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麦乳为1种新型燕麦加工制品,其加工过程中组分与品质的变化较少被人关注。在燕麦乳加工的不同阶段取样,分析打浆、酶解、过筛、杀菌等关键加工步骤对燕麦乳中蛋白质、总淀粉、脂肪、β-葡聚糖、总酚含量以及色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过筛是影响燕麦乳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工艺过程,过筛后体系蛋白质含量降低17.45%;酶解是影响总淀粉含量的关键步骤,酶解后体系总淀粉含量降低75.41%;燕麦乳脂肪含量则主要由植物油的添加量决定,添加4%植物油后体系脂肪含量上升至4.21%;体系中β-葡聚糖含量同样受过筛工艺的影响,过筛后β-葡聚糖含量降低了56.32%;总酚含量则随加工过程的延长而增加;加入植物油并均质后,燕麦乳的白度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通过研究加工过程中燕麦乳功能性组分及色泽等产品品质变化的规律,为优化生产工艺,改善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啤酒酵母为原料提取β-葡聚糖,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测定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副产物)含量的方法,并与日本ADEKA株式会社的β-葡聚糖产品中相应多糖含量进行了对比。样品用三氟乙酸(TFA)进行水解后,对水解单糖进行乙酰化,制备成糖腈乙酰酯衍生物,然后采用中极性柱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最后以外标法定量测定。结果表明,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的单糖成分经乙酰化后能得到较好的色谱分离效果,本实验制备的产品中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的含量分别为32.39%和16.82%,而日本产品中对应多糖含量则分别为30.63%和16.13%。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09%(β-葡聚糖)和6.25%(甘露聚糖)(n=3),回收率在87.14%~101.2%,此法可准确测定β-葡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从12种药用真菌中筛选出可增加燕麦β-葡聚糖含量的3种菌种--黄伞、大杯伞和灰树花,以我国的燕麦麸皮作为培养基,通过双向发酵法提取燕麦麸皮中的β-葡聚糖,进行工艺优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菌经双向发酵后提取燕麦β-葡聚糖,其得率较未经发酵的燕麦β-葡聚糖得率高,分子量更小。与未经发酵的燕麦水提液相比,发酵液的蛋白质及总糖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热处理方法对燕麦全谷营养品质及消化性的影响,采用常压蒸制、高压蒸制、微波和炒制4种方法处理燕麦全谷,分析了热处理对燕麦全谷中基本营养成分、膳食纤维组分及淀粉和蛋白质体外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压蒸制使燕麦全谷中蛋白质、总膳食纤维(TDF)、β-葡聚糖含量显著下降;高压蒸制使TDF增加而β-葡聚糖含量下降(p0.05);微波处理后全谷TDF和β-葡聚糖下降,脂肪含量提高(p0.05);炒制则使脂肪、TDF和β-葡聚糖含量分别提高22.9%,6.1%和15.61%(p0.05)。不同热处理后燕麦全谷快消化淀粉含量均显著增加;而除炒制外抗性淀粉(RS)含量均下降,炒制后RS提高7.4%(p0.05)。燕麦全谷的蛋白质消化率经微波和常压蒸制后显著增加;高压蒸制后降低(p0.05);而炒制后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炒制更适合燕麦功能保健食品的加工。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青稞麸皮β-葡聚糖的产量和纯度,选用发酵法提取制备青稞麸皮β-葡聚糖。运用单因素、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条件,并对该条件下得到的青稞麸皮β-葡聚糖进行了分子量、单糖组成等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法提取青稞麸皮β-葡聚糖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6,接种0.05%高活性干酵母,在32℃条件下发酵34 h。在最优条件下生产的β-葡聚糖,得率为5.21%±0.02%,与传统水提法相比提高了60.8%,纯度为91.21%。发酵法提取的青稞麸皮β-葡聚糖理化分析特征为单糖组成主要为D-葡萄糖,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366×105,水提法提取的青稞麸皮β-葡聚糖单糖组成有D-阿拉伯糖、D-半乳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平均分子量为7.759×105。  相似文献   

6.
燕麦麸中β-葡聚糖的提取及荧光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燕麦麸为原料,分别进行灭酶和不灭酶处理,通过水提法提取β-葡聚糖,并采用荧光光度法测定原料中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Calcofluor的荧光强度与β-葡聚糖含量呈良好的直线关系(r=0.9977),原料经两种工艺处理后,β-葡聚糖含量分别为8.54%,7.92%  相似文献   

7.
以裸燕麦和燕麦芽为原料,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为菌种,对发酵基质配方进行优化,以得到一种富含益生菌和β-葡聚糖的益生菌产品。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燕麦芽-燕麦粉浓度、燕麦芽粉与燕麦粉比例、脱脂乳粉浓度、蔗糖浓度对饮料中活菌数、滴定酸度、β-葡聚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以活菌数和β-葡聚糖含量为指标优化燕麦芽益生菌饮料。结果表明,蔗糖含量对饮料各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当燕麦芽-燕麦粉含量10%,燕麦芽粉与燕麦粉比例2∶1,脱脂脱脂乳粉质量分数1%时,燕麦芽益生菌饮料的活菌数为8.75 lg(CFU/m L),β-葡聚糖含量564.81 mg/L,与模型预测值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8.
