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温州市平阳县食物来源和食源性疾病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分布特点以及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TDH相关溶血素(TRH)检出情况。方法以5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和3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为研究对象,用标准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tdh基因和trh基因。结果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检出9个血清群,无优势菌群;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检出O1、O3和O4;以O3和O4为主,分别占48.7%(19/39)和46.2%(18/39)。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38株仅含有tdh基因,1株仅含有trh基因,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仅检出1株只含有tdh基因的菌株。结论平阳县食品风险监测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与分离自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都存在差别。本研究为预防和快速检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不同来源以及不同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差异,通过改良K-B纸片法对4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应用PCR技术对其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海水虾和淡水虾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耐药表型无明显差异,其耐药率分别为100%和95.5%;但是致病性菌株多重耐药性高达73.7%,显著高于非致病性菌株(其为16%);不同来源以及不同致病性菌株所含耐药基因种类和数量并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耐药多样性普查提供基础数据,并对进一步研究耐药菌风险评估提供相关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是沿海地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该菌的抗药性问题逐渐凸显,急需开发安全、有效、具有新作用位点的抑菌剂。本文以细胞壁为潜在靶点,采用肉桂醇作为抑菌剂研究细胞壁缺失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去壁菌体在最小抑菌浓度、生长曲线、细胞膜完整性、内膜通透性和外膜蛋白竞争试验中的变化,探寻肉桂醇作用于菌体的部位和抑制方式,并通过药敏试验验证获得的去壁细胞。结果表明:细胞壁缺失使肉桂醇对副溶血性弧菌的MIC降低为未处理组的1/8。肉桂醇对不同状态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造成细胞膜损伤,引起胞内特征大分子外漏。硫酸粘杆菌素和去壁处理能够使肉桂醇失去作用靶点。外膜蛋白竞争试验进一步证实,肉桂醇能与外膜蛋白产生相互作用。去壁处理使原本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失去药效,表明去壁操作无误。结论:肉桂醇可以作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细胞膜和外膜,可能与外膜蛋白发生靶向结合。外膜是小分子进入阴性菌的第1道屏障,可作为抑菌剂开发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比较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国家标准GB/T4789.7-2003和修订法的检测效果。采用两种方法对3类食品(牛肉馅、冻鳕鱼和牡蛎肉)检测3个染菌水平,染菌试样共213份。结果显示,国标法和修订法对染菌试样的检测阳性数分别为47和83。对于3类食品的3个染菌水平,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修订法的检测效果等同或优于国标法。  相似文献   

5.
副溶血性弧菌的温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规律,测定了4~40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副溶血性弧菌的初级和二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10~40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形,适合用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拟合;当温度在4~10 ℃时,适合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副溶血弧菌的温度模型符合Ratkowsky3式,根据预测模型,副溶血弧菌的最低生长温度Tmin为5.5 ℃,最高生长温度Tmax为47.3 ℃,最适生长温度为34.6 ℃.最后,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定性定量分析及毒素基因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受污染海产品、海产品养殖水及食物中毒临床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化特性、种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方法的应用和毒素基因携带情况。方法66株副溶血性弧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MPN值定量、氯化物含量(离子色谱法)、R72H基因片段和tdh、trh毒素基因PCR检测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定性定量分析方面,98.5%的菌株不发酵阿拉伯糖;牡蛎样本MPN值均为≥24000/100g,并检出2株携带trh毒素基因;23/30份养殖水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海丰监测点6份阳性水样的氯化物含量均值仅为3160mg/L,显著低于实验室培养的30g/L的含量。基因检测方面,VITEK鉴定R72H基因片段结果与检测相符;13株食物中毒临床分离株均携带tdh毒素基因;6.7%的海产品分离株、15.4%食物中毒临床来源株同时携带两种毒素基因。结论通过从海产品和养殖水的检出情况以及分离株的生化特性、毒素基因资料,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溯源提供重要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监测2009年舟山市海产贝类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分析贝源分离株和临床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了解舟山市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规律.