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论文结合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和实际生产经验,通过分析对比地质特征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揭示储层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胡七南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由于强注强采,含水上升幅度大,剩余油认识难度较大。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方法对胡七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胡七南油田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指导该块的治理和挖潜。 相似文献
3.
油藏在石油开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油藏进行研究有利于石油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油藏的利用率,增加我国石油的产量。本文主要结合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实际情况,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进而引发广大石油工作者对油藏利用问题的思考,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我国石油开采技术的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石化及胜利油田含水大于90%的储量分别占到44.3% 和41.7%,其中作为中石化最主要开采方式的水驱开发油藏已整体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胜利油区水驱开发油藏的主力油藏——整装构造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的开发单元78个,覆盖地质储量7.69亿吨,占整装构造油藏地质储量的83.2%.室内试验和矿场实践均表明,特高含水期是一个漫长的开发过程,具备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室内试验研究含水90%-98%可提高驱油效率16%,最终可提高驱油效率25%(注水倍数50,驱油效率62%). 相似文献
5.
石油资源作为我国使用最多的能源之一,油田开采企业能否提供一个稳定的石油能源供应对我国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剩余油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某油田进行了具体讲解,希望能够为我国油田开采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剩余油研究,作为中后期提高油田产能的可靠途径,备受研究者关注。简要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两个因素: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同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简单探讨。最后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以提升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李凌云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3(12):249
本文以胜二区沙二8单元为例,研究油水过渡带形成机理,应用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剩余油进行了重新认识,筛选出适合挖潜的有利区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8.
9.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微观孔隙结构、润湿性、黏土矿物、沉积微相、驱替压力和注入倍数的共同影响。亲水和亲油模型的水驱油机理不同进而造成水驱油效果的差异,同时粘土矿物含量及其存在形式也会对水驱油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开发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这在很多文章中论述较多,本文不在详述,而主要探讨了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为寻找和开发剩余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石家河注水区开采注水时间长,层内及层间油水关系复杂,油水运移情况复杂,运移规律难以预测。油藏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是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中具有较广应用前景的一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动静态资料和监测测试资料,相对准确预测对高含水时期剩余油分布,较为清楚认识油水的运移规律,明确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余波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3(Z1)
油藏在经过开采之后,一般还有相当数量的余油残留于地下,对于这些余油还很有必要进行二次或三次开采.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是对于油层余油的分布探测不明晰,本文浅析油层余油的分布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地质储量丰度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应用地质储量丰度来定量描述剩余油的分布,避免了应用剩余油饱和度描述剩余油的片面性,从而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文51块剩余油研究中通过应用该方法,提高了剩余油挖潜措施的有效性,文51块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该方法对剩余油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3)
高含水期油田稳产的关键在于对剩余油分布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本文总结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了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及国内外对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地质采矿作业中,采动覆岩中离层自产生到消失的整个过程,伴随着复杂应力场的变化,研究采矿因素对离层分布规律的影响,在提高采矿效率,实现采矿安全性及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以地层结构及开采技术作为地质采矿因素,研究地层结构及开采技术对离层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研究获得地质采矿因素对离层分布影响规律,从而对地质采矿作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运用地质、测井、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对樊家川油田中区剩余油富集区分布规律进行了精确预测,最终得出樊家川中区剩余油富集规律的同时也对其他油气藏的稳产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