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恩深 《机电信息》2007,(19):35-37
建筑节能的目的在于使建筑的能耗朝减小的方向发展;若能减小每个基因单位的能耗,则建筑寿期能耗必然降低,最终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建筑能耗不会自动地,随人们的主观愿望而降低,而是必然遵循某种内在的客观规律,即是说,需要对建筑采取某些节能措施。当对建筑采取节能措施后,即改变了建筑的结构基因,必然使建筑能耗遗传基因发生变化,最终引起建筑寿期内的能耗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2.
从全球范围看,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当前,我国更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建筑既是耗能大户也是未来的节能“主战场”。据了解,国内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比例达29%以上,并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所以推广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而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势必会带动聚氨酯硬泡产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采用DOE-2动态冷热负荷模拟计算软件对华北地区及南方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前后的全年建筑能耗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华北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效益分析的新观点,即华北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要分析冬夏两季的全年综合节能效益,同时应计入热源和电力建设初投资费用的节省,这对推动我国华北地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具有积极意义。并对南北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行了对比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姚鹏  邵长英 《装备制造》2009,(11):187-187
我国寒冷地区的既有住宅建筑多属砖混结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墙体不保温,造成了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居高不下。改进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节能改造的关键,而外墙节能在建筑节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材性、材质、墙基层、环境、工艺、质量管理、设计、应用、施工等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在实际案例中的高效节能效果让行业人士认识到磁悬浮技术的重要性,也开始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自"十三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发布以来,绿色、低碳、节能再次成为建筑行业的热门词汇,而以去除高能耗、淘汰旧产能为目的的大型建筑领域节能改造也正在进行。数据显示,我国95%以上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建筑能耗已占到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3%,其中以中央空调所占比重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挑战,能源供不应求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化的飞越发展,建筑能耗也持续增长,已经占总能耗的近30%。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建筑的节能,我国建筑的能耗普遍高于国外发达国家,大多数属于不节能的高能耗建筑。因此,建筑节能潜力巨大,空调节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通风与空调工程系统的节能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系统的调试有关。空调工程系统要实现节能的目标,首先要抓系统节能设计,设计是根本,是基础。没有一个构思严密、符合节能工艺流程的系统设计,空调节能就成为无源之水;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国家为达到“碳平衡”相继推出鼓励政策并颁布相关规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绿色建筑已经发展成为低碳城市的支持内容,并以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开展建筑光伏一体化等,积极扩展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场景,以着力构建绿色建筑发展新局面。绿色建筑与建筑电气节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有必要考虑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节能致因,进而实现绿色建筑。对此,基于绿色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应用的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等原则,综合应用到节能项目中,以期实现绿色建筑节省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根据绿色建筑电气节能系统的不同,分别提出技术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建筑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尤其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博会等,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市场,智能化建筑也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从能耗角度来看,我国能源形势已不容乐观,建筑能耗逐年增加.“建筑节能与建筑智能化技术”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建筑维护结构使用保温材料,而且与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能量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内涵及特点,其次,从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有效地节约能源;改善门窗性能;利用节能建筑材料;地热利用;利用现代智能建筑自控系统来设置机电设备最佳启停控制时间等方面就现代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伴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提高要求不断增大,建筑消耗电力越来越多,国家对建筑节能也不断提出新的标准要求。本文从建筑电气节能的必要性等方面入手,针对如何树立绿色建筑理念,从技术层面节能降耗等问题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社会能源消耗的30%左右,其中照明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20%~40%,利用太阳光照明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综合太阳光和电光源为一体的互补型照明系统,该系统以太阳光直接照明为主,电光源照明为辅,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相互补充与自动调节,以便获得更好的节能效果。系统能在满足建筑照明设计要求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设计成本,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对既有建筑改造节能潜力分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大背景下,针对节能潜力分析中的常见问题,指出如下要点:主机更换需引入系统COP′以考虑系统能耗变化;照明节能分为设备自身降耗和照明得热节能两部分;运用BIN参数法分析冬夏季建筑外表面玻璃幕墙贴膜节能潜力。为既有建筑改造节能潜力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今天,绿色建筑是我们为维护环境做出的努力之一,建筑节能则将成为绿色GDP的主力军。因此,节能已经开始陆续成为衡量未来建筑品质的重要指标。而在建筑能耗的构成中,暖通空调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为此,空调节能已经成为整个空调行业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暖通空调行业在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应用、建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从2011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至2013年1月住建部发布的《绿色建筑方案》,政府相关工作目标直指建筑节能。据相关统计显示,公共建筑能耗中中央空调的能耗比达60%,远远高于照明与电梯的耗电量。作为建筑中用电大户的中央空调毋庸置疑得成为了建筑节能改造首当其冲的突破口。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中央空调企业在国家节能减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此同时,行业各个品牌围绕产品节能技术的创新升级在这看不见的激流下默默备战着。在淘汰高能耗中央空调的前夜,在国家相关政策准绳之下谁的目光直指建筑节能改造?谁引领着行业披荆前行?谁又能担负更多起社会责任?这是我们本期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筑能耗已占全国能源消耗近30%。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空调和卫生热水能耗接近建筑能耗50~80%.所以.完成管网热量计量、实现分户冷/热计量等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基于远方能耗数据采集的中央能源集中管理.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当前,建筑节能在世界上蓬勃兴起,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我国的建筑能耗很高,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而城市供暖又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能够调节和控制的用热系统,锅炉和管网热效率特别高,而我国目前刚刚被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城市供热正在刚刚迈出改革步伐,迫切需要自动化的高科技进入城市供热领域,改变我国城市采暖技术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16.
肖体全 《机械》2013,(Z1):38-39
由于我国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工业建筑的节能常常被忽略,成为建筑节能的一个死角。为此,提出了建议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全过程的建筑设计中,暖通空调系统占有突出的地位。目前建筑节能的宗旨与思路正在全面渗透于当前建筑领域,而与之密切相关的暖通系统设计也呈现全新的趋向。与暖通设计的传统模式进行对比,绿色节能设计更加吻合了建筑节能思路,同时有助于节省总体上的建筑能耗。在此前提下,当前针对暖通空调系统如果要优化进行设计,应当全面明晰节能设计以及绿色理念的内涵,并且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来优化暖通空调领域的绿色理念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中央空调耗能占建筑能耗的一半,为实现建筑节能,针对中央空调系统的非线性、大滞后和时变性,采用模糊模型参考学习控制算法应用于冷却水系统中。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具有稳定性、快速性以及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够实现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运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环境的认识日益加深,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建筑环境和设备的节能设计的研究。在实践中,应首先确定建筑环境的概念,确立节能、环保的设备设计思想,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要按照建筑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地创新和优化建筑环境和设备的节能设计,确保设备的科学性,达到环保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据着非常高比例,尤其是北方的城市,建筑能耗达到社会总能耗的40%,做好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工作,对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