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韦素园一生极其短暂,却为20世纪早期的文学翻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韦素园和他主持的"未名社"在鲁迅的支持和指导下,译介了大量苏俄、东欧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2.
归化异化在中外翻译史上争论已久,中国20世纪翻译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选择的特殊性.从历史角度而言归化异化在每一个时期都扮演好了时代赋予它的角色,达到了人们所期望的目的,完成了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华裔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为中学西传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探讨华裔汉学家王际真对"三言"的翻译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他是近代将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哲学的理论知识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翻译有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译手".他提出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是晚清以来中国翻译及翻译文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它既是严复翻译经验的精炼的总结,也相当程度地揭示和概括了翻译活动的本质规律.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翻译理论中,没有哪一种学说像"信、达、雅"一样具有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及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加快,翻译界对文化翻译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更加深入.音译作为一种并不新颖的翻译方法,却在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对于极具中国特色的几类文化词汇采用音译翻译,能够避免文化误读,增进中国文化在异域文化中的认知和认同,最终达到最佳效果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全新考量.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朱生豪的翻译通过大量的意译采传达原作的神韵;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7.
魏未时期的著名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嵇康,身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魏朝名存实亡,司马氏掌握了朝政实权的社会背景下,恰巧是"中国艺术自觉地时代.他的音乐论著<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相似文献   

8.
一 在韩国近代文学史上,李人植的新小说<血一泪>、<鬼声>以及李光洙的长篇小说<无情>的发表,开辟了韩国近代纯粹文艺小说的新篇章.但在新小说及<无情>面世之前的1910年前后,出现了对日本政治小说的改写翻译作品(简称翻案作品).  相似文献   

9.
译事三难"信、达、雅"--中国译坛人人皆知,但自其诞生百余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列举了中国翻译界时此标准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标准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并通过分析该标准对中国译论和翻译实践的影响,得出该标准即使在译论"百花齐放"的今天其仍会独领风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据记载,我国的翻译活动始于周朝(“属象胥,谕言语”《周礼一秋官司寇渤,但那时仅限于口头翻译,未见有翻译文字。应该说,直至佛经输入,中国才真正有了翻译事业,并随之有了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1.
平行语料库以其大量的对译材料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分析目前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翻译教学的现状,并在分析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平行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教学,以实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原则,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翻译教学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典籍外译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而译才培养则是重中之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是王宏印教授新出版的一部翻译教材,既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硕士研究生编写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教材.其体例编排颇具特色,内容选取涵盖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理论介绍与实践技巧均有涉及且分配合理,并且引入作者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该书的内容和特色作一评介,并对相关的典籍英译研究和译才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语言学派运用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开拓出西方译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在西方译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卡特福德和奈达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翻译等值所作的语言学探索。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文章从文化阐释学、接受美学、文化交流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翻译唐诗意象.首先,见解性地提出意象翻译的三原则,然后重点探讨在意象翻译原则指导下的唐诗意象翻译策略.运用翻译策略成功地传递诗歌意象能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元末明初和<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犹太裔美国作家艾·辛格的文学作品研究后发现,其所有作品都是由意第绪语翻译至英语,继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与中国文学的对比下得出结论,翻译对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翻译事业.  相似文献   

17.
徐悲鸿是我国美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的艺术思想和教育体系影响了我国上个世纪大半个世纪.他倡导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不是程式化的学院主义,它包涵了徐悲鸿本人对艺术审美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的艺术精神,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发展方向,为中国油画与素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线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均建立了十几座大功率中短波发射台,是两个发展时期.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西新工程之浩大,在中国广播史上是空前未有的,是中国广播史上的里程碑.本文就作者在1999年退休后将所考察、参观、学习过的全国各发射台做出了六点感受.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包含了部分中国诗词佳句的翻泽,可视为翻译实践的范本.以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视角,探析诗词的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特点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与其周围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生态活动.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的结果.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的取材及翻译策略的取向适应了当时相应的"翻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