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启动建筑设计事务所(Start Architects)创始人、设计总监形/势平时我们说的形势其实包含着两个概念:形,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静态的;势,是事物的演变趋势,是动态的。但形与势是相互影响促成,不可分的整体,代表了事物的两面。比如弯曲一根木条,它弯曲的形态显示了内在力的趋势;内在势的强度又决定了木条的弯曲度。它的形与势是互成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五十一章)势成之代表老子的动态思维方式。形与势的不断的交换演变过程,也就是老子的道。这个观点与现代的建筑设计理论非常相似。现代的建筑设计理论把建筑看成一个演化着的动作,建筑物是这一系列运动着的物体被固定的一瞬间或其中的一个截面。所以建筑的形式不是由上而下的决  相似文献   

2.
正ATR绿环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历史与现代性建筑是为满足某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的需求,利用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而建造的。建筑历史就是人类如何建造的历史。满足现代人需求,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而建造的建筑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性。这包括两层意思:其一,与建造方式有关,却与建造时间不必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在上海某个住区里曾受追捧的"欧式住宅"也是现代的,它利用了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4,(7):34-71
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的先锋性实验建筑都出自“青年”建筑师之手,他们对建筑观念的新认知以及对建筑创作方向的新探索,不仅构成建筑界的现时状况,更投射出中国建筑界的诸多可能。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以前瞻的目光聚焦到这群不可忽视的力量群体之上。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有无建筑工作室室主任青年建筑师是任何一个时代社会上都最富有朝气,最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师群体,敢于冲破世俗观念,执着追求乌托邦式的建筑理想。青年激进不在于一味反传统和拥抱超前的技术文明,而在于在时代发展脉搏中努力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回归人性,通过强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实践向社会发声。建筑实践成为我们介入社会事件的连接点。时代我们处在怎样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信息化和全球化加速,各种思潮交叠碰撞,多元建筑思想共存时代。这是一个一切价值需要重估,确定性终结和秩序共存的时代。建筑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使其承担起了时代的精神,只有基于时代思考的建筑创新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一个现代主义建筑需要继续修正的时代,尤其对于中国正在盲目地大批量地千篇一律的城  相似文献   

5.
正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北京STAnD设计事务所设计主持建筑师政治经济集体、新集体、后集体: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1、马克思的集体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集体区分为"虚假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两种类型。集体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进一步区分了集体的三种历史形式:自然/政治、异化与自由联合。(1)集体的自然形式(政治形式):人的依赖关系人与人之间以"自然血缘关系+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在自然血缘关系基础上确立了严格的政治等级关系;这个阶段的集体不仅是自然形式的集体,还是政治形式的集体。(2)集体的异化形式:物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然血缘关系被人的以物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取代;"自发的、不以个人的知识和意志为转移的、恰恰以个人互相独立和毫不相干为前提的……物的联系……这是各个人在一定的狭  相似文献   

