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比了有机溶剂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和吸附-热脱附法三种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产自内蒙古河套地区成熟的"河套"蜜瓜整瓜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溶剂萃取法因其提取温度高等原因,造成大部分风味物质流失,只提取出11种风味物质;固相微萃取法因涂膜薄等因素分离出42种挥发性物质;吸附-热脱附法则分离出57种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2.
对比了有机溶剂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和吸附-热脱附法三种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产自内蒙古河套地区成熟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对市售川渝特色红油火锅底料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提取,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检测,在被测样品中检测到的风味物质均为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其中共同检测到的化合物有芳樟醇、(-)-4-萜品醇、乙酸芳樟酯、棕榈酸甲酯、α-蒎烯、莰烯、3-亚甲基-6-(1-甲基乙基)环己烯、月桂烯、罗勒烯、γ-萜品烯、石竹烯和茴香脑。在风味物质检测的基础上,对火锅底料中的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前三个主成分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0.7%,能有效表征火锅底料风味物质信息。   相似文献   

4.
选择大豆蛋白、大豆甘油三酯、大豆脂肪氧合酶和胰脂肪酶4种主要组分,按照实际豆浆的组分含量和酶活大小进行混合制备豆浆模拟体系。分别利用二甲基酚橙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体系中脂质氢过氧化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脂肪氧合酶催化甘油三酯氧化生成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相当于3. 958 mmol/L H2O2,生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为43. 80 mg/kg;而脂肪氧合酶催化甘油三酯水解产物生成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相当于52. 243 mmol/L H2O2,生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为668. 42 mg/kg。同时在该反应条件下对模拟体系和豆浆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模拟体系和3个豆浆样品集中在得分图相近区域,结果判定豆浆模拟体系产生的风味与真实豆浆的特征风味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鸡腿蘑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研究了鸡腿蘑酶解前后的风味物质,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鸡腿蘑中挥发性成分,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进行分析其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鸡腿蘑在酶解之前测出8种风味物质,酶解后共测出16种风味物质,通过酶解可以增加鸡腿蘑中的风味物质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乳酸菌发酵对石斛汁中功能活性物质及风味成分的影响。以铁皮石斛汁为原料,采用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与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Lp)混合液态发酵,分析石斛汁中多糖、乙酸乙酯萃取成分、挥发性成分、游离氨基酸及有机酸的变化。结果表明,铁皮石斛汁发酵后,多糖平均分子量由184.40 ku减小至91.27 ku,多糖含量极显著降低21.91%(P<0.01);试验鉴定发酵前后乙酸乙酯萃取成分分别为20种和16种,相同成分11种,差异成分14种;挥发性成分由发酵前的21种增至发酵后的26种,发酵后酚类与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多,花香香气物质相对含量增多;发酵后检测出15种游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种类较发酵前增加6种,赋予发酵汁甜味和鲜味,除天冬氨酸外,其他种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发酵前后分别含有3种和4种有机酸,乳酸仅在发酵后检出,其含量占比有机酸总含量的76.11%,赋予发酵汁柔润的口感。由此可见,La与Lp混合发酵可使铁皮石斛汁中产生丰富的活性物质与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7.
刘佳 《食品科技》2008,33(2):98-100
目的: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渤海产地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肌肉中的风味化合物.方法:采用涂有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挥发性化合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来分析鉴定两种海洋节肢动物肌肉中的风味成分.结果:固相微萃取技术有效提取了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肌肉中的呈味物质,经过 NIST 质谱数据库和文献对照,分别确定了20种和15种主要呈味物质,大多是一些酸类、酯类、醛类、醇类等化合物.结论:两种海洋节肢动物所含有的风味物质因其含量及构成比例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味和口感.  相似文献   

8.
SPME和SDE法提取的金华火腿与巴马火腿风味物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华火腿和巴马火腿分别经同时蒸馏(SDE)和固相微萃取(SPME)法提取,用气-质联用仪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醇、醛、酮、酯、烷烃、含硫及杂环化舍物是两种干腌火腿的共有成分,且其风味组成相似,但各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重要的火腿香味物质3-甲基丁醛、戊醛、己醛、庚醛、苯乙醛、2-辛烯醛、壬醛、辛醛、2,3-辛二酮、乙酸乙酯、1-辛烯-3-醇和癸酸等均由两种方法检出。两种方法均检出金华火腿中醛类和酸类含量较巴马火腿多,而巴马火腿中醛类和烷烃类或醇类的含量较金华火腿多。两种火腿采用两种方法检出的风味物质不同之处在于SPME法检出金华火腿的酸类物质种类和含量均较巴马火腿高,而SDE法检出巴马火腿的醇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较金华火腿高。  相似文献   

