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阐述了赛络纺纱技术的原理,探讨了F1510细纱机改造赛络纺的方法,优选了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配棉条件下,CJ18.2 tex赛络纱的条干、粗细节、强力和毛羽均优于相同线密度的传统环锭纱.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毛/涤赛络菲尔复合纱与纯毛赛络纺纱线性能特点的差异,在传统环锭细纱机上加装1个长丝喂入装置和1个粗纱喂入装置纺制毛/涤赛络菲尔复合纱,在相同的传统环锭细纱机上加装2个粗纱喂入装置纺制纯毛赛络纺纱线;在捻系数相同的条件下,纺制了29tex的毛/涤赛络菲尔复合纱与纯毛赛络纺纱线,对其力学性能、条干和毛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毛/涤赛络菲尔复合纱的断裂强力高于赛罗纺纱线;赛络菲尔复合纱的毛羽比赛络纺纱线的毛羽多;捻系数小于420时,赛络菲尔复合纱的条干比赛络纺纱线的好。  相似文献   

3.
关于赛络纺纱线捻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赛络纺纱线的结构与性能,分析了赛络纺纱加捻过程及特点,建立了股纱与股纱中单纱之间的捻度关系,运用模糊原理对股纱中单纱截面形状予以识别,验证了股纱与单纱捻度之间的关系,为赛络纺纱线捻度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EJM128A型细纱机为基础,在设备上实现了氨纶包芯纱、赛络纺、竹节纱的多功能集成,成功纺出了符合预期质量要求的普通单纱、赛络纱、普通单纱包芯纱、赛络包芯纱、普通单纱包芯竹节纱和赛络包芯竹节纱.  相似文献   

5.
以2个Maxwell并联的四元件模型为基础,利用波尔兹曼叠加原理建立纱线应力松弛变化过程的理论方程,并分别对竹浆紧密纺、赛络纺和喷气涡流纺(MVS)纱线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基于应力松弛理论模型,利用非线性回归拟合法求得纱线应力松弛的回归方程,分析了3种不同结构竹浆纱线的应力松弛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所用模型可以预测不同结构竹浆纱线的松弛性能.在消耗各纱线断裂伸长30%形变的情况下,竹浆紧密纱应力松弛现象最严重,赛络纱次之,喷气涡流纱最小.  相似文献   

6.
赛络纺技术纺毛氨包芯纱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赛络纺新技术应用于毛氨包芯纱的纺制,并对纱的结构及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实验表明,赛络纺技术在纺弹力纱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的综合性能指标均优于传统的环锭纺弹力纱。  相似文献   

7.
基于纱线几何模型,研究了赛络纺成纱过程,计算出其比环锭纺减少毛羽达22%,分析了其外观毛羽减少的原因,确认增加须争间距与毛羽减少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对其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证实.  相似文献   

8.
提高新型绿色纤维成纱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际生产中所涉及的A天丝(ATS)、G天丝(GTS)和莫代尔(MD)3种新型绿色纤维进行纤维性能比较、不同种类纱线性能比较和不同成纱方法的纱线性能比较.研究认为,对于纤维综合性能以MD为最好,对于纱线综合性能以GTS为最好;对于成纱方法,赛络纺比环锭纺更能提高纱线质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探究普通环锭纺、赛络纺、喷气涡流纺三种纺纱方法对包芯纱包覆效果的影响,并从细纱纺制工艺角度对长丝退绕张力、捻系数、皮纱/芯纱包覆比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究细纱工艺对包芯纱包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赛络纺纺制出的包芯纱包覆效果最佳,明显优于普通环锭纺和喷气涡流纺纺制出的包芯纱;单因素细纱工艺探讨得出长丝退绕张力在25c N~35c N,捻系数在275~300,皮纱/芯纱包覆比在70/30~80/20范围内,包芯纱的包覆效果较好。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包芯纱包覆效果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长丝退绕张力30c N、棉/涤包覆比为70/30、捻系数275。  相似文献   

10.
探讨精梳棉莫代尔混纺赛络纱的生产工艺。针对莫代尔纤维及棉纤维的性能特点,从原料选配与混和、工艺流程、针布选型、工艺设置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优化各工序生产工艺,结果使纺纱顺利进行,质量指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认为采用"轻打击、重梳理、降毛羽、强捻结"等技术措施,能够纺出高质量的赛络纺精梳莫代尔棉混纺纱线。  相似文献   

11.
根据高炉炉壳生产实际,分别使用气电立焊和埋弧自动横焊两种焊接工艺对50 mm厚的BB503型炉壳用钢板进行焊接,对焊缝进行外观检查、无损探伤,对焊接接头进行拉伸、侧弯、冲击、硬度等性能测试,并对焊接热影响区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BB503炉壳用钢的气电立焊和埋弧自动横焊焊接接头抗拉强度和冲击吸收功均大于母材,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焊缝区及热影响区的显微维氏硬度分布和热影响区的组织均匀性均显著优于传统的CO2气体保护焊和手工电弧焊接头。气电立焊和埋弧自动横焊工艺可以替代CO2气体保护焊和手工电弧焊工艺用于高炉炉壳焊接制造。  相似文献   

