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论述了矿用提升容器重要承载件表面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工艺。根据MT684—1997《矿用提升容器重要承载件无损探伤方法与验收规范》标准规定,对三环链、矿车连接插销、楔形连接器、U型环、离合器齿圈等重要部件进行磁粉检测,能有效地检测出裂纹等危害性缺陷。 相似文献
4.
5.
磁粉检测需要进行水断(润湿性能)试验和标准试片系统灵敏度验证,而施加反差增强剂的环节,将对检测结果及检测流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分析这三者在检测过程中的目的及作用,优化检测工艺,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采用直流磁轭方法检测表面覆盖有不锈钢的复合钢板缺陷的工艺、过程、结果以及返修方法。证明了采用磁粉方法,透过不锈钢覆盖层,检测基体为铁磁性材料中缺陷的可行性。所得检测结果可与射线和超声波检测结果形成印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介绍利用磁粉检测发现在用含碱性柴油精制管道近表面缺陷如何选择便捷式直流磁粉探伤机、磁轭调整和磁化方法,并分析了裂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9.
针对在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Ⅱ级MT人员资格考核中的标准试板典型缺陷的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1 问题的提出
某批用于加工精密关键零件的0Cr17Ni4Cu4Nb锻件(尺寸约为55 mm×35 mm×30 mm),在完成锻造及热处理工序,并对外表面进行铣加工后进行磁粉检测(MT).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钛合金TC4表面的凸起、划痕和微裂纹等缺陷问题,提出一种对立磁极组产生相对角度的双面磁粒研磨方式,从而提高其研磨效率。在双面旋转研磨试验的基础上,对磁性磨粒进行受力分析,通过渐开线排布磁石的设计,对比该磁极下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进而分析对立磁极组产生相对角度的磁场梯度对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最后进行表面粗糙度变化检测,以及对研磨前后的工件表面微观形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渐开线排布磁石,覆盖面积相对较大并且磁场分布均匀;相对角度$ {10}{text{°}} $双面研磨时,磁场梯度变化较大,有利于磁性磨粒的及时翻滚。工件正面的表面粗糙度Ra由初始的0.458 μm降至0.116 μm,表面高度差由原始的43.3 μm降至7.8 μm;工件反面的表面粗糙度Ra由初始的0.434 μm降至0.111 μm,表面高度差由原始的44.2 μm降至8.4 μm。通过渐开线排布磁石产生相对角度的研磨加工,工件表面的凸起、划痕、沟壑和微裂纹等缺陷得到明显改善,工件双面同时研磨,提高了研磨效率。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叶永魁;周浩;吴志男;王亚州;陈学晋 《无损检测》2024,46(10):88-92
当前,在使用单磁化方向磁粉探伤机检测时,一般利用现行磁粉检测试片的线性缺陷槽和圆形缺陷槽进行检测灵敏度验证。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结合磁粉检测工作的实际经验,通过分析发现:用现行试片在一个平面检测区域内进行检测灵敏度验证时,有些偏离磁场磁化方向的角度朝向上的检测灵敏度验证有时是失效的;实际工作中,现行试片缺陷槽难以用于1次磁化有效检出缺陷的角度范围测算进而计算出最少磁化次数,故难以使用现行试片缺陷槽来避免漏检;多角度缺陷槽磁粉检测试片能解决现行试片存在的灵敏度验证有效性不足与实际检测工作中难以测算最少磁化次数等问题。该结论有望为磁粉检测的检测灵敏度验证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某螺栓锻件磁粉检测时发现磁痕显示,通过金相观察、能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试验后确认,该磁痕为原材料微观偏析组织导致材料磁导率出现差异而形成的非相关显示。 相似文献
16.
宝钢为给高线轧机提供优质钢坯,设计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方坯精整线。重点介绍了精整线的工艺流程、平面布置、产品大纲、主要设备特点和技术性能。实践证明,精整线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中碳钢焊缝区磁粉探伤出现的假磁痕,对焊接过程和焊缝组织进行分析,制订出合理的焊接工艺,避免表面缺陷检测的误判。 相似文献
18.
磁粉检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实际检测中,需根据不同的工件结构或摆放位置从不同方位实施检测,如水平面、斜面、立面及部分仰面等,检测方位、磁悬液浓度的不同对检测结果及检出率均有一定影响。通过3种代表性检测方位的模拟试验,验证了其影响性并提出4种最佳组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延东;孔建彪;黎明;任伟彬;杨继胜;刘正存;王宁 《无损检测》2023,45(8):79-84
将旋转磁场探伤仪的底部关节活动距离转换为磁轭夹角变化,设计了一种磁轭夹角可变的旋转磁场探伤仪并进行验证试验。首先通过理论计算获得旋转磁场的磁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并通过仿真确定磁场变化轨迹以及磁场强度变化程度,以确认理论计算是否正确。然后制作灵敏度试块,测试仪器提升力、有效磁化范围以及缺陷检出灵敏度,确定调节电流相位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长度不小于9 mm的自然缺陷可以做到100% 检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