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系统可存活性是开放网络环境带来的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建立了信息冗余分散模型G=(S,Z;E),并根据点覆盖集与可存活性之间的联系提出信息冗余系统可丰活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文章给出了信息冗余分散可存活性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了系统可存活性的提高以及以保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螺旋模型在开发网络可存活性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志  张华忠  张誌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5):1390-1392,1395
介绍了网络可存活性系统的概念及其开发特点,阐述了螺旋模型适合开发网络可存活性系统的理由,介绍了采用螺旋模型开发网络可存活性系统的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验证、测试和维护进化等5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息冗余分散的两种系统可存活性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和讨论了基于信息冗余分散的两种可存活系统模型——高可靠和高安全模型.提出了信息冗余分散的二部图模型,通过分析点覆盖集与可存活性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基于信息冗余系统的可存性有效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高可靠和高安全模型,包括模型的系统可存活性特性、模型的局限性以及模型的改进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信息冗余分散可以明显地改善系统的可存活性。  相似文献   

4.
可存活性是用来表明系统在面对蓄意攻击、故障失效或偶发事故时仍能完成其任务的能力.如何提高系统的可存活性是当前安全研究领域的重点.目前提高系统可存活性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体系结构的设计和资源重配置上.从资源重配置的角度,通过剥夺非关键服务的资源分配给资源受到破坏的关键服务,从而保障关键服务持续运行,实现系统的可存活性.从被剥夺资源的非关键服务尽可能少这一角度出发,利用近似度算法得到一个分配方案;从非关键服务对于关键服务的响应时间尽可能短这一角度考虑,采取时间优先算法得到另一个方案.在近似度算法的实现过程中,同时加入对关键服务响应时间的考虑;在时间优先算法的实现过程中,考虑服务间占有资源的近似度.然后比较两种算法产生的两个方案,选取综合性能较好的一个作为最终的资源分配方案.无论是近似度算法还是时间优先算法,实现容易、时间及空间效率较高、产生的分配方案综合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投资消费决策问题考虑的消费对象局限于单一的非可存品或者单一的可存品 .而且假定银行的贷款利率等于存款利率 .本文假定银行的贷款利率大于存款利率 ,并且投资者的消费对象为包含可存品与非可存品的组合 .可存品的价格假设服从几何布朗运动 ,它的折旧率假定为一个常值 .应用随机控制方法 ,得到等弹性效用函数情形下的最优投资消费策略的显式表达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方案和覆盖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完全覆盖存在难度大、成本高、节点存在冗余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可存盲区的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模型和节点部署方案,并给出了该方案在井下的具体应用。可存盲区的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方案可根据监测对象的具体情况调节盲区度,从而实现盲区大小的设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节点数量,该方案比完全覆盖时的覆盖面积大;对于同等面积的监测区域,该方案比完全覆盖时所需的传感器节点数量少,不仅节约了系统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节点冗余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牛膝中对成骨样细胞UMR106的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运用薄层、色谱技术等方法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出3个化合物,结晶Ⅰβ-谷甾醇、结晶Ⅱ胡萝卜苷、结晶Ⅲ蜕皮甾酮。结论:牛膝的醋酸乙酯层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分离,得到3种含量较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安全概念已不适应今天开放环境下的复杂信息系统。随着现代社会对Internet依赖性的增加,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存括性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Internet可存活性的重要性,提出了可存活性的需求框架,并使用HWMSE作为测试和评估网络系统可存活能力的方法,为提高巨型计算机网络的可存活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安全技术已经不足以保护无边界网络环境中高分布信息系统的存活性问题.针对网络存活性系统中由于外来攻击或自身故障等原因导致失效时,提供关键服务自恢复能力的不足,从容错QoS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有效的网络存活性自适应重配置模型,讨论了存活性重配置策略,并给出存活性重配置的具体实现环节和相应的动态重配置算法.该模型可以实时监测系统当前状态,并能在系统遭受攻击或自身故障时,迅速确定动态调整算法,为系统有效实施存活性动态重配置策略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加权T图的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给出加权T—图为活网的一组充分必要条件,这组条件包含了文献[1]对标识图(即T—图)活性分析的结果,即当每条弧的权都等于1时,本文的结果就化为文[1]给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对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领域进行了总结。着重回顾了信息系统生存性定义,对生存性分析模型分为基于系统结构和基于系统服务两类、生存性分析手段分为真实测试和模拟测试两类、定量分析从分析参数分为基于物理参数和基于逻辑参数两类分别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分析了这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林雪纲  熊华  许榕生 《计算机工程》2005,31(24):161-163
随着网络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考虑传统网络安全的同时还需对其生存性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保证异常情况下系统基本服务的正常运行。为整个生存性分析过程进行了定义,该文首先提出一种针对网络信息系统的生存性分析框架,随后根据该框架提出了一个管理平台的设计方案,以整合整个生存性分析过程,该平台实现了生存性的定量分析、分析过程的半自动化和重用性。  相似文献   

13.
