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非均质性是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也是影响油气藏采收率的重要因素。它是反映油气藏的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及其连通性的综合特征参数。不同油气藏在投入开发后,其产量随时间变化的分布曲线与油气藏自身的非质均性有密切关系。利用伽马分布描述油气藏产量时间的变化,研制了典型曲线的理论图版,通过拟合救解,可判断油气藏的非均质程度。 相似文献
2.
3.
某些油气藏含有多个具有不同电阻率的薄层,当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的导电介质时,这些油气藏在电性上就表现为非均质性。非均质程度取决于各个薄层之间的电阻率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肥流体饱和度影响;因此,在一个油气藏内部,单个薄层的电阻率由毛管大小和该层相对于自由水面的位置确定。 相似文献
4.
判断层间非均质性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表征层间非均质性多采用渗透率这一储层物性参数,但对于多层合采、注水开发、生产井段长和流体性质变化大的稠油油藏来说,用此难以准确评判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强弱程度。在原油开采过程中,表示原油在地层中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是流动系数,因此提出了用流动系数变异程度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系数变异程度的计算借鉴了洛伦茨曲线法。选取渤海海域有代表性的3个稠油油田的测压井资料,统计了层间干扰系数与流动系数变异程度的关系,给出了判断同类油田层间非均质性强弱程度的标准,从而更加客观地表征了层间非均质性。此外,通过计算单井的流动系数变异程度,可以估算层间干扰系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陆东凹陷原油和油砂抽提物中烃类的宏观组成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质性。在高孔隙度(>15%)储层单元中,饱和烃的含量高,占总组成的含量均大于40%,而极性化合物则相对较低,一般不足40%;相反,在低孔隙度(<15%)储层单元中,饱和烃的含量明显降低,而极性化合物则显著增加。此外,陆东凹陷原油和油砂抽提物中烃类成熟度亦存在着非均质性:在高孔隙度储层中,原油和油砂烃类的成熟度参数高,而在低孔隙度储层中原油和油砂烃类的成熟度参数低。根据原油和油砂抽提物中烃类的宏观组成特征和成熟度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陆东凹陷油气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关于神经网络(ANN)的研究在科学界又重新掀起了一股热潮,它们被用于各种通过计算可大大提高处理性能的工作中。已有少数论文建议在石油工业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这些论文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推荐利用ANN从测井资料中识别岩性;第二类是建议使用ANN为试井选择合适的油藏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渗透率的解释精度,选择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同时,为了能够更快地获得准确、稳定的解释模型,对BP网络进行了改进,编制了自检验遗传神经网络应用程序;然后利用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对储层渗透率剖面进行了逐步解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分形几何学提出了渗透率的韵律维数、韵律角、韵律高等能够更全面、准确描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1前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出了一种计算不均质油气藏有效非达西流的解析方法。同时,我们还应用数值模拟来展示不均质性对非达西流动系数的影响。我们把用凝析气田试井分析数据计算出的非达西流动系数同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的非达西流动的系数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让我们更准确的认识了非达西流在凝析气藏中的重要性。2前期研究成果 早在1901年,Reynolds在他的经典实验中观测到,注入染色剂的水流过玻璃管时,当流体流速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流速与压降不再成比例。Forchheimer也观测到这种现象,并且提出下面的二次…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一些对均质油藏DST段塞流后关井压力恢复历史分析时推得的通用关系式,推出了双孔介质油藏及均质油藏存在直线断层时的DST关井压力恢复历史分析新方法。提出了方法应用时应具备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塔河油田三叠系油气产层为低阻油气层。根据测井、地质、测试、化验分析等资料,认为岩性、矿化度、孔隙结构、束缚水含量、导电矿物、填隙(胶)结物、泥岩夹层和泥浆性能等是直接影响低阻油气层形成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研究识别低阻油气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深层油气藏经济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其中对石油行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油气田储量的经济评价在非常时期也显得更加重要.为此,针对某盆地深层油气藏的特殊情况,建立了深层油气藏经济储量与原油价格、圈闭井深和圈闭面积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解决了圈闭经济储量的计算问题.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之上,根据某油气田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了经济储量、圈闭井深、原油价格和圈闭面积之间的随机测试数据.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到了一个关于经济储量、圈闭井深、原油价格和圈闭面积之间的一个线性相关公式,从而更加直观的表示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此模型的建立对当前油气田的开发投资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致密油气储层泥浆损害模拟试验的装置和实验结果。实验研究表明,泥浆滤液浸入储层的深度随泥浆浸泡时间变化成抛物线关系。由此得到了滤液浸入储层深度的计算公式;从而预测泥浆滤液浸入深度,计算表皮系数和产能比,为减轻和解除储层损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致密油气储层产量和储量的预测是油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致密油气田开发效果评价的关键指标。基于致密油气储层普遍具有低渗—特低渗特征,对比分析了伸展指数产量递减法(SEPD法)、适用于裂缝性储层的Duong产量递减法(Duong法)及改进的SEPD法(YM-SEPD法)等三种经验预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原始储层渗透率的大小,生产时间段的选取以及边界效应和经济采出速度的相对关系对预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当渗透率高于10~(-6)μm~2时利用YM-SEPD方法预测比较准确,当渗透率低于10~(-6)μm~2时利用SEPD法和Duong法预测比较准确;使用的生产数据生产时间越长、数据越多,相对误差越小,但是第一年的数据包括在内时,容易低估产量;生产时间少于两年时,综合使用YM-SEPD法和Duong法可以得到保守而可信的结果;边界效应出现后,利用双曲递减法预测较其他方法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深部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并已发现了一系列深部油气藏。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深部生值得盖条件的制约。研究认为:继承型迭合盆地古生界地层完整,有利于深部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型迭盆地古生界地层受到严重破坏,油气藏仅限于第三系的坳陷深部。两种盆地中深部油气藏的分布模式截然不同。本文初步探讨了深部油气藏的类型,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再次运移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由烃源岩中排出的油气,经过初次运移、聚集和二次运移、聚集而形成的油气藏,当区域构造格局因受构造运动而发生改变或由于断裂的活动而使构造面貌发生变化时,已形成的油气聚集的相对平衡就被打破,油气沿区域不整合面或断裂向低势能方向发生再次运移,并在适宜的圈闭中再次聚集成藏。由于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因此油气的再次运移和再次聚集现象十分明显,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研究这一问题时,要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构造发展史和沉积史,确定烃源岩的分布、生储盖组合类型,恢复各期的构造格局和构造面貌,以确定油气再次运移的方向和再次聚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中,生储同层,烃源层品质好,成烃转化率高,且封盖条件极佳,但储集层渗透能力极低,油气运移条件差。纵向上各段盐间原油自成体系,分异性弱,但原油的成熟度、生标物等非均质性,表明韵律层内盐间原油普遍具有混源特征。盐间原油多为原地自生自储油与异地排驱的成熟油的混源油,这暗示了生烃次洼中生成的成熟油气可以在低渗透的盐间层中顺层侧向向构造高部位等低势区聚集,从而扩展了盐间油藏的油气来源。盐间原油的均质性集中展示了盐间原油的菌藻类母源和高盐度、高硫及强还原的成烃转化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