6.
正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NBBJ波士顿建筑设计师城市化"城市化这个词汇定义了一系列的行为……以及原理和规则,通过将这些行为、原理和规则应用到建筑以及建筑群组上……来实现其发展以及个人和公众的福祉。"——德丰索·塞尔达作为当下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对于城市化的认识以及它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数据分析而进行衡量的。不可否认,数据是一种较为精确、客观的分析城市化的程度和效应的手段。然而当城市化被量化之后,它的一些特征也在数据的掩盖之下而被淡化。因此,对于"城市化"的再解读必须回到"城市化"这一词汇的起点上。"城市化"首先由西班牙工程师德丰索·塞尔达(Ildefonfo Cerdà)在其1867年出版的《城市化基本原理的五个基础》(The Five Base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Urbanization)中提出。出版于塞尔达提出巴塞罗那扩张规划之后,《城市化基本原理的五个基础》可以说是他的一部回溯性的宣言。通过这部宣言,塞尔达试图科学、系统的来解决传统欧洲城市在面临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爆炸压力而导致的急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原创工作室副主任、所副总建筑师流行人类文明与文化就是-出现-流行-发展-普及的一个过程,流行作为一种典型心理现象,在建筑界这一典型的社会领域,无可忽视的影响着大众对审美的倾向。有时,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有时,它的产生伴随着特殊的机遇。你可以随时改变自己去追随它,也可以坚持自己而等待它的到来。当然,如果你尝试着创造一种流行,也许会是人生中更加有趣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通过选择关键词中的四个——政治经济、资本、城市化和类型/类型学为起点,分别对其进行释义,但释义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强调它与其他三词互相链接的部分,最后把四词串接为一个关系图解(正向投影)。这一关系图解通过对经典的城市和建筑案例的再次分析被强化。但在这一层面上它并不能作为实践的指导,只有通过并对其进行反向阅读(反向投影),才能以建筑/建筑学作为媒介反向介入城市,形成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最后以两个实践的项目为案例回应这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Stanley Saitowitz|Natoma Architects建筑师城市化(与社会—政治有关)老张在公寓里住了十年。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的邻居是男、是女、还是狗。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以及二者矛盾的加深。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膨胀,政府强制规范用地类型、楼房间距、朝向和密度,成为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公共和私有空间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类似"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开发方针实际上促成了墓碑式的高层郊区和稀松的城市肌理。楼层的纵向堆叠和公共空间的尺度扩张失衡,导致人与人之间实体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所谓的公共场所被制度化,如大剧院、体育馆等。在作为国家机器的同时,这些大型设施以资本运营为目的,有悖于社会主义集体福利的许诺。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人们自恋、共享孤独。理查德·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落》一书中警示我们:公共生活是除去家人朋友全以圈对个体来说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能与陌生人有感情地接触,且能保持一定距离是被看作人类作为一个社会人,文明人的标准。而如今我们惧怕与陌生人接触。在不断拓宽的公空空间和街道上,沉没和观瞻似乎成了我们体验公共生活的唯一方式。我们  相似文献   

10.
正堂朔空间工作室(NEO Design Inc.)首席建筑师范凌博士关于起点一词的论述,我颇为赞赏;然而起点一词对我来说应不仅定位于形式、建造、信息、历史、图纸、图像等目的性关键词。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它是一个行为性关键词。2006年的时候,出国之前的谢师宴上,东南大学的葛明老师问我出国打算学什么。我回答:西方逻辑思维。他说:你应去寻找创造力的源泉。带着使命一般的教诲,我来到MIT学习建筑。第一学期时,我拿着课程设计向我的导师张永和老师请教,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打断我说:你这也叫概念,别侮辱概念这倆字了。之后跟张老师的学习中,我渐渐开始明白什么是概念、或者说什么才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设计之起点。张老师主张的起点在我的理解应是一种无我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气候、基地,背景文化,功能组织,城市性,客群思维方式与行为等等。研究的方法包括查找资料、客观纪录与统计、问卷调查等人文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态度则必须抛弃先入为主的设计思维,自始至终保持绝对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正旭可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形式形式在一方面是一个非常建筑学本体的命题,一方面他的外沿也非常的广泛。广泛到在建筑学教育中,形式是非常难教的。对形式的理解和感知,和每个人的个性和亲生经历息息相关。在建筑师的实践阶段中,形式也往往是最难跨越的一步。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平衡项目时间进度,时间预算的过程中,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一个对象。而反过来还有一种更加容易上当的危险,就是滥用形式,将形式的讨论局限在风格、品味和流行这两个词的界定范围内,而忽略形式本身的历史沿革。历史上有很多建筑风格,都有其代表形式。在具体工作和交流中,经常把形式和风格放在一起,好像两者是同意词。  相似文献   

