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科技博览     
《建筑》2006,(23)
新型节能电热膜采暖技术开辟我国供暖新途径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采暖电热膜产品,凭借其环保节能、方便耐用等优势日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有关人士称,新型节能电热膜采暖技术开辟了我国供暖新途径。目前,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室内供暖多采用烧煤供热的方式,这种供暖方式在取暖费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一种能源消耗低、无环境污染的新型采暖方式,于是电热膜供暖技术进入人们的眼帘。电热膜采暖是利用电辐射原理,通过安装在房内的导电膜导电取暖。电热膜采暖技术之所以能够向传统供暖方式发出挑…  相似文献   

2.
根据供热原理,介绍了散热器采暖、辐射采暖、电采暖、空调采暖四种常用的供暖方式,分析了各种供暖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为实际工程选择安全、节能、经济、清洁的供暖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集中供暖、地板采暖、分户供暖、蓄能采暖、中央空调等采暖方式趋于多元化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需求。建设部等八部委局曾指出,要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每种采暖方式都有它的适用性,各有利弊。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住  相似文献   

4.
地暖(地采暖、地面供暖或低温地面辐射供暖)是指采暖空间所需要的热量是由置于地板内的供热系统提供的一种供暖方式,这种供暖方式与另外一种供暖方式——散热器、电暖气和冷热空调等以对流传热为主的供暖方式——有所不同。地暖主要以热辐射形式由地面向房间提供热量,符合“足热头冷”的人体生理需求特点,是国外推崇的一种供暖方式。任何一种供暖形式都存在“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但是这三种方式之间的比例却不同。  相似文献   

5.
我国主要的采暖方式为散热器采暖与地面辐射供暖。地面辐射采暖是以低温热水或预埋导电管加热,通过埋设于地面表层下的地热专用管材把地面加热,均匀地向室内辐射热量对房间气温进行调节的采暖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暖方式,地面辐射采暖具有环保、节能、舒适等特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工程和家庭装修时选用。地面供暖在  相似文献   

6.
关于电热采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热分户采暖的前景看好 1.供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将涉及诸多方面,但其核心问题是变福利供暖为用热的商品化、货币化。这一重大改变,将使供暖费用的高低成为选择采暖方式的重要因素。 2.各种采暖方式的费用是什么情况呢?根据2001年北京市物价局发布的通知,集中供暖民用住宅每建筑平方米、每采暖季的供暖价格,燃煤锅炉直供为16.5元,燃煤锅炉间供为19元,城市热网供暖为24元,燃油、燃气或电锅炉供暖为30元。由于燃煤  相似文献   

7.
冷风起,寒意生,一年一度的供暖问题又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供暖方式不仅关系到供暖费用的支出,还关系到冬天家里是否舒适。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多种供暖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分为市政集中供暖和分户供暖两种。从终端设备看,又分为电采暖、地板采暖、空调采暖、壁挂炉采暖等等,可谓样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那么,哪种供暖方式经济?哪种供暖方式最舒适?买房时如何选择供暖方式?据一些楼盘的售楼人员介绍,近来看房的消费者都很关注楼盘的采暖方式。看来,供热方式已成了购房者买房时的一个参考因素。但如何做出选择,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红外线辐射采暖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红外线辐射采暖是高大空间建筑物最经济的供暖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设信息》2008,(2):61-61
日前,国际热水供暖第一品牌阿里斯顿于大连召开的新品发布会上了解到,随着分户供暖带来的采暖方式变化,燃气壁挂炉等采暖产品正在成为热水器市场的主流趋势。2008年,阿里斯顿还将在大连建立首家热水采暖全体验中心。  相似文献   

10.
对适宜寒冷地区的农村居住建筑清洁采暖方式进行了研究,结合邯郸地区气候环境分析出在该地区农村可行性较高的供暖方式,对比分析其可行清洁采暖方式的经济效益,选择出适宜邯郸地区农村的供暖方式,为该地区农村供暖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四种供暖方式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健生  胡静  陈占秀 《暖通空调》2005,35(4):117-120,102
对目前使用的散热器供暖、地板供暖、天花板和踢脚板供暖方式的室内温度场和流场作了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上述供暖方式的特点和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认为踢脚板供暖方式的室内温度场和流场相对均匀,其次是地板供暖、天花板供暖和散热器供暖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分析了分布式调峰供热方式在集中供热系统应用中的技术经济性。通过节能性和经济性对比分析可知,相对于集中调峰供热方式,分布式调峰供热方式可以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能耗,提高承担基础负荷的集中热源的满负荷运行小时数、提高集中热源的供热效率,同时可以降低一次供热管网的初投资、减少一次供热管网的热损失。  相似文献   

