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桐油浸出生产,主要使用浸出食用植物油的6号溶剂,由于桐油与食用植物油化学组成及结构不同,因而浸出桐油收率低、油品质量也不稳定、普遍存在变性现象。本文根据桐油的特性,研究、筛选出了适用于桐油浸出的8号新溶剂、经试生产应用,浸出桐油收率较高、桐油质量稳定、无变性现象“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出法制取的桐油,由于溶剂质量的影响,极易产生β化,严重地制约了桐籽制油的深入发展,既大大降低了桐油加工厂的经济效益,又浪费了可贵的桐油资源。本文从溶剂脱硫方法和食硫量的定量分析,机榨桐油和浸出桐油的脱色工艺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全文公布了历时两年的实验室研究数据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研究结果,对国内油厂同时加工两种油料(桐油、菜籽等)的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提高浸出桐油质量防止桐油β异构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幼华 《中国油脂》1994,19(6):6-11
本文针对浸出桐存在的问题,对桐油浸出的主要工艺进行系统深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提高浸出桐油质量,防止桐油β异构从应从三个方面着手:①改进压榨工艺,减少桐饼中β桐油含量;②降低浸出溶剂中硫的含量;③采用简便可行的精炼工艺及时精制浸出桐油。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工艺对桐油浸出加工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混合油密度估算公式进行了讨论,得出桐油浸出溶剂密度等于桐油密度时,桐油在混合油中的含量最大。选用多种溶剂调节混合溶剂的密度,用不同密度的混合溶剂对桐籽进行一次性直接浸油,实验结果表明,当溶剂密度略大于桐油密度时,出油率最高.残油率低于1%,桐籽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4.15%(湿基)。  相似文献   

5.
报告了为解决6号溶剂浸出的β异构化问题,探索了采用41°玉米酒实验室粉碎,细磨浸出,分离制取精制桐油和溶剂及渣洗涤回收的工艺试验过程和有关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6.
水浸法提取优质桐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诚  仇明华 《中国油脂》1995,20(1):20-22
目前我国桐油生产一般采用机榨法和6号溶剂浸出法,前者所产桐油质量不高,后者易引起桐油变性,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桐油的新方法,水浸法提取优质桐油。此法浸出的桐油油擀好,无变性现象,且其副产品桐粕,桐壳能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7.
我县主产油桐,桐子年产量曾高达1800万斤,一般产量1500万斤左右,可产桐油500万斤,桐饼700万斤。桐油不仅是多种工业原料,还是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桐饼的利用率,去年我县推广应用了浸出制油新工艺。如果把全县的桐饼全部浸提一次,即可为国家增产桐油21万斤,价值50余万元。 但是,从桐饼中浸出来的桐油,含有较多的水份、胶粘体、类脂化合物、蛋白质、色素等,特别是在浸出过程中,溶剂中的有机硫促进桐油的β化,导致桐油的凝固点升高,在35℃以下多呈乳白色凝固状态。如不及时处理,油质有变劣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杜国喜 《中国油脂》1989,(6):10-17,9
桐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干性油,是重要的油漆原料和涂料。本文主要介绍了桐籽饼浸出工艺和加热处理工艺以及桐籽饼、浸出桐油、加热处理桐油储藏期间品质变化情况。桐籽饼浸出工艺是可行的,采用加热方法可以防止浸出桐油β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在全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我国的桐油生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沿用压榨工艺。随着制油技术的发展,油脂浸出技术逐渐应用于制取桐油。在桐油浸出生产中,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导致最终的桐油产品是一种类似猪油状的固体油。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结果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力图使浸出桐油也象机榨桐油一样成为液体,但收效甚微。一九四七年国外学者提出的将浸出桐油力口热到200℃维持30分钟可以使桐油不再固化的方法,使浸出桐油的固化问题得以暂时解决。但这一方法只达到治标的目的,而未治本,热处理后的桐油虽不是固体,但粘度较大,颜色很深,给桐油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事实上,目前国内外仍没有一套比较理想的桐油浸出技术。  相似文献   

10.
邱小伍 《粮食与油脂》1991,(4):50-52,49
本文研究了浸出热处理桐油掺混入好桐油中:油品质量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储存试验的影响。在好桐油中加入5—10%的浸出热处理桐油,对短期储存无β-异构化影响,但从总体来看还是劣化了桐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用浸出法从桐油饼中制取桐油,从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在川东产桐区逐步推广应用.但浸出桐油在品质上同压榨法制取的桐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用压榨法制取的桐油,在常温下呈橙黄色——淡黄色的液体,为α——型桐酸结构的桐油.而用浸出法制取的桐油,常温下一般呈白色固体,为β——型桐酸结构的桐油.这种桐油商业上称为变质油,外贸出口禁忌.因而阻碍了桐籽制工艺向预压浸出以至直接浸出等更先进的工艺发展.β——型桐油的形成原因,国内外不乏报导,主要一致的认为是因α——型桐酸受到硫及硫化物、碘、硒、紫外线等作用,改变了空间的排列结构,形成的一个同份异构体β——  相似文献   