12.
正建筑师,程序设计师大数据、信息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维基百科)。具体使用的时候,将会提取其中有限的小型数据集进行分析。信息的筛选,联系和整理将依据客观规律和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也就是说,在科技迅速发展,可供使用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的情况下,建筑师的主导地位和主观意念并没有动摇。相反,随着选择的增多,对建筑师的知识涉猎程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在数据的提取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数据的综合运用方面显的不足。具体说来,我们习惯于关注具体一个小型数据集的运用,而缺乏一个全盘的数据认识。这种片面的设计理念有悖于大数据的正确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Urbanism Intro:本关键词以对话形式展现。对话人是谭峥和本当无人谭峥:urbanism,作为一种知识领域,是一个学术圈的发明。但是没有这个发明或假想,urban planning和architecture根本连对话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在urbanism里面还有承托社会共同体的乌托邦的存在。从现实来看,urbanists什么都不是,既没有规划权力,也不直接参与建成环境的创造,就是一群试图用理念与愿景来影响城市环境的空想家。他们不够专业,除非与实际决策部门结盟,他们甚至连影响实践的机制都无法介入。我发现urbanism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并不受人待见。建筑师和规划师都对这个概念不太认同。本当不知有没有这个经验。隔话语如隔山,该词含义过于模糊,安全起见我决定不再多提该词。本当无人:很困难。因为我的专业  相似文献   

14.
15.
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拾壹建筑工作室建筑师图纸传统的建筑图纸(平、立、剖)正面临着一场劫难。BIM作为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正在逐步的用三维参数化模型取代建筑师熟悉的二维正投影图纸。Autodesk公司号称这是建筑设计的又一次革命。Revit的潜台词是让平、立、剖见鬼去;不要相信建筑师的空间想象力;一切都回到所见即所得的模型时代——当然这次是参数化的。无疑对于施工来说BIM确实降低了出错的几率从而减少了建设成本。但是对于建筑师来说图纸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Stan Allen曾经说过用二维的建筑图纸指导三维的施工是建筑师的智慧结晶,它是一种更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任何工具都替代不了思考,因此我依然相信传统的建筑图纸,我依然相信好的平面图不需要三维的验证就是美的。没有z轴的干扰,一切更加清晰!图像  相似文献   

16.
正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候选人梁思成——被知识分子们请上神坛的悲剧英雄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梁思成这个名字在近年来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梁思成"三个字作为一个词汇,其所涵盖的意义已经远不止那个建筑史大师、名门之后、以及民国女神的老公。更似乎在更广的意义上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经典形象。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梁思成,亦不应仅限于其建筑学上的意义,而更在于"梁思成"三字对知识届的意义。提到对梁先生的评价,当代人大多采取这样的模式:1、他是学术上的巨人,不但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还对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提  相似文献   

17.
18.
正曼景工作室(Mass+Skin Design Studio)创始人城市城市是人类聚集和共享的巨大平台。聚集降低了公共资源的成本,共享合作导致新价值的产生。为了聚集与共享,城市需要有各种高速的系统网络来提供支持,以便可以形成一个母体,来支撑各种接入这个网络的个体或群体。城市的界定是通过与乡村的区别来实现的。在中国城乡的关系几乎是二元对立的,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吸引力完全是主导性的。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几乎受到毁灭性的灾难,而城市文化在这个疯狂的过程中,任由资本和效率摆布,形成了追逐利润和数字的基本基调。我们就是这样完成了我们物质状态的城市化,而心理上的、文化上的城市化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9.
正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造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正ELEV(Elevation Workshop)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弥漫空间弥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充满;到处都是或者漫远。英文最好的翻译是suffuse。弥漫空间(suffused space)是我力图创造的一种建筑空间。弥漫空间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物质组成的场域,以及和场域发生互动从而让场域有意义的人或个体。弥漫空间的设计过程也就是个体的经历和物质场域的关系的设计过程。在弥漫空间里,个体的经历都是自我的,都是实时的。如果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来形容,就像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每个玩者都是自己故事里的唯一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