乙醇-酶和热水二步法提取燕麦β-葡聚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种高黏度燕麦β-葡聚糖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乙醇-酶和热水二步提取法,即在燕麦麸皮中加入乙醇,酶法除去蛋白质和淀粉后,用热水提取β-葡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乙醇、胰蛋白酶、淀粉酶、酶解温度和时间对β-萄聚糖保留率以及蛋白质和淀粉的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研究热水提取β-葡聚糖的工艺,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β-葡聚糖的表现黏度.结果:在60%乙醇溶液中加入60U/g胰蛋白酶,50 ℃酶解60min,残渣中β-葡聚糖的保留率为96.11%,蛋白质的去除率为71.79%.淀粉酶作用可以去除淀粉并使细胞壁破裂.响应面分析表明,在料液比1:20、浸提温度80℃、漫提时间60min条件下,β-葡聚糖得率为7.34%,且β-葡聚糖黏度高.结论:乙醇-酶和热水二步法是提取高黏度燕麦β-萄聚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燕麦片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及加工特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燕麦片加工过程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本试验于商品化燕麦片不同生产环节在线取样,分析蒸煮、烘干和微波烘烤等工艺对燕麦中营养品质及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不会导致燕麦蛋白质、脂肪和β-葡聚糖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但蒸煮和烘干后总酚含量分别降低5.11%和11.57%(P0.05)。加工过程中燕麦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变化,糊化温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显著降低;蒸煮能完全钝化脂酶活性,蒸煮和微波烘烤后燕麦蛋白质消化率显著提升6.78%和13.25%,微波烘烤导致燕麦β-葡聚糖主要组分分子质量降低6.92%。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片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较小,但黏度特性指标降低及蛋白消化率提高,使其更有利于人体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燕麦麸为原料提取β-葡聚糖,系统研究了原料处理、去除淀粉、蛋白质及醇析等关键步骤对β-葡聚糖得率和纯度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了β-葡聚糖提取工艺,料水比110,提取温度65℃,pH 9.0,提取时间2 h;提取中加入耐热α-淀粉酶去除淀粉,pH 4.5静置4 h去蛋白,60%的乙醇溶液醇析,时间9 h.采用该工艺条件下得到β-葡聚糖的得率和纯度分别为6.52%、75.56%,经过硫酸铵分级法进一步纯化,其产品纯度可达到90.66%.  相似文献   

11.
以稳定性为评价指标研究了α-淀粉酶生产燕麦浊汁的酶解工艺,并用刚果红法探究了水溶性β-葡聚糖含量在饮料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0%的燕麦溶液,温度55℃、p H6.4、酶用量为91.7U/100g溶液、时间180min,燕麦浊汁稳定性值为93.3%;燕麦原料中的水溶性β-葡聚糖含量为12.8mg/g,浸泡过程中会造成水溶性β-葡聚糖的流失,蒸煮、打浆能提高水溶性β-葡聚糖的含量,酶解、灭菌对水溶性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燕麦为原料,以β-葡聚糖、总多酚、蛋白质体外消化率(IVPD)、不溶及可溶膳食纤维含量为评价指标,探讨燕麦在发芽过程中淀粉、β-葡聚糖、总多酚及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浸麦到发芽5d过程的不同状态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燕麦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总多酚含量、可溶性膳食纤维都大幅度增加,而β-葡聚糖的含量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明显降低。当发芽时间达到5d时,总多酚含量增加30.46%,IVPD值增加138.6%,可溶性膳食纤维增加59.74%,而β-葡聚糖含量下降近80.38%,不溶性膳食纤维减少19.56%。说明燕麦从浸麦到发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燕麦的营养价值,但同时降低了β-葡聚糖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等相关功能特性,为燕麦的后续加工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啤酒酵母粉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酵母多糖,通过膜分离技术和大孔吸附对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碱提多糖和酵母葡聚糖。对啤酒酵母粉和多糖的总糖、蛋白和脂肪含量进行了分析,多糖经水解后利用HPLC分析单糖组成,结果表明碱提多糖由甘露糖组成,不溶葡聚糖由葡萄糖组成。  相似文献   

14.
