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弹性体》2020,(4)
简要介绍了乳液接枝-本体SAN掺混法(乳液-本体法)ABS树脂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微反应器的独特技术优势,以实现ABS树脂工艺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目标,以解决ABS树脂现有乳液-本体法工艺过程过于冗长,特别是以解决PBL合成单元聚合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丁二烯需要回收回用和SAN合成单元需要加入溶剂、转化率低、脱挥负荷大、需定期排放重组分等关键问题为重点,对照ABS树脂生产工艺流程,逐个单元探讨了ABS树脂制备技术与微反应器结合的可能性,以期为未来开发基于微反应器的ABS树脂生产技术寻找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本体法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工艺及产品特点,用元素分析仪法测定了本体法ABS原样、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基体树脂、接枝SAN橡胶中的氮含量,计算了橡胶上的SAN表观接枝率及ABS中橡胶量、接枝SAN橡胶量等参数,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合理性。运用SAN表观接枝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说明了不同本体法工艺生产ABS树脂组成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龙洁  张昊为 《广东化工》2016,(15):74-76
近年来连续本体法成为合成ABS树脂的主要趋势,但仍局限于配方、工艺及工程放大等方向,对反应机理、微观结构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文章初步研究了ABS树脂的制备工艺和聚合机理,特别是对ABS聚合过程中接枝机理的研究,可为连续本体法制取ABS树脂的引发剂选取、聚合工艺条件优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海华谊本体聚合技术开发公司经过近两年的项目建设、联动试车于近日试生产成功本体法ABS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生产技术。 由于本体法ABS产品采用连续本体聚合工艺,具有投资省、生产效率高、“三废”排放少、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其产品性能优于通用ABS树脂。本体法还可生产高耐热、不  相似文献   

5.
本体聚合ABS树脂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主要本体聚合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生产工艺,分析了各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其成熟度,总结了本体聚合工艺中的关键技术(如ABS树脂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橡胶粒径的控制方法等)。本体法是最佳的ABS树脂生产工艺,正成为研究重点。本体聚合ABS树脂工艺的研究方向:调整工艺配方、加入第三单体改性、将本体ABS树脂与乳液接枝-掺混法获得的ABS树脂共混制备高性能的ABS树脂新产品。  相似文献   

6.
侯衍哲 《辽宁化工》2022,(6):854-856+869
ABS树脂作为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其生产质量和生产数量影响了化工生产。目前国内生产ABS的方法有两种:乳液接枝-本体SAN掺混法、连续本体聚合法。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劣势,并介绍了乳液接枝-本体SAN掺混法的操作方法,而后从能耗、技术工艺、产品竞争力三个角度对该操作方法生产工艺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悬浮聚合法将N-苯基马来酰亚胺单体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合成SAN树脂,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并考察其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3釜串联连续本体聚合工艺合成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橡胶含量条件下,采用双嵌段丁苯橡胶替代聚丁二烯橡胶可使ABS树脂的综合力学性能得以提高;双嵌段丁苯橡胶质量分数每增加0.1%,可使ABS树脂的冲击强度提高约0.98~1.67 kJ/m2,但其耐热性有所下降,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存在峰值。为获得均衡的性能,(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相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应控制在2.0×105~2.5×105,高于2.5×105之后,ABS树脂性能提升不明显。与乳液法ABS树脂相比,连续本体法ABS树脂具有极低的残余单体含量,有明显的环保优势。  相似文献   

9.
《弹性体》2016,(3)
采用乳液接枝聚合技术在聚丁二烯乳胶(PBL)粒子表面接枝共聚丙烯腈和苯乙烯单体,通过改变聚合工艺条件合成了一系列ABS接枝共聚物,将其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备ABS树脂。主要考察了PBL存放时间、胶乳粒径、接枝单体丙烯腈含量、接枝聚合温度等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PBL存放时间、降低单体丙烯腈含量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白度,但会降低产品的冲击性能;降低聚合温度有利于提高ABS树脂的冲击性能和白度;增加PBL小粒径胶乳的含量会降低ABS树脂的冲击强度,提高白度。  相似文献   