信息系统生存性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存性是信息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建立在安全性、可靠性、可重用性等相关研究领域之上。该文首先分析了信息网络的生存性特点,提出了能反映信息系统生存性要素的仿真推演模型:在生存性研究中必须同时考虑网络攻击事件和应急修复过程对信息系统的生存性的影响,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系统状态转移矩阵的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信息网络生存性仿真的主要流程,并认为对信息系统生存性仿真测试结果的分析是调整和提高信息系统生存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孙梅  詹武 《计算机工程》2007,33(10):117-119
针对Intranet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的抗毁性分析方法,方法中综合考虑了Intranet中的拓扑结构特点、业务特点。并针对依托于其它网络的网络,提出了抗毁性分析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信息系统生存性的概念和生存性评估的可抵抗性、可识别性、可恢复性、自适应性四个基本属性的定义,结合对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网络漏洞扫描和生存性分析攻击情景相结合的生存性分析方法,最终得出基于网络漏洞扫描技术的生存性量化分析是可行的结论.通过对漏洞库相关内容的总结,提出了基于漏洞扫描的生存性分析数据库应扩展的内容,最后,详细阐述了生存性量化分析中四个基本属性分量计算公式的算法研究过程,为信息系统的生存性分析系统的设计提供底层核心算法.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和层次系统状态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分析实例来对生存性的计算过程进行演示。其中包含系统定义、系统生存性测试和生存性计算三个步骤。该实例计算显示基于FSM模型的量化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可生存网络系统的形式化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网络系统的可生存需求出发,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外的可生存研究成果,提出了规范化的网络系统的可生存性定义,并给出其形式化的描述及其实现模型,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可生存性的定量分析提供统一、规范的可生存性定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信息系统生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环境下生存性定量分析及保障的技术实现,但生存性在不同技术和动态环境下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根据生存性能力高低可以将其划分成若干等级.用户在向信息系统提交业务时需要根据生存性等级来支付费用,而经营者为达到相应的生存性等级必须付诸一定的投资,因此,经营者迫切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提升方法,以自身的收益来决定信息系统应该具备的生存性等级.通过对信息系统经营者和用户之间的博弈行为及收益分析,构建了博弈模型,并对混合策略下的纳什均衡进行了求解,并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设计了经营者是否提升信息系统生存性等级的控制策略.最后在一个生存性被划分为5个等级的信息系统上进行了仿真实验,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博弈模型及生存性提升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基于约束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网络生存性定义,提出了一个多层网络生存性研究框架和一种新的网络生存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分析综述网络存活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主要介绍基于信息系统工程的可存活网络分析方法;满足系统存活条件的流服务质量开发周期中相关的服务、入侵跟踪、评估模型及信息保障;考虑有入侵时系统设计中的攻击模式和攻击树结构;相关应急响应策略或算法设计思路;采用商用COTS组件构造系统时,满足存活需要的若干考虑因素;并介绍一种网络存活系统工程开发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