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风对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室内颗粒物质量平衡方程,建立了通风过滤空调系统的数学模型,对不同的通风系统以及不同粒径下的I/O比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数值计算表明,过滤器效率对机械通风系统的I/O比影响显著;对于自然通风系统,当换气次数由1 h-1增加至6h-1,I/O比变化迅速,继续增大换气次数,则I/O比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2.
高压高频复合电场作用下气溶胶凝并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净化实验室内高压高频复合电场作用下的气溶胶凝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量室内不同粒径段颗粒物在不同初始浓度N状态下浓度减半所需的半值时间TH,计算得出对应的凝并系数K。测试结果表明:初始浓度增加,半值时间TH减少和对应的凝并系数K将减少,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浓度减半所需的换气次数将减小,证实了高压-高频电场具有使空间微小颗粒加速凝并的作用,为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空调房间室内CO2浓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建立室内CO2浓度对比实验,分析造成夏季空调房间室内CO2浓度累积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消除室内CO2浓度累积的通风换气量,指出较小的室内人员密度和良好的通风换气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4.
气溶胶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可吸入颗粒物和其可能携带的病毒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为了深入了解气溶胶颗粒在室内的沉降与扩散规律,有必要通过实验对不同粒径颗粒在不同换气次数下的浓度衰减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对于粒径在0.3μm以上的颗粒,随着粒径的增加,颗粒沉积衰减系数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室内换气次数的增加,各个粒径颗粒的沉积衰减系数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5.
颗粒物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粒径在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对于研究人们长期所在的办公室内PM2.5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尤为必要.选取某一办公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测点对室内不同区域进行PM2.5检测,分析得到室内PM2.5来源及变化规律.并在不同室外空气质量状况下,进行开窗等活动,对...  相似文献   

6.
利用Airpak软件模拟分析了体积为6.8 m×3.1 m×2.8 m的某10000级洁净室中污染物的浓度及温湿度,并对照测试结果分析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其模拟结果表明,在改变室内送风状态点的情况时,室内的最佳换气次数为18次/h,在不考虑改变室内送风状态点的情况下,室内的最佳换气次数为22次/h;其完全可以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通过降低换气次数降低洁净室的能耗。  相似文献   

7.
从污染控制和节能的角度出发,以氨气作为主要污染物指标,着重探讨了实验动物设施内影响换气次数指标选取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合理设计实验动物设施换气次数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污染源位置对颗粒物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针对室内人员日常活动及办公行为两种不同情况下产生的颗粒物在置换通风室内的分布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5种典型粒径的颗粒物在这两种不同污染源释放位置下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若污染源高度靠近地面,则产生的颗粒物在人员呼吸区浓度较低,而人员活动时在较高位置产生的颗粒物因受到热浮力的作用,在呼吸面上的浓度较高;热浮升力对小粒子(dp<5.0μm)的输运起支配作用,而大粒子将受重力作用而沉降至地面。因此,不同污染源位置产生的不同粒径颗粒物对室内空气品质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医院手术室不同通风情况的生物污染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样房间换气次数下,改变送风速度和出风面积,对OR.B手术室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比较在手术关键区(围绕患者手术切口的三个相连区域)的细菌沉降数量。结果表明改进气流流型可以降低关键区域的微粒沉降量,但效果并不如增加换气次数至某个恰当量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0.
乱流洁净室换气次数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乱流洁净室净化空调设计中室内发尘量和新风比对换气次数的影响。讨论了换气次数的正确选取方法。引入当量人员密度,提出了规范中换气次数上限适用的当量人员密度限值。  相似文献   

11.
考虑臭氧与人体体表之间的化学反应作用影响下,掌握在低人员密度条件下臭氧诱发室内复合污染的规律是控制臭氧污染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前提。针对室内人员密度为0.29人/m~2情况,基于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混合、置换和地板孔板3种通风方式下的臭氧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的变化特征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种通风模式下污染物浓度与换气次数呈负相关,换气次数的减少会引起污染物浓度的特征规律发生显著变化。同时,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随臭氧浓度变化有明显的跟随性。  相似文献   