10.
周晓阳  张红梅  郑君双  刘爽 《河北化工》2007,30(12):36-37,48
采用乳液聚合合成100nm小粒子PB胶乳,然后通过附聚合成300 nm的橡胶粒子接枝共聚SAN,通过调节分子量调节剂TDM用量合成一系列PB-g-SAN共聚物.将这些共聚物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的ABS树脂,研究TDM用量对接枝SAN和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釜连续聚合装置,开展连续本体ABS树脂研究。根据产品动力学参数,选定了3种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分析了产品在反应釜内的半衰期、分解曲线、残留物含量以及对本体ABS树脂性能的影响规律。从反应平稳控制、SAN的接枝效率、引发剂对基体树脂的强度、ABS冲击强度、耐热性的影响等方面对不同引发剂作出评价筛选。  相似文献   

12.
ABS树脂的生产工艺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朝阳 《广东化工》2003,30(1):54-56,58
综述了ABS树脂的生产工艺技术,重点阐述了乳液接枝本体SAN掺混法和连续本体法,介绍了国际上近年来在ABS树脂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取得的进展并对国内ABS树脂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上ABS树脂的工业制造方法很多,主要有掺合法和接枝法两大类。掺合法由于生产的ABS树脂性能低下,加工困难,早巳淘汰,接枝法包括乳液法、本体法和本体-悬浮法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乳液接枝聚合法合成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接枝粉料,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熔融共混得到ABS树脂。探究丙烯腈含量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丙烯腈含量增加,ABS树脂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耗散因数、体积电阻率、维卡软化温度以及两相之间相容性上升,但熔体流动速率、表面电阻率、介电常数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ABS树脂的主要生产工艺:本体聚合、本体悬浮聚合、乳液接枝聚合、乳液接枝共混等几个方法作了比较;详细介绍了乳液接枝共混工艺中丁苯胶乳的制备及各种配方和工艺条件作了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侯衍哲 《辽宁化工》2022,(7):975-977
SAN树脂作为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其生产质量和生产数量影响了化工生产。目前国内生产SAN的方法有两种:本体聚合法和悬浮聚合法。通过分析SAN造粒设备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了三处改造,而后从项目与投资和停车及维修费用两个角度对该改造方案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本体法聚合生产SAN树脂,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耐化学性,同时可改善树脂的透明性、冲击强度、长期耐光性和对温度的稳定性。本体法是由苯乙烯和丙烯腈进行热引发,共聚制取SAN共聚物。采用连续比值配料,经过两级脱挥、造粒送至料仓。经过改造优化,延长运行周期,减少清洗次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树脂合成生产企业的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装置中SAN(苯乙烯-丙烯腈)装置的技术和工艺情况调查和研究,对其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了改造,通过这些技术改造,不仅提高了ABS装置的技术水平,还消除了原来装置的安全隐患、质量和消耗问题,对SAN单元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本体与乳液复配,不同基体SAN的丙烯腈(AN)含量及摩尔质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研究了不同橡胶粒径及分布,基体SAN的AN含量及摩尔质量对ABS树脂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本体与乳液掺混的ABS树脂具有显著的协同增韧作用,且在同等橡胶含量时,乳液法橡胶质量分数在60%左右时,可以最大幅度地提高ABS的冲击强度。另外,SAN树脂的AN含量及其摩尔质量对ABS的韧性也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的AN含量及摩尔质量范围内,ABS树脂的冲击强度随着AN含量和摩尔质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集成胶乳增韧ABS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由基乳液聚合方法,通过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合技术,设计合成了新型三元集成胶乳(SIBL)替代传统成本较高的聚丁二烯胶乳(PBL),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将高温乳液法制备的SIBL进行附聚,再经过乳液接枝法制备高胶含量的ABS粉料,最后将ABS粉料与本体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掺混、熔融挤出、造粒,制备了低成本新型ABS树脂。考察三种单体配比对SIBL聚合动力学和粒径大小、分布、凝胶含量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影响规律;研究单体配比对SIBL接枝反应和ABS树脂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采用自由基乳液聚合制备三元集成胶乳的方法可行,得到的增韧ABS树脂综合性能优异,其中最具代表ABS树脂韧性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得到显著提高,由139J/m提高到233J/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