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德霖 《中国园林》2008,24(2):25-26
2007年5月13日,中国有2位我所知道的人逝世了。一位是曾是演员的陈晓旭,她的生病和离世全国各大媒体都有追踪报道;另一位是建筑学家,风景园林学家,我的恩师周维权教授,他辞世的消息我仅从先生女儿一位同事的电邮中辗转获悉。先生生前安详宁静,身后宁静安详。  相似文献   

2.
褚承祖先生是我的老领导,更是我的恩师。恩师生前长期担任河南建筑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副所长,我们都称呼他为“褚总”。  相似文献   

3.
在刘敦桢先生110周年华诞之际,很荣幸采访到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这位对启蒙恩师所赠予他的点点滴滴一直无法忘怀的老先生,在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带着慈祥的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1日,在外公出的我,突然接到恩师家人的电话,惊悉恩师离开我们的消息。身在恩师1931~1935年留学过的德国,我不禁感触万千。我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德国尽快赶回北京。就想再看看恩师陆老。  相似文献   

5.
<正>褚承祖先生是我的老领导,更是我的恩师。恩师生前长期担任河南建筑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副所长,我们都称呼他为"褚总"。1975年初,我刚调入河南建筑工程材料科研所时,分配在防水保温科研组初来乍到,对这类新材料一窍不通,只能在几个老同志做试验时打个下手当时全组都在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青藏铁路路基保温和防护材料研究"紧张地工作有一天,所里接到紧急任务,说要赶制一批展板,送到青藏铁路科研协作组兰州指挥部,向  相似文献   

6.
廖丰 《建筑》2010,(15):10-13
他带着记录着自己20多年职业生涯的作品来了,他要表达自己的诚意,"1985年到1989年,初出茅庐的我曾在这里工作,感谢华森带我走进现实的建筑领域。"他带着"本土设计"的理念来了——他说,坚持"本土设计"是他对建筑的诚意。崔愷的诚意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入冬时节,父亲离世前的一个月,以父子双联展概念开展的样板房设计,终于有了大致的雏形。我的父亲,陈道明先生,东方画会的创始人,艺术圈的八大响马之一,台湾第一位抽象派画家,这些外人给的封号都不是我对他最真实的感受,对我而言,他就是一位父亲,是儿子的大玩偶、写生的好同伴、艺术观点的辩论方!  相似文献   

8.
正恩师逝世已近周年,仍是每每想起,就潸然泪下,想写点文字,却又无法下笔。微信里恩师的号一直留着,不忍删去。现在提笔,只想写没有摘要、没有关键词、没有范式、反映心声的文字来作纪念。王绍增老师生前说过,德高望重之人才能称之为"先生",他从来称呼2位师爷为"程先生"和"郦先生"。所以我敢称王绍增老师为  相似文献   

9.
<正>我于1954年考入天津大学,就读于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第一次见到沈玉麟先生,是聆听他教授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他是我们城市规划学科的启蒙恩师,后来到了三、四年级又得知沈先生要将我们班作为城市专门化培养方向的试点,为成立城市规划专业打基础。四年级结束,我被提前调去同济大学,进修城市规划。自此我与沈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跟随他的脚步一路走来,是他创建城市规划专业的亲历者,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正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先生是我的恩师,他享誉中外最以创建"人居环境学"而著称,也是获国家科技大奖的重点建树。多年来,工作中我对建筑专业的毕业生重视建筑艺术内涵而轻视建筑技术的倾向感到担忧,并想尽力做些相关的宣讲,争取起些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