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资料解释方法可处理常规试井解释方法解释不合理或无法解释的资料,尤其对于那些油气埋藏深、地层压力高、地层渗透率低的油田,其测试资料用常规方法无法解释,为了提高测试资料的利用率,开展了测试资料早期解释方法和软件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测试资料的利用率和试井解释的合理性,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更多、更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吐哈油田自开展化学调剖矿场应用以来,效果评价方面主要通过水井注水压力、注水量、吸水剖面、吸水指示曲线、压降曲线以及油井产状的变化综合评价,但这些方法均未对调剖剂在地层中的成胶情况及封堵深度给出评价。本文提出采用试井方法进行分析评价,首先通过对吐哈油田实测试井资料分析,研究了试井解释理论模型及流体渗流特征,建立了四种试井解释模型。其次,研究了如何采用试井方法评价调剖封堵效果,并在现场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3.
油气水层解释评价是油田勘探开发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油气勘探测试选层设计、储量计算的重要依据,也是油田开发调整井投产射孔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就录井资料解释中的单项录井资料解释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后期,低产低渗井占了绝大多数。这些绝大多数井(层)的DST测试资料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测试资料解释精度和符合率,正确评价、认识油气藏至关重要。文中根据DST测试变流量压力恢复测试的特点,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分析了同一流动条件下变流量和定流量叠加分析方法对双对数、导数曲线形态影响的差异和解释结果参数存在的误差,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DST试井资料的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油气增储上产。  相似文献   

5.
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密井网拟稳定流动条件下单井地层压力计算的数值方法;考虑关井测试前地层压力场,建立了密井网条件下数值试井理论,并分析了井距、注采比、供给区域形状、储层参数等因素对密井网数值试井曲线的影响,确定了密井网试井分析方法,为密井网条件下地层压力计算和试井解释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元坝气田地层测试资料未出现径向流多的问题,由于实测数据不符合目前的试井基础理论与解释方法,研究和应用了新型的试井解释技术-压力速率解释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较,摆脱了传统软件以径向流分析条件的制约。在元坝气田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未出现径向流疑难试井问题,为元坝复杂气田措施改造和综合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试井解释模型的选择依据主要有两条:①试井曲线形态,②地质动静态资料,两者结合最终确定试井解释模型。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井的地层条件差异很大,井距不断缩小,使得井间、层间干扰日益严重,这就造成了所测得的压力恢复曲线的复杂性。本文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对海拉尔油田的一些典型的压力恢复曲线进行了初步分析,说明我们在试井解释油藏模型的运用上,一定要结合测试井的动静态资料进行分析,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8.
数值试井解释方法全面的考虑了油藏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较传统的试井解释方法更加的符合油藏的实际情况。数值试井解释技术是在试井分析领域内采用了数值分析技术,通过对整个复杂区域(包括井和油藏)进行网格划分,用合适的数值离散方法对有关压力的连续性方程的进行离散,从而生成离散方程组,再求解离散方程组,用求得的近似压力响应与实测的压力数据进行比较,得到解释参数,从而更好的评价复杂的油藏。针对海拉尔油田贝301区块的开发生产特点,对全面开发的油藏中生产井测试资料的分析应综合考虑地层和邻井生产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昌油田群试井作业一直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减小多口井长时间的关井压力恢复测试作业对油田产量的影响;二是低渗层或井筒条件不允许进行试井作业的井,如何获取渗透率、表皮等试井解释的结果。应用生产动态分析新技术在不关井不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井渗透率和表皮等的解释,得到压恢试井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不稳定试井解释具有时间性,在不同时间测试的试井解释数据,其解释参数具有可变性、多解性,这些参数的可变性、多解性是否可靠,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不能单为试井资料解释而解释,应结合实际生产历史来判断解释结果是否可靠,假设试井分析的储层参数在开采过程中随地层压力变化很小,可以将试井解释结果用于生产历史拟合,建立生产历史拟合函数,如果解释结果参数能使生产历史很好的拟合,说明解释结果参数可靠,反之说明解释结果不可行,必须重新解释其参数,通过生产历史拟合使其解释得到更准确的地层参数。  相似文献   

