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通过冬小麦生长期不同土壤水分下限的控制灌溉试验,提出了冬小麦在汾河灌区的耗水规律、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试验年的优化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指标,并对其研究方法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高新农业开发区位于济南市近郊,属平原丘陵地区,砂壤土质,四季差别明显,冬季气温一般在—3℃左右,夏季为33℃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10mm,冬小麦生育期降水约280mm,其气候及地理环境在全省较具有代表性。1 试验安排 笔者在济南市高新农业开发区内选择了18m×40m的长方形地块共计5块,灌水定额分别定为40m~3/亩、50m~3/亩、60m~3/亩、70m~3/亩、80m~3/亩,每 相似文献
3.
李明宇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3,(1):43-47
为探究辽宁省葡萄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在设施大棚条件下,设置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以常规灌溉为对照处理,探究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对葡萄生长、含糖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节水效果明显(M3>M2>M1>CK),田间持水率为80%(M2)时综合效益最好。滴灌能明显促进葡萄的生长,增加茎粗、株产、穗重,从而增加亩产,M2对于葡萄植株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使茎粗增长0.82 cm,相较对照组提升了7.9%,同时,使新梢生长量增长了8.84%。此外,灌溉制度的优化能够明显使葡萄含糖量得到改善,含糖量达到19.18%,相较对照组提升了0.74%,同时,使葡萄增产9.23%。滴灌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控制在田间持水率80%时,葡萄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果品的质量及产量等都好于其他处理及对照区,即M2为最佳土壤含水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4.
以植物生理学和土壤溶质运移理论为基础,依据室内试验和野外大型土柱实验资料,分析了甘肃秦王川灌区春小麦根系生长规律。确定了描述土壤溶质运移方程中的关键参数,并计算了试验区春小麦追肥并灌水后农田土壤NO3-运移、分布规律,计算结果与试验资料吻合良好。用Michealis-Menton方程模拟了1m根区土层内春小麦灌溉入渗结束时刻的瞬态吸N量,初步提出了以作物对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率最高为目标的灌水量确定方法。结果表明:灌水量对追肥后土壤养分运移有影响,灌水量对土壤中NO3-离子运移的影响大于对K+离子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节水灌溉和增产,在茄子苗期、开花结果期和成熟采摘期进行不同灌水下限处理来研究各生育期不同灌水下限对茄子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重、总根长、总根鲜重和干重均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而降低。与正常灌溉相比,苗期和开花结果期适当降低灌水下限对茄子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而成熟采摘期时对水分最为敏感,此时降低灌水下限对茄子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较为显著。综合灌水量、茄子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几个方面考虑,苗期灌水下限60豫,开花结果期灌水下限65豫,成熟采摘期灌水下限70豫是最合适的灌水下限。 相似文献
6.
灌水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空间分布及多年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连续多年试验为手段,探讨了精细地面灌(水平格田灌)、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3种灌水模式分别在4种灌溉制度下对冬小麦根系空间分布以及多年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下限和灌溉定额相同时,灌水方式对冬小麦根系在行上和行间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显著影响,精细地面灌和地表滴灌显著促进根系在0—50cm土壤中的分布,而地下滴灌条件下作物根系在0~100cm土壤中分布的相对均匀一些;冬小麦的产量与灌溉定额呈现一定正相关性,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滴灌模式下作物产量多年连续稳定的几率大于精细地面灌。此外,非充分灌条件下,滴灌模式较精细地面灌提高作物产量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冬小麦生长不同时期、不同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水平的灌溉试验,提出了冬小麦在当年水文和生产条件下的耗水规律、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冬小麦试验年的优化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指标和灌溉制度,并对其研究方法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根据华北半湿润偏旱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区的建设实践,在河北平原三河井灌区,通过实时监测冬小麦田间土壤含水率,计算出其田间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即为灌水定额;当实时监测的田间土壤含水率低于冬小麦适宜生长含水率高于凋谢系数时,便对监测地块进行灌溉。采用移动式管道喷灌或支管退行式畦灌模式进行冬小麦灌溉,使灌水定额控制在750m^3/hm^2以内,达到节水增产增收的目的,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是缺水盐渍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育期干旱少雨,主要靠灌溉满足小麦的生长。冬小麦的用水量占农田灌溉总用水量的70~80%,因此研究冬小麦需水规律与水分利用率,对建立本类型区节水灌溉制度,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优化灌溉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本文根据4年的连续试验,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及其亏缺程度对其产量影响和不同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下限指标,建立了优化的冬小麦灌溉制度。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常年灌溉次数在3~4水,如果实施优化灌溉制度,干旱年灌三水、平水年灌两水、湿润年灌1水,灌水定额60mm,可减少生育期灌水次数1~2次,冬小麦产量提高7%~1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1%~24%,这对减缓本区地下水位的下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灌水质量入手,以节水增产为目的,通过理论计算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了畦田灌溉中技术要素的确定方法和灌水要素的优化组合的简单规律。认真分析数据,确定了古浪县经济实用的灌水要素,为类似灌区推广小畦灌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彭曼公式、反距离权重插值(IDW)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滹沱河平原冬小麦灌溉需水量时空变化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近50a来滹沱河平原冬小麦灌溉需水量以18.5 mm/10 a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2)在空间特征上,冬小麦需水量以藁城、赵县和宁晋一线为界,分界线以东需水量在500~530 mm,分界线以西在530~600 mm;(3)降水量是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的主控因素,降水量每增大100 mm,需水量将减少124 mm,日照时数和近地风速显著下降是造成该区需水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3种不同长度的秸秆覆盖冬小麦,并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秸秆长度对畦灌水流推进、土壤温湿度和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畦灌水流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其中2 cm长度秸秆的阻滞作用最大,20 cm长度的阻滞作用最小。秸秆覆盖可明显提高作物主要耕作层尤其是0~1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秸秆越长,保墒效果越好;秸秆覆盖还可调节土壤温度,在低温时增温、高温时降温。秸秆覆盖对冬小麦返青期的分蘖、株高均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冬小麦产量,其中20 cm长秸秆覆盖的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适合陕西杨凌冬小麦秸秆覆盖畦灌的秸秆长度为20 cm。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为了探寻不同灌水定额对粤西主要北运蔬菜品种——辣椒生长效果的影响,试验区选在粤西的化州市鉴江区柴脚岭建设农场内,进行大田试验。根据当地的灌溉习惯以及辣椒的需水情况,固定灌水次数和每次灌水时期,采用不同的灌水定额进行对比试验,即设定灌水控制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θ_田)的90%、80%、70%和60%,试验表明,灌水上限为80%θ_田时辣椒产量最高,其次为90%θ_田、70%θ_田和60%θ_田。试验成果可为当地辣椒推广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再生水灌溉冬小麦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再生水灌溉对冬小麦的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提出了在大量使用再生水灌溉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农田氮素动态变化过程的监测,并据此适量调整减小施肥数量,避免农田氮素过量而导致对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