方法 分春夏秋冬四季对80份舟山市售海产贝类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监测,并对50株贝源分离株和18株部分散发腹泻病例和食物中毒临床分离株进行部分血清分型及tdh,trh,orf8和toxRS/new 4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春(85%)、夏(80%)、秋(75%)三季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冬季检出率(10%)明显低于其它季节(P<0.01).贝源分离株tdh,toxRS/new和orf8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只有冬季检出的2株trh阳性.临床分离株中有14株tdh,tozRS/new和orf8基因均为阳性,1株trh阳性,其余3株4种毒力基因均为阴性,说明这18株中有14株(占".78%)属于大流行株,其中13株(占92.86%)为03:K6型,1株为O1:KUT型.结论 春、夏、秋三季海产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比较高;污染的贝类海产品可能是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污染源;一群关系密切,tdh,orf8,toxRS/new均为阳性的03:K6克隆群在舟山成优势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丰富功能性乳酸菌资源库,寻找具有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能力的优良乳酸菌出发菌株。方法: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筛选具有广谱抑菌潜力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生长代谢性能、胃肠液耐受性能、耐盐性、抗生素敏感性、抑菌谱等指标探讨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指示菌,筛选得到6株乳酸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归类于类干酪乳酪杆菌、发酵黏液乳杆菌和植物乳植物杆菌。其中,类干酪乳酪杆菌A1抑菌活性最佳,24 h内菌落总数超过1×109 CFU/mL,发酵液pH值稳定在4.1左右,经人工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存活率为54.61%,再经人工模拟肠液处理8 h后,存活率仍可达45.46%,经10%NaCl胁迫处理24 h后,活菌总数>1×105 CFU/mL。同时,类干酪乳酪杆菌A1细菌素粗提物对13种致病菌呈良好抑菌活性,具有广谱抑菌潜力,且对8种常见抗生素未见耐药性。结论:筛选得到了能够抑制副溶血性弧菌且生物学特性优良的类干酪乳酪杆菌A1。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018年从产地和市售贝类样品中分离的140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采用药敏纸片法测试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14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不含有tdh基因,1株菌含有trh基因;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部分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链霉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所有菌株对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氧氟沙星和强力霉素敏感,6株菌呈现耐受2类及以上抗菌药的多重耐药性;耐链霉素菌株检出耐药基因strA、strB,耐四环素菌株检出耐药基因tetA,耐复方新诺明菌株检出耐药基因sul2,耐氟苯尼考菌株检出耐药基因floR。结论 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不含有毒力基因,菌株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少量菌株含有多个耐药基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提示应继续加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耐药性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K-B纸片扩散法分析了8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现6株菌株具有耐药性,其中,1株耐3种抗生素,1株耐2种抗生素,其余4株耐1种抗生素。比较了20、25、37℃下这8株菌株在TSB(含3%NaCl,pH8.0)中的生长特性。通过Bioscreen全自动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建立了这8株菌的一级生长模型,并比较其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延滞期(λ)及最大生长量(a)。同时比较了这8株菌的ERIC-PCR图谱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不同耐药性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生长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菌株的各个生长参数的大小与菌株的耐药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且发现ERIC-PCR图谱与菌株的耐药性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为耐药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我国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呈显上升趋势。为进一步了解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污染情况,2003年9-12月在我国沿海4个省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进行监测,试样分别从水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饭店采集,共采集海产品236份,其中甲壳类69份、贝类116份、鱼类51份。采用Vitek鉴定系统和最可能数(MPN)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8.6%的海产品检出VP,浙江省试样的VP阳性率最高。甲壳类、贝类和鱼类试样VP阳性率分别为49.3%、37.9%和25.5%;阳性试样几何平均分布浓度依次为171.4、76.9和50.7MPN/100g。