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西藏森林生物总量18.98亿t,占全国的12.04%,森林总碳汇量9.53亿t.占全国的12.2%,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1。森林每生长1m^3,约吸收1.83t二氧化碳,释放1.62t氧气。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节能与环保》2008,(2):10-11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森林以其占陆地生物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优势,而成为各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能源与环境》2010,(2):51-51
研究发现.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有1/3被海洋吸收.可以说海洋使得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以缓解。但额外增加的二氧化碳却改变了海水的化学结构.加重了它的酸性程度。如果保持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速度,海洋中的一些主要生物将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4.
科普知识     
正什么是碳足迹?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什么是碳汇?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节能与环保》2010,(1):64-64
研究发现,从1800年起,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被海洋吸收,可以说海洋使得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以缓解。但额外增加的二氧化碳却改变了海水的化学结构,加重了它的酸性样度。如果保持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到2100年,海水的酸度将会增加两倍。  相似文献   

6.
近日科学家们表示,海洋中的海草及藻类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的强有力武器。海草及藻类植物在吸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方面的功效可以与广袤的雨林相媲美,这是因为它们的光合作用速度非常快。某些种类的海草可以在短短三个月内长到3至4米长,一些海草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比陆地植物吸收的5倍还要多。目前,拥有海草数量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韩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7.
《能源与环境》2009,(6):47-47
英国班戈大学的科学家称.目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有大约一半留在大气中.剩下的50%则被森林等地面体系以及海洋吸收了。那些较浅的大陆架海域,比如北海等,被认为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海洋中浮游生物的繁殖是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过去的海平面上升实际上抑制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给大气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节能与环保》2010,(8):8-8
<正>交通运输部发起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近日在湖北武汉正式启动,力争年内二氧化碳减排249万吨。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目前,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8%,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5%。我国已制  相似文献   

9.
近日科学家们表示.海洋中的海草及藻类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的强有力武器。海草及藻类植物在吸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方面的功效可以与广袤的雨林相媲美,这是因为它们的光合作用速度非常快。某些种类的海草可以在短短3个月内长到3至4m长,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近日发布一份环境报告说.保护海洋生物能有助于减少当前全球化石类燃料碳排放量的3%至7%.浮游生物、海草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对吸收温室气体具有积极作用。海洋和江河中的生物每年固定和储存量多达16.5亿t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道路交通系统年排放量的50%。  相似文献   

11.
《能源与环境》2010,(4):54-54
联合国近日发布一份环境报告说.保护海洋生物能有助于减少当前全球化石类燃料碳排放量的3%至7%.浮游生物、海草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对吸收温室气体具有积极作用。海洋和江河中的生物每年固定和储存量多达16.5亿t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道路交通系统年排放量的50%。  相似文献   

12.
近日科学家们表示.海洋中的海草及藻类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的强有力武器。海草及藻类植物在吸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方面的功效可以与广袤的雨林相媲美,这是因为它们的光合作用速度非常快。某些种类的海草可以在短短3个月内长到3至4m长,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费所释放的非活性碳,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急剧增加。为了遏制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日益变暖的趋势,国际社会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控制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人口占到全球总人口的将近1/5,碳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由于生态系统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增加森林碳汇。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广西作为林业资源丰富的林业大省,近年来的森林覆盖率及蓄积量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节能与环保》2009,(3):51-51
英国班戈大学的科学家称,目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有大约一半留在大气中,剩下的50%则被森林等地面体系以及海洋吸收了。那些较浅的大陆架海域,比如北海等,被认为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碳汇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CO2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尝储存CO2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预测,由于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树木生长速度将会加快,但此情况只能持续到本世纪末。该团队着重于138项二氧化碳水平很高的草地、用于作物的土地、灌木丛和森林的研究。实验包括在特殊室内种植植物、用二氧化碳熏蒸森林等。据介绍,在过去三、四十年里,全球森林和陆地吸收了近四分之一化石燃料的排放。他们预计到2100年,释放的二  相似文献   

17.
《巴黎协议》确认要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内,争取低于1.5℃,本世纪末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经分析,要实现该目标难度非常大,主要原因是:《巴黎协议》实现目标的措施不具体,依靠各国自主贡献的碳排放量总和远大于实现温升目标的碳排放限额,与科学家的判断和预测相距甚远;发展中国家在中远期还需要使用相当份额的化石能源,由于缺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本世纪末仅中国每年就至少还要使用十几亿吨煤炭,实现净零排放难度相当大;发达国家已经跨过了碳排放峰值,而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峰值年不可能提前到2020年,要延后到2030~2040年,其后还有几十年的平台期或准平台期;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2050年非化石能源的替代份额已相当可观,已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2.2%(基本情景)和43.0%(积极情景);本世纪末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土地利用改变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累积量增加的正贡献仍然大于土地吸收和海洋吸收的负贡献;CCS封存量有限,花费相当大的建设成本只封存几百万到几千万吨二氧化碳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市森林、草原、湿地碳汇量分别为5.3万~5.8×104万t、5169.73万t和26031万t,年固碳量分别为2878万t、903万t和92.23万t。2018年经济社会主要行业碳排放量约为906万t,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量大于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打造成我国北方重要碳汇基地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9.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金河湾湿地涡度相关观测系统的实测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寒区滨河湿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日际和季节两种尺度的动态变化机制,总结了碳源、碳汇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气象要素对净碳交换量和湿地总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河湾湿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在日尺度上呈"U"型分布,午时左右达到最高值;季节尺度上,自9月中旬至次年4月初表现为碳源,其余时间表现为碳汇,持续时间约5个月,总固碳量约631.62g/m2;相较于其他湿地生态系统,寒区湿地由于气温低、湿度大,净碳交换量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主席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要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遵循习主席的教导,研读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自然生态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自然生态哲学和当代中国领袖的生态文明理论,通过科学探索和实践研究,发现了"速生碳汇草";发明了"生物捕碳固碳技术";首倡"综合开发利用大气碳资源","发展新气候经济","实现二氧化碳负增长",创建"零碳"区域发展模式;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征收"碳、热、氧税",实施"碳、热、氧产品"交易;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理、定义、目标、方法和流程。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