动、摩擦,可实现分子水平上的“搅拌”,这种“激发效应”已开始在高分子合成和固化反应中应用。本文介绍了粉体表面微波辅助改性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031282598),提出了一套微波辅助改性装置,并以此对重质碳酸钙粉体表面进行异丙基三异硬脂酸基钛酸酯(TTS)改性,实验表明其效果优于传统的加热搅拌改性。  相似文献   

6.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新的表面改性方法,被认为是偶联剂技术的新发展。从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和装置,处理后无机粉体的表面性质,使用性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一方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纳米ATO粉体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偶联剂对纳米ATO(氧化锡锑)粉体进行表面改性,综合考察了偶联剂的品种与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表面改性条件.利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以及光吸收率等表征手段来研究表面改性的效果及分散状况.结果表明,纳米ATO粉体表面改性的最佳条件为:选用硅烷偶联剂KH570,添加量为2份,反应水浴温度为80℃,反应5h.  相似文献   

8.
中国粉体表面改性设备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常用粉体表面改性设备的种类及其特点,详细论述了近年我国根据国外引进技术研制开发的几种粉体表面改性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性能等,并分别与通用粉体表面改性设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磁性纳米颗粒目前是生物医用纳米材料领域异常活跃的方向之一.不同方法制备的磁性纳米颗粒经不同聚合物或分子表面改性后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医学应用.本文综合评述了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如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剂法等;总结了磁性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技术,包括改性物质与改性方法;概括了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磁靶向制剂、细胞分离、肿瘤细胞的过热治疗、MR I衬度增强剂四方面.磁性纳米颗粒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超细氧化铝粉体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两种硅烷偶联剂、三种钛酸酯偶联剂对Al2O3粉体颗粒表面有机改性,比较了不同偶联剂对颗粒表面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未能对粉体表面进行有效的有机改性.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偶联剂NTC401在Al2O3粉体表面进行了化学吸附,而偶联剂JSC和CT136在Al2O3粉体表面主要发生物理吸附.电镜照片说明,经NTC401改性的Al2O3粉体粒子之间的团聚得到了有效改善,而经JSC和CT136改性的Al2O3粉体粒子之间的团聚未得到改善.机理分析认为中心钛原子六配位的结构能够有效阻止颗粒团聚.  相似文献   

11.
以Al,N2为合成原料,AlN为稀释剂,4F为燃烧调节剂,NH采用SHS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摘要以(法合成AlN粉体,实验系统地研究了稀释剂含量、燃烧调节剂含量、N2压力等因素对AlN合成率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稀释剂AlN外加量为40%,燃烧调节剂NH4F外加量为5%,N2压力为8MPa条件下,AlN合成率为100%,粉体的平均粒径小于2μm。采用XRD、SEM、XDC等检测手段对粉体的物相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揭示了粉体性能与工艺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热喷涂方法制备金属粉末的可能性,用氧乙炔热喷涂方法将Al、Zn和1Cr18Ni9Ti等线材制成金属粉末,采用光透射法测试粉末的粒度及其分布,用SEM观察粉末颗粒的形貌,分析了粉末粒径与喷涂工艺参数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用热喷涂方法制备金属粉末是可行的,制备的粉末最大颗粒直径不超过80μm,分布范围窄;送丝速度的降低有利于制备较细的金属粉末。  相似文献   

13.
硅灰石制备多孔SiO_2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硅灰石、盐酸、PEG和水为基本原料制备多孔SiO2 粉体。经ST - 0 3A型表面孔径测定仪测定 ,该粉体比表面积可达 40 0~ 6 0 0m2 /g ,经NSKC - 1A颗粒分析仪测定 ,该粉体的中位径为 6~ 12 μm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PTC陶瓷粉末掺杂高分子PTC材料的电性能,发现掺杂后复合材料的室温体积电阻率降低,PTC强度增加,这为解决高分子PTC材料中室温体积电阻率高与PTC强度低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发现绝缘高介陶瓷粉末对高分子PTC材料也有改善作用。另外,辐照交联可以很好地加材料的PTC强度和降低NTC强度。对实验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度在200nm左右、形貌均匀的球形超细铜粉.研究结果表明,将硫酸铜滴加到水合肼和PVP的混合溶液中,形成的溶液体系局部过饱和度高,化学反应速率和形核速率都非常快,在极短时间内可形成大量的铜晶核.高速搅拌时,溶液体系的微混状况良好,在剪切搅拌抑制机制与断裂破碎机制的作用下会生成粒度较小、形貌均一的铜粉颗粒;低的搅拌速度下,微混作用较弱,PVP分子在铜晶核表面产生不完全吸附,导致铜晶核的二次成核和定向生长,生成长方体的条形颗粒.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和纳米铜胶体,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对纳米铜粉进行表征,通过重力沉降法测试纳米铜胶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液相还原法能够制备纯度较高的纳米铜粉;CTAB浓度为0.12 mol/L时,铜粉平均粒径最小,为20 nm,CTAB浓度为0.14 mol/L且超声粉碎20 min时,纳米铜胶体最稳定;PVP浓度为6×10^-4 mol/L时,铜粉平均粒径最小,为20 nm,PVP浓度为7×10^-4 mol/L且超声粉碎20 min时,纳米铜胶体最稳定。  相似文献   

17.
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BSG为有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银离子浓度和反应温度对银粉粒径的影响。以PVA为表面活性剂,在反应温度为25~50℃、[Ag^+]为0.1~0.5mol/L和高速搅拌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平均粒径小于100nm的银粉。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Zn粉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等离子体法制备出平均粒径在30~45nm的金属Zn粉末,分析了等离子制备技术对粉末产率及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及气流循环的加快,产率增加;工作压力对产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电流的增强、气流循环的加快、工作压力的提高,金属粉的平均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19.
激光熔覆陶瓷超微粉表面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陶瓷超微粉作熔覆材料 ,对常规材料进行表面处理 ,可以极大的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介绍了激光熔覆陶瓷粉的工艺过程 ,并对熔覆层的硬度、粗糙度和熔覆与基底之间的结合情况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YSZ超细粉末的溶胶——凝胶法制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了YSZ(Zr02+9mol%Y2O3)超细粉末。对凝胶形成超细粉末的热分解及晶化过程用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一差热(TG-DTA)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YSZ超细粉末的反应过程分为:水份和有机溶剂的挥发;有机基团的燃烧和无定形Zr02的形成;无定形Zr02向立方要Zr02的转变三个阶段。在470℃时,凝胶转变为YSZ固溶体,形成立方相Zr02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