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加氢异构芳构化催化剂及其配套工艺,以催化裂化未脱硫未脱双烯烃全馏分汽油为原料,在反应温度390℃,反应压力2.0—3.0MPa,进料重时空速1.0h^—1,氢油体积比300-400条件下进行加氢、异构、芳构化反应,所得产物与原料相比,烯烃含量降低35.8个百分点,芳烃含量增加16个百分点,RON增加了0.3个单位。由于基本脱除了汽油中的双烯烃,使汽油的诱导期明显延长,其余各项分析数据基本达到国家车用汽油标淮。 相似文献
4.
5.
氢转移反应与催化裂化汽油质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分析氢转移反应的机理及本质人手,论述了催化剂孔结构、硅铝比、稀土量、晶粒度、沸石与基质相互作用、沸石组成等对催化裂化氢转移反应活性的影响、指出通过改进催化剂制备技术,选择合适的工艺操作条件及氢转移活性适宜的催化剂可以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不降低其辛烷值,并抑制焦炭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催化汽油中烯烃含量,提高汽油产品质量,炼油厂使用了石料院开发的GOR-C催化裂化催化剂。通过GOR-C催化剂在1号催化装置上的使用,发现GOR-C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流化性能、重油裂化能力和稳定性,裂化活性较强,且活性保持率较高。催化剂与操作条件匹配合理,明显降低了汽油产品的烯烃含量,诱导期延长,安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国Ⅵ(A)标准车用汽油生产,某公司4.8 Mt/a催化裂化装置(MIP工艺)通过优化工艺条件以降低稳定汽油烯烃含量。结果表明:在第一反应区出口温度提高4 ℃时,稳定汽油烯烃体积分数下降2.4百分点;在平衡剂微反活性提高2.8个单位时,稳定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低4.6百分点;在粗汽油回炼量为15 t/h时,稳定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低1.3百分点;在稳定汽油终馏点提高4 ℃时,稳定汽油烯烃体积分数降低0.3百分点。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技术措施的方向主要是增强氢转移反应和小分子汽油烯烃选择性裂化反应,都属于二次反应,由此会导致焦炭产率增加。大型炼油企业应综合考虑汽油调合池组分,以综合效益为目标选择合适的催化裂化稳定汽油烯烃含量。 相似文献
8.
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技术--FDFCC工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催化裂化过程中烯烃转化机理,提出了一种并联双提升管催化裂化反应体系——FDFCC工艺,其中一根提升管用于重油裂化,另一根用于汽油改质。工业实施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显著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烯烃含量,烯烃体积分数降低20~30个百分点,硫含量下降15%~20%,改质汽油诱导期增加,MON和RON略有增加,芳烃中苯含量基本维持不变,芳烃含量虽有所提高,但远远小于规定指标。与常规FCC工艺相比,FDFCC工艺的汽油产率下降4~5个百分点,液化气和柴油产率均增加2个百分点左右,(焦炭 干气)产率增加小于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用RFG-NJ催化剂的工业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基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3,4(4):39-43
在 1.0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上进行了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用RFG -NJ催化剂的工业试验 ,并进行了标定。标定结果和日常统计数据分析表明 ,RFG -NJ催化剂具有显著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性能。在装置掺渣率为 2 5 %左右、反应温度下降 6℃的情况下 ,汽油烯烃含量由48.6%下降至 3 6.5 % ,下降了 12 .1个百分点 ,汽油的诱导期延长 ,安定性得到改善 ,但汽油辛烷值略有下降 ,装置的总轻烃收率变化不大 ,丙烯收率下降了 0 .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11.
RFG-FS1R降汽油烯烃催化剂在FCC装置上的工业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戴维森公司生产的RFG-FS1R降烯烃催化剂在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一厂催化裂化装置上进行工业试验的情况。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FG-FS1R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降烃活性,而且具有良好的流化。热稳定及抗重金属污染性能,但使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两段式氯化器对硅铝载体进行氯化扩孔处理,采用BET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法对催化剂的酸度、比表面积、孔结构和孔分布等进行表征,利用荧光指示剂吸附法对氯化处理前后催化剂的降烯烃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氯化处理使催化剂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分别增加0.02 cm3/g和8.08 m2/g,说明氯化处理对载体的孔结构进行了一定的修饰。而且载体表面的酸性也有一定的改善,总酸量、B酸量和L酸量分别增加0.10,0.08,0.02 mmol/g,对于促进催化剂的氢转移反应是有利的;当氯化处理温度为500 ℃,氯化时间为5 h,盐酸用量为12 mL时得到最适宜的硅铝载体,由此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可以将FCC汽油中烯烃的体积分数由52.6%降低到25.6%,同时产品油的辛烷值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MoP/HZSM-5催化剂,采用XRD进行表征。在反应温度400℃、压力1.0MP、体积空速1.0h-1、氢油比400:1的条件下,在小型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进行催化裂化汽油中间馏分(50~100℃)的芳构化反应,考查了不同钼质量分数、n(Mo):n(P)的摩尔比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钼质量分数及n(Mo):n(P)的摩尔比对反应有明显的影响,适当增加磷含量能提高催化剂性能。MoP/HZSM-5在钼的质量分数为3%、n(Mo):n(P)=1.5,反应温度为400℃时,改性催化剂芳构化活性最佳,液相产品中芳烃质量分数为65.43%,烯烃质量分数为5.42%,液收为61.04%。 相似文献
14.
