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宝莉  张刚  安山  王迪东 《辽宁化工》2011,40(6):651-653
通过对定边油田某10区块延长组长8油藏烃源岩的分布、构造特征、有利相带、低压等因素的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烃源岩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小型隆起构造与砂体的有机配置为油气的优先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富集提供了空间;在过剩压力作用下,油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因此,在高压背景下的低压区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有利区带:某57井区、某37井区、某49井区、某68井区、某53井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岩心、测井、化验资料综合分析,对西区油田旦巴区长4+5油层组沉积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长4+52小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洼、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长4+51小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包括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天然堤、决口扇、泥炭沼泽;河道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中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是油气富积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白音查干凹陷巴彦花群古地理沉积背景,依据大量地质资料,分析了辫状河三角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及其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中一种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的沉积类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以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构成相对较好的储层,在垂向上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关系,创造了优势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4.
郝家坪南杏6050井区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水上分流河道是本区的主要沉积微相。长21与长22顶部的构造面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发育了多条近东西向的平缓鼻隆构造,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这些鼻状隆起对油气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紧密结合工区开发生产实际,通过对长2层的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的深入研究,认为研究区沉积微相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呈满区砂的特征,鼻状隆起影响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胡尖山地区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观察、沉积构造以及测井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运用沉积学原理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胡尖山地区长4+5油层组沉积环境为河控三角洲,分别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其中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储集层的主要砂体。并对长4+5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分流河道微相以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大,适中,是天然的优质储层,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的沉积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白马崾先地区延长组长4+5油藏烃源岩的分布、构造特征、有利相带、低压等因素的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烃源岩是形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局部隆基构造是油藏形成的前提;水下分流河道是该区长4+5油藏的储集体;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条件是油气保存和富集的保证;低压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有利区带GG27井区、GG70井区、GG02井区、GG13井区、GG81井区等.  相似文献   

7.
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为基础,综合运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和粒度分析实验对研究区长3油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以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和古生物等相标志为依据,确定了该区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主要沉积微相有分流河道、泛滥平原、沼泽、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分流间湾。详细阐述沉积微相的砂体展布规律和物性特征,得出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表明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微相。  相似文献   

8.
元宝山凹陷沙海组和九佛堂组上段为本区主力储集层,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前扇三角洲薄层砂是油气主要储集体。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溶蚀孔和微孔,储层特征为中孔、低渗。九佛堂组烃源岩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了资源基础,九佛堂组上段和沙海组发育的大套厚层泥岩是封堵油气的良好盖层,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保证,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了有利场所,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是在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陆相盆地。四川盆地震旦系至中三叠统盆地主要发育5套区域性烃源岩,其中下二叠海相烃源岩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茅口组或者栖霞组的单独评价,对四川下二叠整体评价较少。优质有效烃源岩的发育,是在沉积盆地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工作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下二叠地层的构造演化、沉积相分析、相关地层平面展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该时期地层相关泥质烃源岩和灰质烃源岩进行生烃评价,继而进行有利区块的预测,为后续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根据研究区140余口井的测井、录井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各种相标志,利用沉积相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划分了本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规律.研究表明:本区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1],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分流间湾等.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叠加,厚度较大,为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通过对砂体展布特征的研究,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了青平川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长8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结果表明,长73、长72、长71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两种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长82和长81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到三角洲平原亚相的过渡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长7、长8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微相为长7、长8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吴起油田楼坊坪区块北部长6沉积特征,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取心井段沉积微相分析、砂体对比分析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大,大部分处于研究区中部。长6主要分布2~3支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整体呈南北方向分布。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长6中长61和长62的连通性最好,而长61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为发育,连通性也好。油气主要存在于长61和长62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13.
以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沉积相各种标志的分析,认为陕北松新区长6储层属三角洲沉积体系,长61为三角洲平原沉积,长62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探讨了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该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本区主要含油砂体。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相对该区油藏的形成和油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开鲁盆地延长探区研究程度很低,油气资源前景广阔。盆地构造演化自成系统,大体经历了裂陷、断陷、拗陷、萎缩四个演化阶段。探区主力烃源岩为阜新组、沙海组和九佛堂组,探区内主要目的层九佛堂组和沙海组共发育3套储盖组合,盖层为湖相暗色泥岩,储层以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为主。依据各洼陷构造位置、沉积相带预测、钻井揭示地层、油气特征以及资源量估算等评价出呼勒-叶茂台凹陷呼勒洼陷一个Ⅰ类远景预测区:大林镇凹陷和安乐洼陷两个Ⅱ类远景区:宝格吐凹陷一个Ⅲ类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油田郝84井区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发育,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结论:郝84井区长6油藏为构造一岩性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一定程度上受构造的影响。长6油层组的石油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研究区内单井相和测井相分析,利用研究区长7油层组的单井相图、电测曲线来研究长7油层组的沉积相。结果显示其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和席状砂等四种类型。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影响,研究区长7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  相似文献   

17.
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安塞油田侯市区长62为河湖三角洲相的前缘亚相沉积,并将三角洲前缘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四种沉积微相。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微相对油气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相带,同时岩性致密层对油气侧向运移的遮挡作用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地质和测井等方法,对甘谷驿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进行分析。细分出沉积微相,并阐述各小层平面展布特点。该区属三角洲沉积体系,长6油层组细分为分流河道、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问湾、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几种微相,河道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中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油气富积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资料,确定了陕北富县探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利用多种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特征,进行长6油层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划分,并进行各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依据测井曲线综合解释、岩性特征及试油、试采资料,分析石油富集规律。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分析沉积微相与石油富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利含油砂体进行预测。长6油层组沉积属于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以北东物源方向为主,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长6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受岩性控制,分布不均匀,属岩性油藏,通过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骨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心观察,沉积构造描述、岩性特征识别,进行了岩石相和岩石相组合分析,确定了研究区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方式。以此为指导对松辽盆地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区泉头组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和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以水上分流河道、洪泛沉积、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席状砂为主,为岩性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