12.
PM10室内外浓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部分城市不同建筑类型室内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PM10)室内外浓度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当室内无任何发生源和人的活动时,PM10的室内外浓度比(I/O)接近于0.85。在室人员的室内活动、吸烟、烹饪和空调的运行都会导致PM10室内外浓度比发生变化。在所有的室内发生源中,吸烟对PM10室内外浓度比(I/O)影响最大。在室内放置某些绿色植物,可降低PM10室内外浓度比,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氨气为代表,对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实验动物设施内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从污染控制和节能的角度出发,针对两种不同的气流组织形式,分别进行了两种不同换气次数工况下的研究,最后得出实验动物房一般应采用两侧回风的通风形式的结论,为实验动物设施气流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结合河南某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楼通风设计,分析了在设计中所应考虑的通风系统形式、通风末端设备面风速及换气次数等相关内容,还结合文献和工作实际给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理论计算,提出针对不同控制粒径,在换气次数、过滤器选择等方面应采取不同的合理措施。并分析了现行规范中推荐的换气次数适用条件,纠正了实际工程中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对比研究50次/h换气次数辐流洁净室和60次/h换气次数乱流洁净室的气流组织和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不同断面的速度场矢量图、污染物浓度场云图和数据监测值表明,辐流洁净室在速度均匀性和污染物浓度分布上均优于乱流洁净室,总平均浓度降低了20%。按照风机的输送能耗与风量成正比,则估算输送能耗降低了20%。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室外颗粒物浓度的升高,室外颗粒物透过建筑通风管道系统进入室内已成为室内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对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针对细小颗粒物在通风管道内的运动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颗粒在湍流输运过程中的粒径分布和质量分布现象以及颗粒在输运过程凝并和沉积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的颗粒粒径分布和质量分布规律,最后得到不同通风压力下管道内颗粒的粒径分布特性和质量分布特性。由此可通过该分布规律,采取相应手段,对颗粒物进行有效地捕集,从而减少颗粒物向室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以啮齿类实验动物手术隔离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不同送风方式和换气次数下手术隔离器内的气流分布情况,寻求最佳送风方式和换气次数。综合分析温度场、速度场及洁净度,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换气次数下,矢流方式优于上送上排方式,更有利于污染物及时排出,有效提高隔离器内环境的洁净度;同时为避免隔离器内风速过大或存在静止区,影响动物的舒适性,推荐换气次数60次/h,饲养笼盒放置远离隔离器排风口,隔离器内笼盒放置距底面<0.4 m。  相似文献   

19.
室内空气质量,尤其是人员密集的中小学教室内,通常因为通风换气布局不合理和缺乏有效的空气净化控制措施,导致中小学生受到PM2.5、病毒微生物及CO2的危害.通过建立一间教室模型,构建5种室内新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布局形式,利用CFD模拟技术,分析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PM2.5和CO2的浓度分布情况.模拟显示,在中小学生经常性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 监测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也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针对现行两种流行算法 (基于模式模拟和基于机器学习) 产生的近地面PM2:5 质量浓度科学数据集进行了比较分析, 利用城市年均PM2:5 监测 数据定量评估两数据集的不确定性, 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两数据集的空间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同时, 还利用标准 差椭圆分析研究了2000–2018 年间主要污染区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 PM2:5 的时空演变趋 势。结果表明,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产生的数据集(CHAP) 具有较高的精度, 适用于区域性空气质量研究; 而基于模式模 拟算法产生的数据集(vanDonkelaarA) 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 更适合于大尺度、长时间的污染趋势分析。由标准差椭 圆分析发现, 2000–2018 年研究区域标准差椭圆中心的位置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 2013 年前PM2:5 分布范围及年均值 在波动中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 随后显著下降, 造成PM2:5 浓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管控措施的实施。研究结果为 中国区域的细颗粒物污染研究的数据集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