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简化电力系统信息网络应用中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系统的维护,提高电力信息网安全,文章以PKI体系为基础,借助于PMI技术,将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集成,同时辅以日志审计和用户管理功能,构建一个集成的AAAA服务器,并介绍了各个功能模块的组成部分.该服务器实现了对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的权限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在电力二次系统信息管理中有较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工作流权限管理模型的权限控制是工作流的重要因素。对传统的访问控制权限进行改进,在基于角色和任务的工作流权限管理模型中将任务与组织部门、时间进行关联,为工作流的权限管理提出一种新的思路。最后将该模型应用到甘肃电力绩效考核系统中,实现了用户权限动态分配的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翔 《电工技术》2018,(4):112-115
针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庞大复杂的特性和两级管理三地控制的需求,提出一整套权限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多现场多责任区的访问控制策略,用户G角色G权限为核心的权限管理模型及基于实时库互斥锁的权限移交机制等.该方案已在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综合监控系统中实际应用,对于轨道交通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电力营销系统用户访问控制效果,提出基于RBAC模型的电力营销系统用户权限分配方法。利用信任度属性扩展访问策略表达式,通过监控用户的访问行为,获得电力营销系统信息资源的全局信任度,控制访问权限;根据访问权限控制结果,在分析自主型访问控制模型和强制型访问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基于RBAC模型,引入角色的概念,通过量化计算用户中不同的访问行为在分配权限时彼此的信任度,获取用户权限访问等级,完成电力营销系统用户权限分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电力营销系统用户访问权限控制时间较短,用户权限分配误差率较低,提高了用户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5.
信息系统管理流程的控制是内部控制要素中重要的一环。在信息控制方面的缺陷中,应用系统安全中的用户控制占了53%,用户权限控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建立统一的身份管理、实现统一的安全策略成为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中提出在电力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引入RBAC模型,将角色作为用户和权限的中间体,为用户指派不同的角色,对每个角色分配权限,降低用户直接对权限操作的风险.利用最小授权和角色继承概念,根据业务职责对角色分级划分,实现对系统资源的安全存取,使权限管理变得简单而高效,节省了系统维护的开销.  相似文献   

7.
针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庞大复杂的特性和两级管理三地控制的需求,提出一整套权限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多现场多责任区的访问控制策略,用户-角色-权限为核心的权限管理模型及基于实时库互斥锁的权限移交机制等。该方案已在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综合监控系统中实际应用,对于轨道交通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J2EE平台的动态权限管理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科技资源应用集成环境平台的研究和开发为背景,针对整个系统的安全问题,对B/S模式下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的需求进行了分析,采用结构化方法和基于角色、资源等的安全管理策略进行系统功能和业务流程的设计,并采用JSP等技术实现了系统用户权限的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9.
<正>为实现云南电网公司级应用系统"统一运维、统一需求管理"的工作目标,规范公司级应用系统用户及权限的统一管理,对各系统用户及权限进行有效、合理、统一的管理控制,降低用户及权限管理给应用系统带来的风险,保障各应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公司信息中心将7个省级应用系统的管理员权限收回,进行集中管理,并计划分批对部分省级应用系统的管理员权限进行回收;管理权限收回后,各应用系统的组织机构调整,人员账号  相似文献   