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较高,必须持续地进行食品中VP的主动监测和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VP)的PCR检测方法 ,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用该引物对 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 (经传统方法验证 )和 30株非副溶血性弧菌进行PCR扩增 ,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 ,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 10CFU g ,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及食用不同剂量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现6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98%)、腹泻(90%)、恶心(54%)等。食用白切鸡是发病危险因素(OR=9.25,95%CI:1.14~200.07),且与食物中毒几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25.71,P<0.01),厨师在对白切鸡切块过程中穿插处理罗非鱼是导致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 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方法收集整理2000-2007年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7.4%和56.0%。5-10月是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7、8、9月为高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58.6%)和加工人员污染(18.6%)。主要中毒食品是混合食品(71.4%,如盒饭和桶饭)、畜禽肉加工制品(16.4%)和水产品(8.6%)。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33.6%),其次是集体供餐中的外送盒饭(21.4%)和单位集体食堂(2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原,应在高温季节对餐饮和集体供餐单位加强预防生熟交叉污染的培训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宁波市小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产毒素特性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参照GB/T4789.7—2003用标准血清和PCR进行分型,用PCR测定tdh和trh毒力基因;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9个血清群,分别为O∶4群占33.3%(9/27)、O∶3群占14.8%(4/27)、O∶2群占14.8%(4/27)、O∶11群占11.1%(3/27)、O∶5群占7.4%(2/27)、O∶1群占7.4%(2/27)、O∶7群占3.7%(1/27)、O∶9群占3.7%(1/27)、O∶10群占3.7%(1/27)。27株副溶血性弧菌的tdh与trh毒力基因均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都有耐药株出现。结论宁波市小水产品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性,药敏结果多重耐药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合检方法,并对合检方法对比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菌株,制备纯菌液、不同浓度梯度的人工污染样品。通过对30份纯菌液、30份人工污染样品和250份实际样品的检测,将建立的合检方法与行业标准(SN/T 1022-2010进出口食品中霍乱弧菌检验方法和SN/T 0173-2010进出口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对合检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合检方法,与行业标准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该方法可靠,对实验仪器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适合基础检测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副溶血性弧菌亚致死损伤和复苏后的生长特性和蛋白质、核酸损伤情况,并观察损伤后细菌的形态特征,检测损伤和复苏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和致病基因。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VpBJ1.1616和VpBJ1.1997的亚致死热损伤和复苏后菌株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菌液离心后上清液测定OD260nm和OD280nm用以检测核酸和蛋白质流失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各状态下细菌的形态特征,并对正常状态、亚致死损伤状态和复苏后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生理生化和致病基因的检测。结果:损伤后的菌株迟滞期长、核酸蛋白质流失与正常细菌有显著差异(p<0.05),而复苏与正常菌株生长情况相近,且VpBJ1.1616的核酸蛋白质物质流失与正常细菌没有明显差异(p>0.05)。损伤的副溶血性弧菌表面有明显地破损,某些生理生化特性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但是致病基因与正常菌株基本相同。结论:通过对损伤和复苏后各种特性的检测,为研究副溶血性弧菌亚致死损伤状态和食品安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 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 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 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带壳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市场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零售带壳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污染情况,2003年4月~2004年3月每月在福建省福州和厦门两地收集带壳牡蛎,样品共252份,分别来自水产品批发市场(11%)、零售市场(50%)和饭店(39%)。采用Vitek鉴定系统和最可能数(MPN)法进行VP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带壳牡蛎VP几何平均密度为46MPN,100g,46%的试样VP密度低于30MPN/100g的最低检出限,仅厦门2个试样菌量超过104MPIN/100g。两个地区、不同采样点和不同季节之间试样vP平均密度差别均有显性。厦门试样菌量高于福州;批发市场试样菌量最高;春季试样菌量(93MPN/100g)高于其它季节(约为40MPN/100g)。研究结果可以用于估计生食牡蛎人群VP的暴露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