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郭贝贝,於忠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示范区内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分值,分析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和人为驱动力以及各城市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得出合肥市和马鞍山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较高,池州市建设用地利用较粗放,其他城市处于中度集约水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受经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制约,评价集约度的结果可为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时的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区域土地利用的发展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区域土地的集约利用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曲线模型研究了其发展过程及特点,将土地集约利用划分为“自然利用期一粗放利用期一集约利用期一过度集约期”4个发展阶段,结合“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各阶段体现出来的经济社会现象特征,并提出将其作为评价要素定性判断区域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定量深入分析影响其水平的具体原因的评价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10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SPSS130软件,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各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数差异性明显,经济水平较高的辽中南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较高,而辽西、辽东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较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619,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清远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清远市1997-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时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6年,清远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各集约因子发展不协调,生态集约因子和社会集约因子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集约因子;清远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显著,东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而中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研究对于高效合理利用土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永清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SPSS13.0分析软件和Excel图表工具,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分别从产值、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除主要经济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显著性相关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永清县土地正在向集约利用方向迈进,同时也存在建设用地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有限以及城市化水平过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有效挂钩提供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是碳排放的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土地集约利用作为转变土地粗放利用方式的重要手段,理清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京津冀地区2002-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碳排放核算基础上,运用标准差椭圆法、脱钩理论、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时空演变、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标准差椭圆分布格局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土地集约利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62%的城市碳排放量已出现下降趋势;(2)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已处于较为理想的强脱钩和弱脱钩状态;(3)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较为显著,交互后均优于单因子影响力,其中经济投入水平与土地投入水平因素的交互影响程度最高,土地投入水平内部因素交互后驱动作用最弱。研究结论: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已处于较为理想的强脱钩和弱脱钩状态, 在未来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影响碳排放增长的高驱动因子与一般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解析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强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和分析了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最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表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表现显著的城市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建设占地少、 利用效率高的符合国情的用地方式是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方针,集约用地评价对于集约用地具备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主要地级市2000-2014年间相关建设用地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从建设用地投入水平、利用程度、产出水平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利用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4年三个时段的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并赋分,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化显示。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空间上,经济带东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总体高于西部。(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相关性。对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评价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和变化趋势,为未来城市土地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孙伟 《资源与产业》2015,17(5):78-81
通过脱钩指数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2002—2012年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增长,脱钩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脱钩状态呈现出由非理想状态向理想状态过渡,说明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两者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2010—2012年,天津市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说明天津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式转变等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导,能够有效地调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对福建省9个地级以上的城市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得出各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值,并尝试用聚类方法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类别,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结果表明:1)靠近沿海的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中部城市次之,北部城市土地低度利用,这是由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2)在福建省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这主要是由区域区位优劣造成的。通过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分析研究,反映了该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土地储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重庆市第一产业比重与农用地面积呈同质减少趋势;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但“一圈”与“两翼”地区两者的关联函数不同;二、三产业的边际城镇用地呈波动性递减趋势,说明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但区域异质性明显。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呈现显著的同步变化趋势,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合理调控土地利用配置格局。  相似文献   

12.
刘杰  王恒伟  陈威 《资源与产业》2012,14(4):122-127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的客观反映,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内容,也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对于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了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内涵及尺度,详细介绍了土地利用分区的3种类型,然后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进行了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两种分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工业园区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与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甘肃西峰工业园区为例,建立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集约度综合分值法对甘肃西峰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甘肃西峰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度居于"集约利用"水平,土地利用强度不大,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较低,土地利用水平处于粗放利用到集约利用的转型期。最后提出了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建设用地是否节约集约利用关系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区域建设用地的利用特点和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了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然后以保定各市县为例进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保定市各市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级,同时进行GIS区域空间差异评价,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基础。为协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本文以海东市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以2010—2014年海东市统计年鉴和土地变更数据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对海东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从人口、经济变化与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来判断建设用地利用趋势;定量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数进行计算,最后根据集约总指数和海东实际情况判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级。结果表明:I级有民和县,Ⅱ级有循化县、平安区、乐都区,Ⅲ级有互助县、化隆县,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和部省备忘录的签订标志着江西省土地管理揭开了新的篇章。在分析和借鉴国家已批复的8个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和15个国家级战略区域规划土地政策创新的基础上,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JP2〗利用和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机制创新建议:尝试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推进“土地开源机制”创新,继续强化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管控,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闲置地清查与节地示范机制,提高土地行政效能,建立资源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有效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148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GIS的空间表达方法,结合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机理,得出结论如下:1)在县域层面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趋同趋势,LISA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全省国土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点—带—片"状结构特征; 2)人均GDP、人口密度、地均财政支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和坡度系数对国土开发强度有正向影响,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到渤海距离有着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呈现影响程度和作用敏感性有着显著差异; 3)地理区位基础是影响国土开发强度的最直接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对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能减缓开发强度过快上升,农业保护能有效地控制国土开发利用方向与强度。研究结果以期为河北省差别化管控国土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