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氧化钠法高铁酸盐转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过氧化钠与硫酸亚铁进行固相反应,得到含高铁酸的粉末产物,将高铁酸钠粉末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解,然后分别固体氢氧化钾或饱和硝酸钡处理,得到高产率的高铁酸钾及一水高铁酸钡。本文首次完成高铁酸钡的钠盐一步转化方法,进而探索了最佳操作条件,提出了较合理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在硝化过程中后制取二甲苯麝香为例,提出了芳烃衍生物经硝化反应后选用合适的有机溶剂作萃取剂,将溶解在过量酸中的硝化产物萃取出来这一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选用适宜蹬萃取剂可从反应混合物中萃取出硝化产物,萃取后得到的溶液经中和、过滤、蒸馏,结晶等分离过程,最终得到芳烃衍生物的硝化产物,过量的酸可保持在较高的浓度,有利于过量酸的再循环使用,萃取剂经蒸馏后亦可再利用,因此,该方法可降低成本,并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专利摘登     
有机化合物的强化氧化采用纯氧或接近纯氧的气体为氧化剂和蒸发冷却的方法来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此法操作方便,由于避免了固体产物和副产物与热交换表面的直接接触而在热交换器表面上结垢,所以有利于有机化合物氧化产生固体产物的生产过程。专利中列举了对二甲苯氧化为对苯二甲酸的例子。Eur.pat.682000对苯二甲酸的制造提出了将对二甲苯在低脂肪酸溶剂中、有钯催化剂存在下、用分子氧、通过液相氧化制取对苯二甲酸的方法。例如:于醋酸的水溶液中,在醋酸钻、醋酸锰、溴化氢和乙酰基丙酮酸钯(Pdacetylacetonate)的存在下,将…  相似文献   

4.
本专利介绍了含聚天冬氨酸酯的粘合剂的制备方法。将344g马来酸二乙酯50℃搅拌滴加到4,4’-甲撑双(2-甲基苯胺)中,60℃搅拌40h,得到产物I,室温放置3个月测其粘度1310mPa.s(23℃)。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化学中,玫红酸是一种重要的酸碱指示剂,应用广泛。但其合成方法存在很大缺陷,工业化生产难度较高。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实验创新,开发了一种新的玫红酸合成方法。以苯酚和四氯化碳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回流,经取代反应得到产物玫红酸。研究了催化剂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以无水氯化锌为催化剂,135℃回流反应18 h为最佳反应条件。所得产物结构经ESI-MS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6.
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四聚体是PBT塑料质量分析检测中使用的一个标准参照试剂。以对苯二甲酰氯和1,4-丁二醇为原料,经过缩合、脱保护等多步反应合成得到相应的二酸和二醇中间体,最后将二酸与二醇反应环合得到标题化合物,本合成路线4步反应的总收率为20%,产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和质谱确认。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路线短、易于操作和收率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张小芹  徐伟箭  文三  吴明 《化工进展》2003,22(3):320-321,324
主要介绍了12—氨基十二酸的加氢方法,并利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根等手段对加氢产物进行分子表征。得到了12—氨基十二酸的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根的谱图,并与已有的标准谱图进行了比较,确定所加氢生成的产物为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8.
650低分子聚酰胺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50低分子聚酰胺是环氧树脂的优良固化剂和增韧剂,是低分子聚酸胺系列的主要品种。根据市场需要,我院与南海丹灶合股筹建年产二百吨650低分子聚酸胺生产线,于1993年中投入正常生产,运转一直良好,产品质量稳定。现已销往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原料为二聚酸(自制);二乙烯三胺>95%(进口或国产);助剂T和R(国产)。二聚酸与二乙烯三胺在加热条件下即可缩合为低分子聚酸胺。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二聚酸和二乙烯三腔的投料比对聚酸胺产物有影响。当胺/酸克分子比为3:1时产物胺值过大;当胶/酸充分子比为2:1时,产物胺值处于指…  相似文献   

9.
<正>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酒糟中纤维素生产醇酸树脂的方法,首先将酒糟以控温碱解法处理得到纤维素,再将纤维素用酸水解的方法彻底降解为葡萄糖,继而加氢得到山梨醇,随后将植物油与山梨醇进行醇解,得到的不完全脂肪酸酯与多元醇相应。继而将植物油与山梨醇反应得到的醇解产物加入配方量的邻苯二甲酸酐以及适量的二甲苯进行邻苯二甲酸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取代苯胺类化合物的烷基化方法,是一种将取代苯胺类分子中氮原子上的氢,用不同烷基取代得到叔胺的制备方法。采用取代苯胺类化合物为原料,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以无机碱为缚酸剂,用硫酸二烷基酯为烷基化剂,制备高纯度烷基化产物。  相似文献   