直链烯烃在裂化催化剂基质上的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FCC催化剂的基质材料SiO2Al2O3,采用XRD、BET及IR对其结构和酸性特征进行了表征。在FCC操作条件下,以n-C7=-1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反应产物分布与基质材料酸中心特性的关联,提出了n-C7=-1的裂化反应网络,对n-C7=-1的异构化、氢转移、芳构化等二次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异构化反应过程同时以单分子和双分子两种机理进行,但双分子反应选择性较低;氢转移反应不仅与基质的酸中心密度有关,对酸类型的影响更为敏感,在只有L酸的基质上,氢转移以Rideal机理进行,其活性随酸中心密度呈线性增加;在既有B酸又有L酸的基质上,氢转移更倾向于L-H机理,其活性随酸中心密度呈指数增加;烯烃二次反应之间选择性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B酸与L酸在总酸量中的分配;以烯烃在B酸与L酸上形成结构不同的正碳离子为前提,提出了两种正碳离子进一步反应的机理模型,并较好地解释了烯烃的反应机理与产物分布。 相似文献
15.
利用FCC小型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在催化裂化条件下考察了甲醇在LANK-98,RAG-10,DACS-GQ1,GOR-Ⅲ等四种FCC工业平衡催化剂上的转化反应过程.实验表明,烃和低碳烯烃产率在GOR-Ⅲ上最高.另外考察了不同空速、温度、剂醇比时甲醇在GOR-Ⅲ上转化的产物分布,在空速5 h-1,温度510 ℃,剂醇比为10时,烃和低碳烯烃产率分别为23.03%和12.87%.进一步考察了GOR-Ⅲ中添加多产丙烯助剂OlifinsMax后甲醇转化的产物分布,当OlifinsMax占催化剂总量5%时,烃和低碳烯烃产率可分别达到30.54%和16.25%.研究结果表明:甲醇在GOR-Ⅲ上可获得较高的烃和低碳烯烃产率,添加OlifinsMax后烃和低碳烯烃产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和烯烃含量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几种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及烯烃含量的技术途径,比较这些技术的使用范围及其优缺点。重点介绍国内已工业化的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硫和烯烃含量的技术,包括加氢异构脱硫降烯烃(RIDOS)技术,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新工艺(MIP)技术等。指出,前加氢法(催化裂化原料加氢预处理)具有诸多优点,但装置投资高,难以满足清洁汽油φ(烯烃)<20%的要求。催化裂化汽油后加氢法中,对于高硫、低烯烃原料,宜采用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对高硫、高烯烃原料,宜采用加氢异构脱硫降烯烃技术。催化裂化降烯烃新工艺、催化剂和助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但难以满足汽油φ(烯烃)<20%,ω(硫)<800μg/g的标准。催化裂化降烯烃技术与加氢技术的组合可能是我国生产新标准清洁汽油的适宜途径。 相似文献
17.
催化裂化汽油改质降烯烃反应过程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裂化催化剂在微反-色谱联合装置、小型固定流化床试验装置和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试验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汽油改质降烯烃过程的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汽油改质降烯烃过程的产物分布与烯烃含量的降低幅度(烯烃转化率)存在着较好的关联性,说明无论在何种反应条件下采用何种催化剂,只要催化裂化汽油改质后烯烃含量降低,就要付出产生一定量的干气和焦炭的代价,且两者存在着基本对应的关系。随着烯烃转化率的提高,催化裂化汽油改质后烯烃含量降低的幅度增加,C3 液体收率及汽油收率降低,说明C3 液体收率及汽油收率与汽油烯烃降低幅度是相互制约的。在同样的反应条件下,高碳数烯烃的反应活性要高于低碳数烯烃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