12.
桐油是工业用油的主要原料,也是外贸上传统的出口物资,我国的桐油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过去我国一贯生产机榨桐油,近年来为了发掘桐油资源,开展桐饼浸出桐油的生产,以及浸出桐油的热处理.为了解桐饼的性质,不同加工方法制取桐油的品质,以及浸出桐油热处理对其品质的影响等,故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提要:1.桐饼的储藏性能差,饼中的石油醚萃取物随储藏时间和温度而减少,机榨桐饼储藏三个月饼中残油约损失80%,土榨桐饼约损失40%.2.浸出桐油热处理,一般需200℃60分钟;或220℃30分钟;才能保持透明流动状;  相似文献   

13.
桐油是我区的传统出口商品,常年产量1.5至2万吨。用浸出法生产桐油,已有14年历史,生产浸出桐油的工厂由七九年的一个发展到现在的七个,日浸量由5吨发展到205吨,设备由罐组式发展到平转型。经过较长时期的生产实践,对浸出桐油的理化性质、变性原因、处理方法和今后设想,提出探讨性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正己烷、甲基戊烷为浸出溶剂,采用四级逆流浸出方式从浸出效果、浸出油品两个方面评价了两种浸出溶剂对浸出膨化大豆料的影响。浸出效果方面,考察了浸出混合油质量分数、浸出湿粕静吸附率、浸出干粕残油率;浸出油品方面,考察了浸出毛油脂肪酸组成、酸值、色泽、微量组分以及残留溶剂,并与正己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甲基戊烷各级浸出混合油质量分数相对较高,提油率高;甲基戊烷浸出湿粕静吸附率、浸出干粕残油率分别为(19.00±0.45)%和(0.57±0.08)%,正己烷浸出湿粕静吸附率、浸出干粕残油率分别为(20.65±0.20)%和(0.71±0.01)%;两种溶剂浸出毛油脂肪酸组成无差异,甲基戊烷浸出毛油酸值、总含磷量、残留溶剂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均较低,而角鲨烯含量较高,具有精炼损失少、节能优势。研究表明新型溶剂甲基戊烷是替代正己烷作为浸出溶剂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桐油异构化影响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这些因素包括:磺、硫单质及其化合物,溶剂,光线,温度及溶剂中桐油的浓度。结果表明:碘、硫单质及其不稳定的化合物、光线等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这与预期的效果相符合,但研究中出乎意料地发现某些有机硫化物的催化作用很小。研究还发现在碘催化下,乙醚作为溶剂对桐油的促异构化作用远大于6~#溶剂。研究同时发现低温下(0—12℃)冷冻和高温下(80℃)加热处理后都缩短了桐油固化的诱导期,但同时又都对异物化速率及转化率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桐油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得的桐油脂肪酸甲酯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尿素包合法分离其中的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以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和收率为评价指标,探究了尿素用量、无水乙醇用量、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桐油脂肪酸甲酯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对桐油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溶剂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尿素用量是影响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的主要因素,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尿素与桐油脂肪酸甲酯质量比1∶1、无水乙醇体积与桐油脂肪酸甲酯质量比5∶1、包合温度5℃、包合时间18 h,在此条件下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可达99. 28%,收率为54. 93%。得到的桐油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闪点(190℃)、沸点(320℃)高,有机挥发物未检出,贝壳松脂丁醇值(KB)为59,证明其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溶剂。  相似文献   

17.
主要阐述了浸出温度、时间、溶剂、溶剂量和浸出方法等因素对锁阳有效成份浸出率的影响,同时对饮料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低温萃取葡萄籽油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号溶剂低温浸出葡萄籽油的方法及其工艺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将4号溶剂浸出粕和毛油与6号溶剂浸出粕和毛油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4号溶剂低温萃取葡萄籽油,其浸出产品残溶低,产品质量好,而且可节约大量溶剂和蒸汽,降低了油脂加工成本.  相似文献   

19.
锁阳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了浸出温度、时间、溶剂、溶剂量和浸出方法等因素对锁阳有效成份浸出率的影响,同时对饮料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四号溶剂浸出油脂工艺的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鲲  王瑞元 《中国油脂》2007,32(7):12-14
对用于食用油脂浸出的四号溶剂的性质、浸出工艺、生产安全及食品安全进行了讨论。四号溶剂主要成分为液化丁烷。与六号溶剂浸出油脂相比,四号溶剂浸出具有能耗低,残溶小,溶剂毒性小等特点。四号溶剂的罐组式浸出工艺已经成熟,并已经用于实际生产中。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普遍认可了丁烷、丙烷在食品中应用的安全性,但都没有制定其作为食品助剂的质量标准,我国应尽快制定丁烷、丙烷食品助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