13.
以包头市北部新区居民用户的天然气供暖方案为例,对比分析了燃气壁挂炉供暖、燃气壁挂炉与太阳能联合供暖、模块式燃气锅炉楼栋供暖、燃气区域锅炉房供暖、燃气热泵空调供暖、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天然气红外线辐射供暖7种供暖方案的技术特点,对比较适合居民用户供暖的前4种方案进行了工程建设造价和运行费用对比分析。燃气壁挂炉供暖方案工程造价最低,运行费用较少,节能效果较好;燃气壁挂炉与太阳能联合供暖方案工程造价最高,但其运行费用最少,节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天然气供暖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内外的天然气供暖现状,以及天津市供热现状及天然气供暖规划。探讨3种天然气供暖方式(天然气分户供暖、天然气锅炉分散供暖、天然气锅炉区域集中供暖)的优缺点。分别针对居民用户和商业用户,对这3种天然气供暖方式进行经济性比较,分析针对不同用户最适合的天然气供暖方式。  相似文献   

15.
高燕  王广会 《建筑节能》2008,36(4):9-11
论述了发热电缆地热辐射供热系统与其他供热系统相比的优越性,从技术上、经济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热电缆地热供热系统在冬季供暖中的运行费用是可以或低于集中供热的运行费用的.并总结了该供热系统市场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玲  董重成 《暖通空调》2012,42(7):42-48
以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典型城市的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eST和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分析了围护结构、换气次数及散热器和地板辐射两种供暖方式对间歇供暖热负荷的影响,给出了间歇供暖相对于连续供暖的供暖热负荷附加率,确定了合理的间歇供暖模式。结果显示,窗墙面积比对间歇供暖热负荷的影响可以忽略;换气次数每增加0.5h-1,间歇供暖热负荷附加率约增加5%;采用地板辐射供暖的间歇热负荷附加率比散热器供暖小3%~10%。  相似文献   

17.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方式的热工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供暖技术的发展、建筑物功能的逐步完善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选择一种经济、实用、环保、节能、可靠的采暖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新型采暖方式--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为对象,建立了研究的几何模型及数学模型.通过具体的传热性能方面的计算和分析,从物体表面得热角度与传统散热器采暖方式对比,阐明了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系统的优势.进一步揭示了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室内温度比散热器采暖低2℃的理论根据,完善了低温地面辐射的理论研究,也为开发和改进新型采暖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济南市已有建筑采暖热指标大的问题,对济南市不同区域采暖现状进行了调研,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典型建筑的采暖热指标进行了探讨,分别计算了不同采暖区的采暖热指标,并对各采暖区热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适宜于本地区的平均采暖热指标,该热指标的测定对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芦岩  林辉  田雨辰  田亮  竹巧艳 《煤气与热力》2021,41(1):1-4,10041
介绍地热耦合热泵供热系统(以梯级利用地热水热量为原则,采取地热水直接供热与热泵机组利用地热尾水余热的供热系统)设计方案的工艺流程、运行策略,建立供暖期系统能效比的计算模型。结合算例,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运行方式下,对两种地热耦合热泵供热系统的供暖期系统能效比进行计算。方案1:制热设备(地热水换热器、热泵机组)与供热循环泵采取一机一泵的固定设置。方案2:供热循环泵集中并联设置。对于方案1,供热循环泵与制热设备对应关系固定,启用某台制热设备时必须启用相应的供热循环泵。与方案1相比,由于方案2的供热循环泵集中并联设置,供热循环泵与制热设备的对应关系相对松散,匹配更加灵活。方案1、2的供暖期系统能效比分别为9.20、10.03。与方案1相比,方案2的供暖期系统能效比提高9%。  相似文献   

20.
浅谈地热采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少海  苗青 《山西建筑》2009,35(25):206-207
通过对比,分析了地热采暖和暖气片采暖的优缺点,指出地热采暖的优势远大于传统暖气片采暖,详细介绍了地热采暖所需材料及相关技术要求,并阐述了地热采暖的施工过程,以期进一步推广这种科学、合理、节能的保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