9.
生姜中姜酚的提取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乙醇循环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精馏法从生姜中提取活性物质姜酚。对提取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产物的IR、UV谱图均与标样一致。用HPLC法进行定量分析,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2484 93180x,相关系数r=0.9997。对3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乙醇循环法提取率和姜酚含量最低,分别为0.78%和15.7%;超临界流体萃取-精馏法最高,分别为1.38%和96.2%。  相似文献   

10.
生姜中姜酚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精馏技术从生姜中提取有效成分姜酚,研究了姜酚的溶解性、紫外吸收光谱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姜酚易溶于醚、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该物质在280nm处有特征吸收;姜酚对猪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相同添加量时,其抗氧化能力优于Vc、VE及合成抗氧化剂PG、BHA、BHT;与Vc、VE复合使用时,二者对姜酚的抗氧化性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溶剂浸提法从生姜中提取姜辣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姜为原料,用有机溶剂提取生姜中的姜辣素,研究姜辣素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作溶剂效果较好;各因素对姜辣素提取率影响大小为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当生姜目数为80目,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75min,料液比为1∶70时,姜辣素提取率可达到2.14%。  相似文献   

12.
乙醇溶剂提取姜辣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利用正交试验法,以姜辣素的含量为参数,探索乙醇溶剂提取姜油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乙醇溶剂提取姜油树脂最佳实验室条件为:原料粒度过60目筛,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温度50℃,固液比1:9,提取时间为90min,在提取次数为一次的情况下,姜油树脂中姜辣素为1.59%。  相似文献   

13.
以泡姜干粉为原料,先用纤维素酶酶解处理泡姜细胞壁,再用超声波辅助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提取泡姜的姜辣素。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280 nm处以香草醛作为标准品检测提取物中姜辣素的含量,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泡姜姜辣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4∶200(g∶mL),酶解时间90 min,酶解温度55 ℃,超声时间5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泡姜姜辣素提取率达到1.98%。  相似文献   

14.
乙醇提取生姜姜辣素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生姜姜辣素提取工艺,提高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得率,本文采用Plackett-Burman(PB)和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法对影响姜辣素得率的4个工艺因素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姜辣素得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浸提温度和料液比是影响姜辣素得率的3个关键因素,浸提时间影响不显著;经CCD法建立的姜辣素得率预测模型极显著(p<0.0001),决定系数R2为0.96,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2%、浸提温度54℃、料液比1∶57 g/m L,姜辣素得率的预测值为0.98%,与实测值0.94%的误差仅为4.10%,说明响应面法对乙醇提取生姜姜辣素的工艺优化是可行的。该结果可为姜辣素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利用微波辅助萃取生姜中姜辣素的新工艺,探讨了不同微波功率、时间、固液比、颗粒度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微波辅助萃取法萃取速度快、萃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姜辣素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探讨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姜辣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姜辣素的优化工艺,并探讨了姜辣素提取物对花生油的抗氧化作用,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姜辣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是乙醇体积分数65%vol、功率300W超声提取20min、料液比1∶12(g∶mL),姜辣素在适宜条件下的提取率达2.78%,该提取物具有抗花生油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2):150-155
比较铜陵白姜与白姜蜜饯风味物质的差异。以铜陵白姜和采用常温渗糖法新工艺生产的白姜蜜饯为试样,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两者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别从铜陵白姜与白姜蜜饯分离出51种、45种化合物,总共确定了64种化合物,其中铜陵白姜47种、白姜蜜饯42种,有26种成分是铜陵白姜和白姜蜜饯所共有的,鲜姜中有21种成分是白姜蜜饯所没有的,白姜蜜饯中有16种成分是鲜姜所没有的。其中变化比较显著的是醇类和酯类物质的消长,白姜中醇类物质(12.14%)相对较多,而酯类物质(0.76%)极少,但白姜蜜饯中醇类物质(2.38%)极少,而酯类物质(17.41%)较多,酯类物质对白姜蜜饯的浓郁香味有较大的贡献。结果表明,白姜蜜饯与铜陵白姜的风味物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主要组分基本相同,而且酯类香气发生了变化,香味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18.
Onyenekwe PC 《Die Nahrung》2000,44(2):130-132
Oleoresin and gingerol contents in gamma irradiated dried ginger rhizomes wer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radiation and storage on these constituents of ginger. Dried ginger rhizomes were subjected to 0, 5 and 10 kilogray (kGy) doses of gamma rays from 60Co source. The oleoresin and gingerol contents were monitored for 9 months. Radiation treatment (10 kGy) reduced the decrease of the oleoresin content of ginger during the storage period by 14% in unground samples and 11% in ground samples. There was a dose-dependent decrease in the 6-gingerol content of the ground ginger decreased by 65.6, 67.4 and 70.4% for the 0, 5, and 10 kGy sample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for the ungrounded ginger samples were 37.8, 40.0 and 44.3% at the end of the storage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