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庄慎  ;华霞虹 《新建筑》2014,(6):16-19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建筑师能否从纷繁复杂的日常城市和建筑中发现建筑学的新经验?这正是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最近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动力。日常建筑倾向于不断改变,其中蕴含的使用调整、有效建造和时间差异感的力量可以被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策略。这种一直被主流建筑学所忽视的"非识别体系的建筑",可以成为当代建筑师对建筑学进行新的拓展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冯仕达?  柳亦春 《建筑师》2022,(5):124-132
本文关注跨文化交流与大舍主创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以建筑结构、建造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作为 焦点。对谈录凸显了话题及概念的复杂状况,排除了“引进外国概念”与“直接学习”等各种简单思维,并分析建筑师 讨论的具体语境。在这其中包含3个问题:1)柳亦春、坂本一成、1920年代德国对结构是如何理解的?2)如何看待 大舍近十年来项目中结构、建造及氛围之间的关系?3)如何看待近十五年来中日、中西建筑师跨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朱青生:你认为怎样使建筑产生新的意义?当建筑变成生存的必需,要建筑产生新的意义还有必要吗?朱锫:作为建筑师来讲,我觉得是必要的。建筑师有大量的工作是基础工作,建筑有着它自己的使命。建筑有艺术也有理论,大部分建筑师站在了建造的角度,或者是城市基础建造的角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需要修养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世界建筑导报》2005,(1):18-19
设计论谈:目前,中国社会和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对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实践项目和成功案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荧于这方面的讨论,您作为外国建筑师有何耳闻,如果有,您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建造、材料的角度研究乌拉圭建筑师埃拉迪欧?迪斯特的工人救世主教堂,分析了建筑师独特的创作手法;建筑师将红砖用于大跨度拱顶的各种优点;并通过对传统加泰罗尼亚拱顶结构的突破性研究以取得极富表现力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6.
“大象无形”? 老子曰:“大象无形”! 对建筑师来说,老子这话似乎有点绝对。形.形式,大概是所有建筑师所关心的。形式.是建筑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形式如果抓不住观者.人们就会视若无睹,以至掉头而去……一个建筑师.怎么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呢?坦率地说.我在一次会上被分配设计这个博物馆群落中的战俘馆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的形式!为什么?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和其它各馆都在一条连续的展览路线上不同,战俘馆离开了这条连续的展线.孤零零的吊在基地的东南角上.在参观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国际信息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1,(11):140-141
比利时:用100层钢板建造透明教堂比利时建筑师Pieterjan Gijs及Arnout Van Vaerenbergh最近设计完成了一座透明教堂,两位建筑师使用了100层钢板,建造出这栋穿透式建筑物,从内向外望去,一层层的钢板将周遭的乡间景色切割成一块块的小方块,考验着每个人欣赏世界的角度。然而从教堂外洒进来的阳光,反而更像是建筑师留给上帝的随堂考,随着太阳位置的迁移,在教堂内挥发出不同的光影变化,究竟哪个角度最能营造出圣洁圣灵的神圣光辉呢?  相似文献   

8.
《建筑与文化》2008,(6):24-25
对于建筑师而言。何谓“界”? 显在的界线存在于建筑师与其他的社会身份(identity)之间。它是通过各种既定体制的相互交织、推进和递延——从普遍性的,例如教育、训导、奖惩、契约等,到专业化的,例如学科、建造、展示、媒体、会议等——得以不断发展和巩固的。  相似文献   

9.
《广西土木建筑》2012,(2):28-31
“建造一个全新的城市”一如果一个建筑师一生能够有这样的一涉机会,那么对其来说是何等的幸运,哪怕穷其一生,只为建造一座城市,相信也有许多建筑师慷慨以赴。  相似文献   

