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钦天监在以往被认为是清代皇家天学机构,对其参与皇家营建选址事宜尚无论述。营建首要“相地”,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中首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之一,是“三年寻龙,十年定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西陵为例,基于《大清五朝会典》和清代宫廷档案的互相释证,探究钦天监漏刻科在清西陵选址中的具体实践。从皇家机构的视角,弥补对营建中相度环节的忽视,即证明陵寝营建中堪舆文化的存在。为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金峰 《建筑》2003,(6):75-75
清代以康乾盛世完成了封建社会的落日余晖,走过了268年的历史征程,留给我们的除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之外,还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清西陵。位于保定易县的清西陵在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距北京120公里。清西陵是14座清代皇家陵寝的总称,占地面积800平方公里,葬有4个皇帝(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9个皇后、57个妃嫔、6个公主、王爷、阿哥,共计76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泰陵是清代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雍正是我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对康乾盛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史箴  汪江华 《建筑师》2004,(6):92-100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根植于正统儒家礼治思想和“比德山水”的审美理想。在继承和发展明代“陵制与山水相称”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清代皇家陵寝以生生不息、永恒伟大的山川形胜作为创作本体,使建筑人文美与山水自然美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一种隽永、崇高的审美境界。因此,选址也就成了经营和评价陵寝的首要条件。惠陵是清穆宗同治帝的陵寝,建造历时近五年,耗资八百多万两白银,可谓工程浩大。至今,惠陵不仅建筑实物保存完好,同时还有包括“样式雷”图档在内的大量相关工程档案和文献遗存。通过对这些原始工程记录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可以理清惠陵工程选址的具体操作程序,进而揭示出清代皇家陵寝风水选址的实质内容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汪江华 《新建筑》2006,(3):122-123
惠陵是清穆宗同治的陵寝。作为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施工组织、工程技术等优秀传统。由于惠陵营建的年代较晚,故建筑实物保存基本完好,更为弥足珍贵的是还有大量的“样式雷”文献、图档遗存,这些都为惠陵作为一个完整的工程个案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通过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展现一个国家级重大工程从选址、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察直到验收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中  相似文献   

5.
样式雷家族为清代皇家园林设计建造长达200多年,设计作品成为清代皇家园林的模式和典范,其中最著名的是“二园二陵”,而“二陵”之一即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清西陵。在清西陵宏大的文物古建筑群中,样式雷第四代传人雷家玺主持设计建造  相似文献   

6.
汪江华 《建筑师》2010,(2):97-100
历来清代皇家陵寝,工程浩大,往往历时数年,花费无数。因此,工程经费的经济审查监督工作十分重要。通常要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一个监督审查机构——钦派勘估处,专门负责编制工程预算和工程监察验收工作。本文通过对于清代家传样式雷图档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以清代惠陵工程为例,力图揭示我国古代大型土木建筑工程监督机构的具体职能和组织建制。旨在说明在清代皇家工程管理方面早已建立起一套相当成熟严密的工程监察制度,同时这样的机构设置具有许多优势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于皇家陵寝工程而言,地下建筑的营建无疑是重中之重。以已经发掘且最具代表性的裕陵地宫为例,通过细致勘察各券顶“龙门券”的弹墨痕迹以及券石错位安装情况,结合《销算黄册》等宫廷档案,推算作图,得出地宫券石采用样券坑预制的重要结论,不仅在陵寝建筑研究中取得突破,也填补了清代官式石作研究的一大空白。本文不局限于学术成果的推进,还在于对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的揭示,即借助工程籍本中对营建工程设计、施工、工料核算等方面的全方位记录,经过数据推演,发现各结构做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推算作图的方式解读建筑形制、结构构造以及特有名词,实现“以算求样”的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8.
明清皇家陵寝中享殿后面的三座琉璃花门建筑,相比享殿和明楼等高大建筑,经常不被关注。而这座建筑的位置、功能以及源流,对于全面研究皇家陵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自陵寝开始设置地上建筑以来,在历代皇家陵寝中,与“陵寝门”具有相同布局位置和功能属性的建筑,试对其建筑原型进行溯源,并理清其发展演化脉络,为陵墓建筑、特别是皇家陵寝的研究提供借鉴与补充。  相似文献   

