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为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我们从一九七五年下半年开始,对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去除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真菌毒素,它可以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出荧光,是黄曲霉或寄生曲霉等产毒菌株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一种代谢产物。它分布的范围很广,凡是被这一类真菌污染的粮食都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人、家畜食后能引起急性中毒,并可导致肝癌。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例疑似肉毒毒素中毒的婴儿病例灌肠液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确证。方法对患儿的灌肠液样品进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分离及肉毒毒素检测。结果患儿灌肠液样品TPGY培养物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类似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培养物经胰酶处理后小鼠仍出现中毒并死亡,但培养物经100℃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不出现中毒和死亡。A、B、C、D、E、F六种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B型单价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患儿灌肠液样品中分离到梭状芽胞杆菌,该菌经表型、生化、PCR肉毒毒素产毒基因鉴定,结果为产B型肉毒毒素的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结论患儿疾病与B型肉毒毒素中毒相关。  相似文献   

3.
甲基化β-环糊精(Mβ-cyd)可以增强黄曲霉毒素的荧光强度,普通霉菌培养基中添加Mβ-cyd,产黄曲霉毒素的菌株接种在这种培养基上28℃培养5 d后,在365 nm的紫外灯下观察,若菌落周围有蓝紫色荧光即为产黄曲霉毒素菌株,产毒菌株经过产毒培养、毒素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等一系列试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产黄曲霉毒素菌株。  相似文献   

4.
正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一组毒性极强的真菌毒素代谢物,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及粮食制品中,能引起人急性中毒死亡,与人患肝癌有密切关系。黄曲霉毒素比较耐热,加热至230℃才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一般烹饪加工也不易消除。基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致毒致癌危害,目前,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因此分析测定食品中黄曲霉  相似文献   

5.
对于己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或怀疑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发霉食物,用下列方法处理后均可收到较好的杀菌去毒效果.剔选、辗磨法:霉菌毒素的污染,往往集中于部分粮食、特别是霉坏的粮粒中,因此剔选可以部分去毒.有人试验,经人工挑选后,可使花生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液体培养 直接接触法比较植物提取物肉桂醛、柠檬醛和丁香酚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抑制作用,选取抑制作用最强的肉桂醛应用到玉米中,研究了添加量、玉米水分含量和储藏温度对肉桂醛抑制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中,肉桂醛、柠檬醛和丁香酚的最低杀菌浓度与各自完全抑制产毒浓度一致,分别为 100、500和500 μl/L。随着添加量的加大,肉桂醛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抑制率逐渐升高,挥发浓度为96 μl/L时完全抑制黄曲霉生长,对黄曲霉毒素B1的抑制率为97.98%。在玉米水分为14%~40%时,肉桂醛对玉米黄曲霉污染的抑制率随水分含量的升高显著下降,14%时抑制率最高,为88.24%;对黄曲霉毒素B1始终保持较强的抑制作用,14%时产毒抑制率最高,为97.51%。储藏温度在20~37℃时,肉桂醛对黄曲霉污染的抑制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8℃黄曲霉污染抑制率最高,为85.67%;对黄曲霉毒素B1抑制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趋势,20℃时抑制率最高,达到91.00%。  相似文献   

7.
余田 《肉类工业》1999,(4):42-43
1998年夏秋季节,由于连续降雨,持续时间较长,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致使玉米的霉变严重,大量玉米污染黄曲霉毒素,污染毒素的玉米,由于霉变未达到腐烂的程度,不易察觉,秋收后,很多农民把污染毒素的玉米作饲料饲养生猪,问题才逐渐暴露出来,发生了大面积的生猪发病及不明死亡,病畜注射抗生素等药物也无效果,在检查饲料时,发现玉米饲料在槽中的剩余突出,饲料玉米有苦味.在紫外线照射下一些玉米谷皮及胚部有荧光反应,尤以胚部严重,因而判断系黄曲霉毒素中毒引起的生猪发病及死亡.笔者简要介绍黄曲霉毒素中毒生猪的宰后检验结果,黄曲霉毒素的特性,中毒预防措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疑似婴儿肉毒中毒进行实验室诊断研究。方法对1例疑似婴儿肉毒中毒病例的粪便、食用过的食品和生活环境涂抹共计30份标本/样品进行梭菌分离鉴定及肉毒毒素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产毒试验。结果将患儿粪便标本培养物上清液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典型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且培养物上清液经胰酶处理后毒性增强,表现为小鼠出现中毒及死亡时间较未处理组明显缩短。但培养物上清液经100℃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未出现中毒和死亡。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单价抗E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从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G~+芽胞杆菌,该菌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上呈不规则半透明扁平菌落,边缘根状生长,并携带E型肉毒毒素产毒基因,16S rRNA将其鉴定为丁酸梭菌,产毒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产E型肉毒毒素。结论该起婴儿中毒事件是由感染产E型肉毒毒素的丁酸梭菌引起。  相似文献   

9.
臭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但食用自制的臭豆腐,应谨防肉毒中毒.引起肉毒中毒的细菌是,肉毒梭菌.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特别是存在于未开垦的荒地中.这种细菌能形成芽胞,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一般细菌在沸水中几分钟可被杀死,而肉毒梭菌芽胞在沸水中4分钟仍能存活.该菌产生的毒素称为肉毒毒素,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三、为什么必须重视酱菜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真菌毒素,具有很强的致癌能力,主要破坏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癌。同时也可引起其它器官的肿瘤,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很大。在自然界中,并不是所有的黄曲霉菌都产生黄曲霉毒素,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菌种约占黄曲霉菌的60%左右。目前,我国在食品酿造中使用的黄曲霉菌种都是经过有关科研单位鉴定为不产黄曲霉毒  相似文献   