10.
《广西土木建筑》2011,(5):111-111
丹麦建筑师比贾克·英格尔斯(Bjarke Ingels)领导的比贾克·英格尔斯集团(BIG)击败25名竞争者,赢得在芬兰设计和建造木质多层居住楼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艺术之根     
陈伯齐的建筑艺术人生,与故土有着十分深厚的联系。故乡的“举全村之力”的鼎力相助,固然保证了陈伯齐少年时代的成长;故乡的祠堂、冷巷、骑楼等建筑元素的特色,也一直在影响着陈伯齐的建筑理念;包括对建筑的地域性特色的密切关注,也与陈伯齐从小生长在处于亚热带地区的故乡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专业教育背景、专业实践的发展与追求、作品解读和代表性作品简介四个方面介绍杰弗里·吉利柯,最后通过对其思考言论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其作品和专业生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Willem Marinus Dudok stands out from his Dutch and European peers for resisting the temptation to conform to the aesthetic norms of the avant-garde and for the unique aesthetics in his work. A man who shunned movements and dogma in a time when new architectural manifestos abounded, Dudok preferred to say little about his designs. Yet by combining a close reading of his design work with the few essays that survive,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one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Dudok was classical music composition, in particular counterpoint. Dudok was the son of a professional musician; he played the piano all his life, even sketching his design ideas on scores, probably when he was practising. Analogies between music and architecture date back centuries; typically architects worked with the aspects of form, rhythm, harmony and proportion. But Dudok added another element to the musical arsenal: he used classical counterpoint as an organising principle in plan and elevation. Although he never outlined exactly how he translated his extensive knowledge of music to architecture, Dudok used musical metaphors often enough when describing his work for us to know that music was always on his mind. Dudok was a prolific architect, and considered important during his lifetime—he won the UK's Royal Gold Medal and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Gold Medal, there were Dudok societies all around the world—and yet he is largely overlooked today because his work never conformed to the aesthetic expectations of modernism. This paper examines Dudok's design method, in particular his use of musical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re-positions his work a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 different kind of modernism.  相似文献   

14.
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三级教授符罗飞,于“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秉持人民艺术的路线,正直地走自己的艺术人生之路。但国内艺术上的门户或山头之见、胡风问题,制约了对他的使用与艺术扶持,阻窒了其艺术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彻底地吞噬了他个人发展的最后希望,并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其教训殊深。  相似文献   

15.
尚晋 《世界建筑》2014,(11):120-121
客户决定从都灵市中心的高级公寓搬回家乡,并将他和妻子婚后第二年修复的小房子旁边的大棚子进行改造——那里现在只剩下一个破败的屋顶.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所以愿意投入大部分积蓄.在和多位建筑师交流之后,他决定请MARC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家,让他度过余生.MARC被这位客户的真诚和执著打动,接下了这项任务,并以最直接的方式实现了这家人的需求,而没有提炼为一个过于统一的设计.住宅与室外保持通透,既富活力又有个性;还新添一个小游泳池,使新家无需改动就可与原住宅融为一体.这个由精心设计的元素构成的小小世界在漫长的施工过程中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反思,而它多样化的特征又在RAL7032卵石灰色的涂层下得到了统一.与地形的密切联系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一道浅沟从住宅下穿过,明确了建筑与地面的关系,并在室内外环境之间形成了直接的视觉与功能联系.下面的黄色基底在没有改变建筑轮廓的情况下,容纳了一层新的空间,同时为二层的空中游泳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以享受更多的阳光.  相似文献   

16.
张红卫 《中国园林》2007,23(8):76-80
伊恩·汉密尔顿·芬利是著名的诗人和现代艺术家,他以独特的形体诗在当代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芬利也以优秀的园林作品——小斯巴达园而成为著名的园林设计师,他将自己的形体诗与园林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新时代"文人园林"。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的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史永高 《建筑师》2005,(6):51-64
作为德国19世纪继辛克尔以后最伟大的建筑师 和建筑理论家之一,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对于后世产生 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只是这些影响长久以来被严重低估, 也未得到充分认识。本文以森佩尔的两个相互影响的理 论焦点——材料与面饰——为线索,考察了他的理论著 述中与当代建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三个主题,即彩饰理 论,建筑四要素理论,以及他后期才明确提出的面饰理 论。此外,文章也指出了森佩尔的理论核心以及他的论 述中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并在最后阐述了他的理论遗产 和后续影响,以及他与现代建筑的暧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谈贝聿铭建筑艺术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炜 《国外建材科技》2007,28(3):138-139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跨越了时间、空间漫长的纬度在不同的地域生长,呈现出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同时又具有当代文化的性格。从贝聿铭的建筑观念、建筑语言、建筑营造中的策略3个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到他的独特性是与他所处时代相对而言的,确切的说,是他以深远的目光看到了建筑在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找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丘里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通过对他有关建筑创作的主要观点以及典型作品实例的介绍分析 ,阐明了文丘里对建筑历史与传统所持的态度以及他在建筑形式处理上的新思路和新手法 ,并从中揭示出了他的建筑创作观 .  相似文献   

20.
石春初 《山西建筑》2008,34(18):52-54
剖析了现代建筑师刘家琨在其个人实践生涯中的两个方向——乡村建筑与都市建筑,阐释了这些作品对叙事语言和文学化、低技策略、建构语言与功能性的探索,以及所体现的建筑师对建筑地域性、社会性的热忱关注,对资源等当代性问题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