王忱  张美莉 《食品科技》2021,(2):124-129
为了研究超高压处理对燕麦主要成分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以燕麦籽粒为原料,进行不同条件的超高压处理,测定处理后样品中营养物质及β-葡聚糖的含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燕麦籽粒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增加,燕麦表皮褶皱、糊粉层胚乳细胞之间出现空隙,除脂肪和β-葡聚糖外,其他物质含量均下降.500 MPa时,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燕麦β-葡聚糖对高脂饮食小鼠肥胖及肠道菌群影响。方法: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燕麦组),监控饲喂期小鼠饮食量和体重。饲喂25周后,测定血脂指标、内脏脂肪重量、空腹血糖、糖耐受量及肠道菌群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燕麦β-葡聚糖能控制小鼠体重增加,显著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燕麦组小鼠肠系膜脂肪、肾周脂肪和睾周脂肪量分别降低13.95%、22.13%和26.85%。燕麦组小鼠空腹血糖显著降低25.69%。燕麦组小鼠血糖曲线下面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5)。肠道菌群方面,摄食燕麦β-葡聚糖显著增加小鼠肠道中拟杆菌门含量,B/F比值增加2.19倍,降低小鼠肠道中与炎症相关菌属Adlercreutzia equolifaciens、Bacteroides intestinalis和Peptostreptococcaceae noname等含量,增加Bacteroides dorei、Bacteroides xylanisolvens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等有益菌数量,调节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6.
大麦麦芽中可溶性非淀粉质多糖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胤  陆健  顾国贤 《酿酒》2003,30(5):37-39
大麦麦芽中非淀粉质多糖主要由阿拉伯木聚糖和β-葡聚糖组成。研究了大麦麦芽中可溶性非淀粉质多糖的制备方法,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单糖含量,并对其组成进行了讨论。多糖中总糖量为80.2%,中性糖为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和半乳糖,阿拉伯糖和木糖比(A/X)为1.09。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燕麦β-葡聚糖对注射脂多糖小鼠的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脂多糖组每天腹腔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的脂多糖1.5 mg/(kg bw),正常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和脂多糖组都饲喂不含燕麦β-葡聚糖的SPF级饲料。脂多糖+低燕麦β-葡聚糖含量组、脂多糖+中燕麦β-葡聚糖含量组和脂多糖+高燕麦β-葡聚糖含量组除每天腹腔注射脂多糖1.5 mg/(kg bw)外,分别在SPF级饲料中添加1%,5%和10%的燕麦β-葡聚糖。连续腹腔注射脂多糖6周后,对生长指标摄食量、饮水量、排泄量和体重及血液指标内毒素、糖耐量、胰岛素抵抗、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进行测定。结果:燕麦β-葡聚糖能导致注射脂多糖小鼠摄食量的增加和饮水量的减少;抑制腹腔注射脂多糖6周,小鼠体重增加和血液内毒素水平上升;改善其糖不耐受性、胰岛素抵抗和血液总胆固醇水平,而添加燕麦β-葡聚糖的量对注射脂多糖引起的小鼠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成量效关系。结论:燕麦β-葡聚糖能够改善脂多糖引起的小鼠摄食量以及体重生长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β-葡聚糖酶可对高燕麦含量面团流变特性、面筋蛋白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测试了燕麦面包预拌粉粉质特性、面团动态流变学特性、燕麦面团中β-葡聚糖含量和平均相对分子量、蛋白质游离巯基和SDS可萃取蛋白含量,分析了燕麦蛋白质二级结构、SDS-PAGE蛋白图谱和蛋白质表面疏水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入β-葡聚糖酶后,50%燕麦含量的面团吸水率显著下降,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显著降低,减弱了燕麦中本身存在的β-葡聚糖的成胶性并改善了面团的可变形性和流动性,面团的加工适应性得到提高。β-葡聚糖酶降低了面团中β-葡聚糖的聚合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从350 KDa降至62 kDa,面筋蛋白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加强,面筋蛋白表面疏水性降低,蛋白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转变为β-折叠,使得面筋蛋白的水合和聚集程度得到提升。上述研究表明,β-葡聚糖酶处理对改善由于葡聚糖影响的面团加工特性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燕麦麸中β-葡聚糖的提取及其分子量分布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燕麦麸为原料进行了提取β-葡聚糖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提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产品在组成及性质上的不同,并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它们的分子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得到的β-葡聚糖产品纯度可达到80%,其它主要杂质为蛋白质,且β-葡聚糖分子可能是以与蛋白质分子结合的状态存在。较高温度(65℃和95℃)下提取的β-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且分布范围较窄,在2.4×106左右;而较低温度(40℃)下得到的β-葡聚糖分子分布范围宽,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为3.4×105。碱性环境下提取β-葡聚糖不会造成其分子降解。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燕麦超微粉碎工艺,以平均粒径(D50)为指标,研究颗粒大小、进料速度、粉碎频率对平均粒径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对燕麦超微粉碎工艺进行优化,并对粉碎前后粉体溶解度、分散稳定时间和β-葡聚糖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燕麦超微粉碎最佳工艺为:颗粒大小为50目、进料速度4.8 kg/h、粉碎频率36 Hz时。与普通燕麦粉相比,燕麦超微粉溶解度和分散稳定时间、β-葡聚糖含量均得到显著(p0.05)提高,从而改善燕麦粉冲调性及营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燕麦代餐食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