12.
汾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针对汾河太原段的沉积物进行采样,对重金属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很高,4种重金属之间、12个采样点之间含量差别较大;含量反映了工业排放是造成汾河太原段重金属含量高的主要原因。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表明:所研究的4种重金属都处于中等以上污染水平,污染程度排行为:Pb〉Cr〉Cu〉Ni;对采样点进行综合污染状况评价表明,所有采样点均处于一个较高或很高的污染水平,污染最严重的是胜利桥和涧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Cu处于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Pb、Cr和Ni处于中、低的潜在风险;采样点的潜在风险评价表明:胜利桥、涧河和南沙河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动态流变仪对米粉和米淀粉体系的回生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米粉体系的回生基本上由其中的米淀粉来主导,米粉体系所表现出的短期回生和长期回生特性与其淀粉体系基本相同.但米粉中的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直链淀粉的渗析和有序重排,使得米粉体系的初始储藏模量大于米淀粉体系,弹性组分小于米淀粉体系.在储藏阶段,蛋白质等物质的存在对支链淀粉分子的迁移产生了位阻,使得支链淀粉的成核和结晶速度有所降低,米粉体系的长期回生速度慢于米淀粉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导电聚吡咯对于抗坏血酸的电化学检测性能,采用以甲基橙为软模板,制备了聚吡咯纳米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产物的结构与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别将聚吡咯纳米管与聚吡咯纳米颗粒对抗坏血酸进行电化学检测。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聚吡咯纳米管和聚吡咯纳米颗粒对于抗坏血酸都有明显的电化学响应,同时聚吡咯纳米管的比聚吡咯纳米颗粒的响应电流更大,表明聚吡咯纳米管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检测能力。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发现抗坏血酸浓度在0.5 mmol/L~20 mmol/L和20 mmol/L~45 mmol/L范围内,与峰值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这表明聚吡咯纳米管作为电化学传感器材料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微波场中钛精矿的温升行为及吸波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微波谐振腔法对钛精矿、焦炭、氧化钛精矿、复合添加剂的吸波特性(εr")进行研究,同时测定其温升曲线。通过对波谱图的衰减值和相对频移分析表明,钛精矿和焦炭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氧化钛精矿和复合添加剂对微波的吸收能力较差;钛精矿含碳球团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经微波还原的金属化球团吸波特性好于钛精矿含碳球团吸波特性。温升行为的结果和波谱图的检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与葡甘聚糖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葡甘聚糖和壳聚糖为主要原料,采用36%的乙酸溶解壳聚糖,通过共混的方法制备壳聚糖与葡甘聚糖共混膜液,经静置减压脱泡、倒膜、干燥制膜,并用与乙酸等物质量的氢氧化钠对膜进行处理。通过IR、XRD和生物学显微镜对共混膜进行性能表征,同时测定了共混膜的透光率、力学性能、吸水率及水蒸气透过系数。结果表明: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得到改善,葡甘聚糖和壳聚糖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相容性,作为一种潜在的皮肤组织工程支架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氨水调节的微波多元醇法合成了Pd/C和Pd2Pt/C催化剂,并使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微波合成的电催化剂中Pd和Pd2Pt纳米粒子具有均匀的粒径,并高度分散在XC-72纳米碳载体上,Pd和Pd2Pt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分别为54 和49 nm. 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甲酸在Pd/C催化剂上氧化的起始电位和峰电位大大低于Pt/C催化剂,这是由于甲酸在Pd/C和Pt/C催化剂上不同的氧化途径引起的.结果还显示,甲酸在Pd2Pt/C催化剂和Pd/C催化剂上氧化的起始电位相同,而且在024和080 V有两个分别对应于甲酸在Pd和Pt催化剂的氧化, 说明微波合成的Pd/C和Pd2Pt/C催化剂对甲酸的氧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新型钢木组合立柱早拆模板体系的稳定性,完成了由小径原木及钢管斜撑形成的纵向4列、横向6排新型早拆模板结构,并进行了足尺抗压破坏试验.考虑加载类型和持荷时间对结构稳定性及破坏的影响,分析了构件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得出该试验单元破坏模式为杆件平面外失稳,且局部构件发生强度破坏.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模板实际浇筑速度不应过快,加快模板周转时间十分有利于小径木原木应力的恢复,应加强浇筑期间的监控;节点水平约束对结构稳定起重要作用,构造措施必不可少;存在初始缺陷较严重的小径原木明显降低结构稳定性,应注意薄弱部位的安装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