10.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于2013年完成了统一权限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业务系统组织机构、用户、角色、菜单功能等数据的统一管理和业务系统的安全认证。在实现业务权限统一管理的同时,面对庞大的业务系统注册资源数据量,如何实现业务权限的安全管理,是统一权限平台需要研究的重点。结合甘肃电力业务应用实际情况及业务特点,着力于业务系统权限资源安全性及合规性管理方案,采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开发设计平台SG-UAP为基础平台,利用已经建成的统一权限平台中的敏感、互斥资源数据,通过采集业务系统用户行为日志进行分析及预警,以实现对甘肃电力业务系统权限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1.
乡村用户较为分散、用电负荷密度低,其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远低于城镇。各用户负荷曲线的波动特征不同,不同用户组合后总负荷曲线的平准化程度不同,对配电网的供能范围进行优化具有提升线路和设备利用率的潜力。同时,各类需求侧负荷调控技术的应用也可调整用户的负荷曲线,减小各用户的供电峰谷差。为实现乡村配电网规划和需求侧负荷调控方案协同优化,在对农村配电网构建成本、用户需求侧负荷调控成本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用户聚合和各用户需求侧负荷调控协同优化模型,对各用户需求调控和配网线路供能范围进行综合优化。案例研究表明,对配电网供能范围和用户需求侧负荷调控措施进行协同优化,可以明显提升农网线路及附属设备的平均利用率,减少农村电网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用户较为分散、用电负荷密度低,其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远低于城镇。各用户负荷曲线的波动特征不同,不同用户组合后总负荷曲线的平准化程度不同,对配电网的供能范围进行优化具有提升线路和设备利用率的潜力。同时,各类需求侧负荷调控技术的应用也可调整用户的负荷曲线,减小各用户的供电峰谷差。为实现乡村配电网规划和需求侧负荷调控方案协同优化,在对农村配电网构建成本、用户需求侧负荷调控成本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用户聚合和各用户需求侧负荷调控协同优化模型,对各用户需求调控和配网线路供能范围进行综合优化。案例研究表明,对配电网供能范围和用户需求侧负荷调控措施进行协同优化,可以明显提升农网线路及附属设备的平均利用率,减少农村电网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力公司等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加速转型,原有的粗放式用户用电管理模式逐渐难以满足电力营销管理的需求。针对海量用户场景提出了用电模式分层聚类方法及用户集群辨识模型。基于用户集群辨识结果提出了条件残差模拟负荷概率预测模型,进行负荷分层概率预测,以实现对用户精细化用电管理。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王健 《山西电力》2008,(5):41-43
以公开密钥体系为基础,提出企业统一用户管理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中,构建了山西省电力公司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实现了山西省电力系统内的用户统一管理,授权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前综合需求响应(integrated demand response,IDR)缺少完善的互动机制,上级电网无法基于用户的实际响应潜力,对响应资源进行精准地调控和管理。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考虑上级电网与工业园区互动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首先,提出针对工业园区的综合需求响应互动机制,明确各个能源系统之间信息交互方式。其次,提出兼顾调峰需求、用能经济性和用户满意度的综合需求响应模型,采用分支定界法进行求解,得到用户可调控能力和对应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同时,园区能量管理中心基于用户上报的响应方案,通过用户优选模型得到使整体补偿费用最低的用户响应组合方案。算例结果表明,所提IDR策略能够进一步挖掘用户的可调控潜力。另外,园区能量管理中心可根据各个用户的实际可调控能力合理选择参与需求响应的用户,在较低的需求响应成本下,获得相同的调峰潜力,有利于实现电网公司与工业用户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熊莉 《电力学报》2007,22(4):439-442
通过分析中电联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以及系统的特点,实现了4个专业(电源专业、电网专业、供用电专业、发电专业)的数据导入、导出、数据查询、自由组合查询、对比查询、数据汇总、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与分配等功能,充分满足中电联统计信息部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17.
电力用户自备应急电源是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我国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应急电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了2项自备应急电源配备与管理的对策:一是对电力用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二是建立自备应急的管理机制。其中,前者包括重要电力用户概念、按用电性质分类和按重要程度分级;后者包括界定自备应急电源的配置范围和型式、界定自备应急电源的管理方式和程序以及建立自备应急电源管理的约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能源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能源利用现状和管理模式。从需求侧管理的角度,阐述能源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型控制策略,传统的需求侧管理是基于电网与用户的相互作用,通过相关协议达到对负荷的部分可控,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用户侧的信息交互更加重要与频繁,同时由于各种能源发电形式的接入,使得对用户的负荷管理也越来越重要。提出一种面向能源互联网的需求侧管理方法,该方法利用用户侧健全的通讯基础设施,在每个用户的智能量测设备中增加用电计划控制模块,该模块借助博弈论的思想使每个用户根据其他用户的用电计划制定出使得自己用电支出最小的用电计划,最终得到所有用户的能源消费计划。在整体的能源消费计划下,达到系统运行的峰均比和发电成本最小。最后,通过实例仿真证明了该负荷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智能电网对用户用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用电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社会和客户,是社会各界感知和体验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从用户角度出发,从双向互动服务、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的智能化管理、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的智能化管理三个方面分析智能电网对用户的影响体系及影响。阐述发展智能电网能够满足用户对用电多样、多元的需求,降低用电成本,有效提高电网的利用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同时促进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的发展,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大幅削减碳排放。  相似文献   

20.
在智能电网崛起、需求侧响应体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含智能用电信誉度评价的智能用电终端设计思路。在该设计中,电网既能有效实时地将有价值的用电信息传递给用户,还能接收用户端的反馈信息。终端中的智能用电信誉度评价体系能够对用户的用电习惯进行量化评价,其结果能够有效指导与规范用户用电行为,并可对电网规划、运行及调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