11.
论文首先对试井解释方法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实际解释情况,在数据预处理、井筒储集、表皮系数、地层压力及外边界形态的处理及解释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促进试井资料在区块开发效果评价上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X区纯油区二、三次井主要开采有效厚度小于0.5m的表内薄差储层和表外储层,岩芯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有效孔隙度18.12%,平均有效渗透率74.0×10^3μm2从试井解释统计结果看,关井时间72h内出现径向流的井仅占11。05%。根据X区纯油区二、三次井开发现状,应用目前采用的试井解释方法,对出径向流直线段的井应用水驱平均压力进行地层压力水平分析,受解释参数的影响,地层压力偏低0.61MPa,采用合理参数计算的地层压力值与注采比的关系符合油田开发规律。建议今后应用产液剖面综合分析出液厚度,并考虑砂体发育情况编制软件精确计算单井的实际供油面积,提高地层压力的解释精度;不出径向流直线段井采用关井末点压力分析地层压力水平,在关井时间短的条件下,该压力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的地层压力水平。由于受产量任务影响,不能无限延长关井时间,因此有必要针对薄差油层和表外储层试井资料出径向流直线段井数比例低的现状,探索压力恢复有效测试时间,并研究应用试井早期资料进行试井解释的方法,以更好地进行储层评价和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3.
先进的套管井测井储层评价与监测新技术能够在老油田帮助寻找更多的油气层或是以前漏掉的油气层。利用先进的套管井测井方法能够确定孔隙度、岩性、泥质含量、流体饱和度以及压力等参数;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测试仪器在套管井中收集到地层流体样品。套管井分析(ABC)的服务系列为分析或监测套管井地层动态提供了一种可靠、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着重对套管井地层评价内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化工设计通讯》2016,(3):41-42
地层损害机理及地层损害评价标准和防止地层损害的钻井完井技术等都是试油中地层损害原因及保护方法分析的关键内容,分析了油田低渗油气层中降低油气层损害的方式,为我国试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致密砂岩气藏压力恢复测试时间,且难获得径向流直线段,解释参数多解性强。利用长期生产数据,包括产量和压力数据,可以进行生产数据试井分析,和压力恢复试井相结合进行测试资料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的提供渗透率、表皮系数、地层压力等参数。以川西致密砂岩气藏一口井为实例,进行了压力恢复试井解释和生产数据试井解释,降低试井解释多解性。  相似文献   

16.
欠平衡钻井技术是准确发现和评价油气资源的方法之一,尤其适合评价和开发低压低渗油气层。欠平衡钻井边喷边钻,可减少或避免井漏和压差卡钻等井下复杂事故、减少对地层的污染、提高机械钻速、发现产层和提高产量、减少完井作业费用等。多口井在欠平衡钻井实施中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为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支持,打开了松南地区勘探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在不稳定试井压力测试中,由于井筒储集效应的影响,常常造成录取的资料无法进行有效解释,从而无法获得地层参数。通过井下关井能够有效减小井筒容积,从而减小井筒储集效应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一种可靠的井下关井工具(Shut-in Tool)并对其近期在渤海地区压力降落测试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前气井分析地层能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直接测量地层压力的方法;②采用试井分析的方法外推确定地层压力;③采用渗流力学理论和试井分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基于气井生产动态数据的地层压力不关井评价方法。对于气田生产实际而言,第一和第二种方法在气藏开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气藏动态监测的手段,但是由于生产任务重的原因,使许多气井不能进行流压和静压测试,也不能关很多的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地层压力不关井评价是根据气田储层特征和气井特点,建立基于生产动态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计算井控范围内地层静压,它是采用渗流理论和试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在单井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基础上,分析计算井控制范围内的平均地层静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井的地层条件差异很大,井距不断缩小,使得井间、层间干扰日益严重,这就造成了所测得的压力恢复曲线的复杂性。本文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对杏北开发区的一些典型的压力恢复曲线进行了初步分析,说明我们在试井解释油藏模型的运用上,一定要结合测试井的动、静态资料进行分析,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常规试井测试工艺技术不能获取分层压力、地层参数和吸水状况资料 ,制约了分层注水工艺的作用发挥。通过利用分层注水管柱 ,我们研究开发适应分注管柱的直接测试仪器和工具 ,应用不稳定试井方法 ,可准确获取层段地层压力、污染系数等地层参数。通过在濮城油田 5口井1 1层次的现场试验研究 ,证明其工艺的可行性 ,为油田注水结构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