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史”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历程融通、内容契合、目标一致的逻辑关联,“探究“五史”教育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实现路径为改进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发展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构建全方位育人立体课堂。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高校帮助大学生提升人文精神,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两课”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的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搞好高校“两课”教育,就必须明确“两课”的学科性质,深化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塑造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礼仪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源承于“和”的文化思想。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占有突出的重要的位置。今天,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更需要科学开展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同宗共源、耦合共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保障,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观念先导。饱涵着信仰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从坚守何种信仰、达成何种目标、锤炼何种品格、厚植何种情怀四个维度,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指明道路、提供遵循。伟大建党精神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引领,要坚定“两个确立”、促进“两大结合”、持续“两点关注”,涵养时代青年在危局挫折中育新机,在风雷激荡中开新局的顽强意志、昂扬斗志和坚定心志,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伟力。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 ,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作好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饮食审美文化之中,“美”和“味”所呈现出的紧密的关联性,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由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主体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所形成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还是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美学,对于美学抑或饮食文化,都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中,团结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伟业的必然选择。以云南高校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为研究视角,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论述在云南高校中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团结奋进,维护好民族团结,建设好美丽家园,对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提出通过深入挖掘云南地方史中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兴盛番族”锦幛的生动史实,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实事例,通过在思政课上讲好民族团结的云南故事,引导各族学生成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缔造者,共筑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出思政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因此,有必要将“中国梦”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进程。在讲授完中国近现代史之后,以专题的方式、以“中国梦”为主线来梳理和巩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既可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又能系统、深入地剖析“中国梦”,从而真正实现历史课教学与“中国梦”教育的目的,使当代大学生勇于担当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从管商学派的“国家而治”、“事本禁本”、“利出一孔”、“劫列驱赏”、“视时立仪”等论点说明党的基本路线,其中纲领、思想路线、是扎根子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沃土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考证,认为张真君祖殿的选址、建筑构造及装饰艺术和宗教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明清时期福州地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福州地域普通老百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善良朴素的心理,不论从建筑、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对于色彩的独特感知,始于原始神话时期。从原始蒙昧期到夏商周乃至秦汉时代,在那漫漫长途的色彩发现与感悟的审美历程中,中华民族有着“一二四五”式的色彩图腾崇拜的演进。“一二四五”简单说来,即一是红色,二是黑白二色,四是青红白黑四色,五是青红白黑黄五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信条是“以诗言志”“以文传道”.在数千年发展中,这种文学理论与实践促进了古代国民的知性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精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为内涵的志士情怀,从而架构起伟大民族的铮铮精神脊梁,其文学教化经验可资后人思想道德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14.
“铁军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核心是敢于挑战,勇于战胜困难。以“铁军精神”育人是时代的呼唤,与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其本质是塑造坚强的人格。挫折教育的任务是塑造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成为新时期以“铁军精神”育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和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之一。本文从思想内容和思想史两个角度论述了“和合”思想,指明“和合”是事物之间的相应关系而不是相同关系,“和合”并不会抹杀个性,反而能张扬个性。最后,本文指出了“和合”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将其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中,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可行性,两者在育人目的上存在同向性,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织性,在方式方法上存在互通性。高职院校要以课程体系为核心,走出一条“文化融合”之路;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支“文化素养”之队;以动态反馈机制为支撑,创建一个“质效优化”之境,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断发展,表现为从追求“文化独立”到推动“文化繁荣”再到迎来“文化复兴”的历史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递进脉络与理论创新。从站起来阶段的战略起点与战略奠基,到富起来阶段的战略框架与战略拓展,再到强起来阶段的战略自信与战略明晰,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越来越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和”、“齐”的哲学思辨与社会意识,并成为中华民族饮食生活独有的文化内涵。从古文字研究的角度探究“和”、“齐”二字的原初意义,既可揭示中国烹饪文化的民族个性,亦可正确把握民族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两课”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的一些实际工作可为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使人过善的生活”的一种活动,“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从苏格拉底关于“善”的哲学思考中,我们可以聆听到教育对“善”的引导和“善”在教育中的可能。现实教育的异化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对“善”的需要。教育可能“善”,需要“善”,教育应该追求“善”。追求意味着实践,意味着教育需要行动,需要真正的回归日常生活的实践,才能实现“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