9.
明清皇家陵寝中享殿后面的三座琉璃花门建筑,相比享殿和明楼等高大建筑,经常不被关注。而这座建筑的位置、功能以及源流,对于全面研究皇家陵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自陵寝开始设置地上建筑以来,在历代皇家陵寝中,与“陵寝门”具有相同布局位置和功能属性的建筑,试对其建筑原型进行溯源,并理清其发展演化脉络,为陵墓建筑、特别是皇家陵寝的研究提供借鉴与补充。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皇家陵寝万年吉地的相度选址历来备受朝廷重视,按照惯例,每任皇帝亲政之初,即拣选若位大臣率领精通地理堪舆司员,为其相度万年吉地。乾隆皇帝的陵寝最终定在东陵的胜水峪,自此以后,每任皇帝的陵址都固定在清东西陵陵区范围内,且按照昭穆次序在两地相建。相度万年吉地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需反复比对每处地点的风水优劣,力求选出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上佳之地。本文即旨在根据查找到的史料,分析还原为乾隆皇帝择定万年吉地这一耗时数年之久的选址过程。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皇家陵寝万年吉地的相度选址历来备受朝廷重视,按照惯例,每任皇帝亲政之初,即拣选若位大臣率领精通地理堪舆司员,为其相度万年吉地1)。乾隆皇帝的陵寝最终定在东陵的胜水峪,自此以后,每任皇帝的陵址都固定在清东西陵陵区范围内,且按照昭穆次序在两地相建。相度万年吉地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需反复比对每处地点的风水优劣,力求选出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上佳之地。本文即旨在根据查找到的史料,分析还原为乾隆皇帝择定万年吉地这一耗时数年之久的选址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北京建都850周年。在北京850年的建都史中,历代能工巧匠留下了无数辉煌的建筑、文化遗产。而在这些能工巧匠中,不能不提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因为挖掘北京850年文化传统的缘故,这个鲜为人知的雷氏家族才被后人更多地了解。雷家七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因此被世人称为“样式雷”。在清代200多年间,七代“样式雷”都为设计修建皇家建筑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设计修建的建筑包括畅春固,圆明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北海、中海、南海以及京西的王府、御道,河堤等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就有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压、清东瞳、清西陵等。另外.像中南海中毛泽东住过的菊香书院、周总理住过的西花厅等,也都是“样式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3.
宋晓胜  欧立强 《砖瓦》2023,(11):23-25
文化遗产类建筑的保护修缮需要遵循“不可改变原状”原则,通过无损或微损测试方法,获取以城砖为代表的常见古建筑砌筑材料的强度性能,对于遗产类建筑的结构安全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清代皇家陵寝维修工程,选取旧城砖样品,利用回弹仪与抗压试验结合检测,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其测强曲线的影响,建立了清代皇陵城砖回弹法测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曲线精度较高,可满足于清代皇陵城砖类砌体材料的强度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14.
清代帝陵分布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沈阳市,河北省遵化市以及易县四地。入关后的清代皇帝都埋葬在河北省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由于清代帝陵实行了“昭穆制度”,故有东陵和西陵两陵分葬之制。清代共有九位帝王分别葬入了两地的大清皇陵。 研究清代帝陵的资料很多,但是对于本体文物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清代石祭台的细节入手,对关内九座清代帝陵进行了梳理,浅淡了笔者对其雕饰纹样的一些看法。由此可见,清代陵寝的高超工艺技艺,反映出了古代工匠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宗室、公主园寝是清代皇家陵寝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寿臧和硕公主园寝样式雷图档研究、分析,还原方案设计过程,尤其对其地宫做法及原因进行探讨,为后续清代宗室、公主园寝建筑营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清代帝陵分布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沈阳市,河北省遵化市以及易县四地。入关后的清代皇帝都埋葬在河北省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由于清代帝陵实行了"昭穆制度",故有东陵和西陵两陵分葬之制。清代共有九位帝王分别葬入了两地的大清皇陵。研究清代帝陵的资料很多,但是对于本体文物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清代石祭台的细节入手,对关内九座清代帝陵进行了梳理,浅淡了笔者对其雕饰纹样的一些看法。由此可见,清代陵寝的高超工艺技艺,反映出了古代工匠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7.
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的《易县清西陵》,既是立足于中国明清陵寝制度的整体研究,又是最早、最全面的清陵个案研究.本文通过搜罗相关材料,回溯刘敦桢写著《易县清西陵》的学术时代背景,以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理路为脉络,从方法论角度析解《易县清西陵》,明确刘先生从建筑社会性视角出发、依托史料考据的文献学传统、借鉴考古学实证方法、贯彻营造学社整体研究思路、全面整合过往研究经验、按照建筑功能对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最高意识形态的陵寝建筑展开研究的整个理路过程,进而归纳《易县清西陵》体现出的开创性研究方法,为中国明清陵寝乃至古建筑研究提供范式参照,同时结合后人研究成果,补漏疏证,阐明和解决具体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刊首语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本期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一、“中国建筑史专题”论文;二、“中国营造学社与西南古建筑调查研究专题”组稿文章及与该专题有关的一批珍贵史料(包括书信、老照片等),另有对史料的考证文章。“中国建筑史专题”由4篇文章组成。王其亨先生的《康熙朝〈孝陵图样〉解读(下)》探讨了《孝陵图样》所反映的孝陵建筑规制及其对明朝陵制的继承、创新,孝陵营建制度对其他皇家工程的影响,并重点阐发了样式雷图档对于研究清代陵寝的重大意义。该文与其上篇(见本刊今年第1期)共同构成对《孝陵图样》这一巨制的完整学术诠释。  相似文献   

19.
石五供最早见于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是明清皇家陵寝建筑中极具拟物特征性和礼制象征性的石质供养祭祀器具。石五供由“石供案”和“石供器”构成,与佛教祭祀器具“三具足”关联密切。本文以明十三陵中石五供的香炉为研究对象,采用贴近摄影测量测绘技术,记录香炉形体的三维数据;并以帝陵营建时间为序,对各自香炉的形态、尺度、题材、雕刻技艺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明十三陵中石五供的香炉历史源流,概括了其形态特征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清东陵位于北京以东125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市境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墓群。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营建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起,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普陀峪定东陵重修工程告竣,历时247年,共建有帝、后、妃陵寝十四座,在陵区周围还建有太子、公主、王爷、保姆等园寝十几座,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陵墓建筑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