11.
乳及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_1是黄曲霉毒素B1的羟基化衍生物,对肝脏有致畸和致癌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污染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不同品种、季节及地域分析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污染水平,并综述了液相色谱法和免疫法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产生的毒素,物理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不被巴氏消毒法破坏。哺乳类动物摄入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或食品后,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动物可通过进食被污染的饲料接触到黄曲霉毒素。因此,大多数国家都限制食品或饲料中黄曲霉素B1的含量。本文主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食物中毒报告中,时有肉毒杆菌食品中毒的病例发生。人体的胃肠道是一个良好的缺氧环境,适于肉毒杆菌居住。在厌氧环境中,此菌能分泌强烈的肉毒毒素,能引起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肉毒杆菌的特性肉毒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即有氧气无法生长的杆菌,能产生孢子,菌体不耐热,但孢子耐热,且产生  相似文献   

14.
吴晓 《食品与药品》2005,7(5):68-69
1肉毒毒素的结构肉毒毒素(BTX)是肉毒杆菌(Clostridiumbo tulinum)产生的外毒素,根据抗原性分为A、B、C1、C2、D、E、F和G型等8种不同的毒素,是迄今所知最强的毒素。其中3种(A、B和E型)是最常见于人类的肉毒中毒。A型肉毒毒素(BTXA)是一种高分子量的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可分离为两部分:神经毒素及血凝素(α成分及β成分)。神经毒素可被蛋白水解酶分解而形成具有活性的双链结构,H链和L链,双链间以共价的二硫键相联结。其中H链有与靶细胞结合的功能,L链在结合的部位发挥特异的药理作用。还原剂可将二硫键还原,使双链彻底分离成两个…  相似文献   

15.
乳品中黄曲霉毒素M1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的代谢产物,主要分布在动物的乳汁、尿液中。黄曲霉毒素M1毒性很大,经乳制品摄入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本文主要对乳品中黄曲霉毒素M1毒性、危害、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对主要检测方法的特性及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与概括,并且对未来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合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邓久全 《食品科学》1990,11(11):42-44
臭氧对黄曲霉毒素B1,C1,B2,G2(4%二甲亚砜中,50μg/ml)的解毒作用经薄层色层分离法和鸡胚试验得到了进一步证实。黄曲霉毒素B1和C1对臭氧敏感,臭氧剂量为1.1mg/L、室温5分钟内极易使其降解。Ames试验结果表明;臭氧使毒素的诱变活性失活。未发现经臭氧处理过的黄曲霉毒素B1对老鼠剧烈毒性作用。黄曲霉毒素B2和G2对臭氧有较强的抵抗力,要使其完全降解,臭氧剂量34.3mg/l需50-60分钟。  相似文献   

17.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人们往往从食物中误食,对身体产生重大影响,故卫生部门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广大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防霉去毒措施。 1 黄曲霉毒素的分布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菌在污染的食物上生长繁殖产生的毒素。这种霉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很容易污染食品,尤其是花生和玉米。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生和程度受地区和季节因素以及作物生长、收获、贮存的不同条件影响。黄曲霉毒素繁殖的温度为30~38℃,以37℃左右、相对温度80%  相似文献   

18.
<正>真菌毒素,又称霉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害。真菌毒素可通过饮食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引起人或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进而损害机体,造成肝脏、肾脏及神经组织等的伤害。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等。1960年,英国10万多只火鸡因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死亡,此事件发生后,真菌毒素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受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等因素的影响,食用和饲用农产品受真菌毒素污染的现象日趋严重,世界各地对于真菌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海洋巨大芽孢杆菌在PDA、MM培养基和花生中对黄曲霉产毒的抑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高压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培养基和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结果 PDA、MM培养基培养的黄曲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后, 实验组黄曲霉毒素B1含量分别在5.5158.1 pg/mL和2.210.3 pg/mL, 对照组毒素B1含量分别在2407.22986.3 pg/mL和4.42755.6 pg/mL。通过高压液相色谱检测28 ℃和37 ℃培养的被黄曲霉侵染的花生, 实验组黄曲霉毒素B1含量均未检出, 对照组28 ℃下, 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8.588?0.322)μg/kg, 37 ℃下黄曲霉毒素未检出。结论 不同培养基中, 海洋巨大芽孢杆菌对黄曲霉产黄曲霉毒素均有抑制作用。黄曲霉在28 ℃比37 ℃更容易在花生上产毒, 海洋巨大芽孢杆菌对花生上黄曲霉产毒素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快速查明昆明市一起疑似由肉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的具体类别。方法根据GB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样品在庖肉培养基中35℃厌氧增菌5 d后镜检,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肉毒梭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并进行肉毒毒素分型。结果镜检符合典型的肉毒梭菌的特征,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肉毒梭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均检测出E型肉毒毒素。Real-time PCR检测只需在增菌后4~6 h的检测时间,即可得到结果,且无需进行菌体的纯化培养,鉴定时间节约至少96 h。结论此次事件为食用被E型肉毒梭菌及其毒素污染食品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用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可对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作出快速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