11.
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合成及其润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石油醚溶剂中 ,以摩尔比为 1∶3的不饱和植物油脂肪酸 (芥酸或油酸 )与浓硫酸为原料 ,在 <10℃的温度下进行了加成反应 (硫酸化反应 ) ,采用蒸馏反应的工艺技术 ,加成产物在水解的同时将溶剂石油醚蒸馏离开反应体系 ,水解介质的硫酸与水等体积。最后用乙醇重结晶提纯分别得到了 13(14) 羟基廿二酸和 9(10 ) 羟基十八酸 ,纯度高达 97% ,收率约为 75 %。采用熔点测定、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证了产物的结构。此外 ,本实验用四球机探索性研究了两种羟基酸的润滑性 ,结果表明 ,合成得到的两种羟基酸具有一定的抗磨减摩性 ,长碳链羟基酸的润滑性优于短碳链羟基酸的润滑性  相似文献   

12.
<正>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步骤制备:1)不饱和酸小单体,胺类不饱和小单体在链转移剂,引发剂,还原剂作用下进行反应得到含胺基共聚产物;2)聚乙二醇单甲醚中滴加入过量的二异氰酸酯中,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得到聚乙二醇单甲醚单异氰酸酯;3)将得到的含胺基共聚产物加入聚乙二醇单甲醚单异氰酸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异海松酸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uV光固化膜及性能;利用不同类型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比研究了异海松酸固化产物,证明了HPLC—ELSD是分析异海松酸固化产物组成的有效方法;初步建立了利用HPLC—ELSD新技术分析检测异海松酸固化产物组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硝化中有多种方法可以提高甲苯一段硝化产物中对硝基甲苯的生成比例。研究认为,硝硫混酸的不同配比与硝化方式对甲苯的一段硝化产物组成有明显的影响,以浓硫酸为底酸,在一定条件下滴加硝酸对甲苯进行一段硝化,可以使产物中对硝基甲苯的生成比例提高8%,该方法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唐昆 《炭黑译丛》2001,(2):13-16
图1(略)举例说明了生产标准或传统白炭黑的典型生产过程。初始原料是硅酸钠溶液(通常称之为水玻璃)和硫酸。在可控条件下,将酸加到容器内的硅酸盐溶液中而生成白炭黑粒子和聚集体的沉析物。硫酸钠盐为沉淀反应的副产物。然后过滤生成物流并且将剩余的盐在压滤机中排掉。最后形成的滤饼经干燥(一般在滚筒干燥器内干燥)、碾磨成细粉后用气力输送到贮罐内。白炭黑粉末可包装在袋或装在散装容器内以便出售或再在造粒机中进行加工处理,得到低尘、高松密度的白炭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个简单有效且原料价廉的制备亚胺的一步合成法。经典的方法是将二羧酸或酸配于无水氨气中加热,或者用单氨化合物或双氨盐的热解来制备亚胺,但是这些方法既不方便,也不有效。氨气法尤其需要处理大量的有害气体,而且因未作用物或产物的升华或使分离过于复杂。作者采取把二羧酸或酸酐与尿索一起加  相似文献   

17.
陈传福 《合成纤维》1990,19(4):9-12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四亚甲基醚(PET-PTMG)嵌段共聚物中共混少量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四亚甲基醚(PBT-PTMG),或在PET-PTMG合成中加入一定量丁二醇形成硬链段共聚酯,则相应的共混物或共聚物的结晶速度提高。本工作采用光学解偏振仪及小角激光散射方法研究了上述产物的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了以硝硫混酸为硝化剂合成1,5-二氯-2,4-二硝基苯的方法,对间二氯苯的控制硝化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同时得到合成目标产物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9.
单偶氮化合物及其用于染色或印花的使用方法公开号 CN1145380申请人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日本大阪府)发明人 海老池祯美等合成了一种新型单偶氮化合物,该化合物适用于含羟基和/或酰氨基的材料,特别是纤维素纤维、天然或合成聚酰胺纤维、聚氨酯纤维、皮革,以及合这些材料的混合纤维的染色和印花,且具有良好的耐光和耐湿处理牢度.例如,按照常规方法将25.3份2-氨基苯-1,4-二磺酸和18.5份三聚氯氰在酸性含水介质中缩合,得到一缩合产物.然后,将50.3份按常规方法合成的单偶氮中间体与上述缩合产物编合.单偶氮中间体的游离酸形式如下列分子式(1)表示:  相似文献   

20.
桐酸甲酯改性酚醛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建陵  黄焕  魏斌  王定选 《粘接》2001,22(4):1-3
合成了一系列桐酸甲酯改性酚醛胺,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及加料方式对产物胺值和粘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同时滴加甲醛和多乙烯多胺至桐酸甲酯酚加成物中,于60-80度回流反应2h,减压蒸除反应水及低沸点物质即可得到预定产物,测定了该产物与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及耐热性,结果表明,此固化物的综合性能好于普通的酚醛胺及聚酰胺与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