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仁 《建筑师》2012,(4):41-43
我今天讲"边缘的现代性","边缘"有很多的意思,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就是地区的边缘。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再讨论"边缘"跟"中心"有什么样的关系。刚才赖德霖教授讲了在中国整个对于现代建筑、现代跟传统关系的思考,而我想谈的是在这样一个架构下——1949年以后在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方的建筑师,对传统或者是对现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考,特别是转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7)
<正>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新形势下积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作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1月北京召开多次相关会议,官学两界都表示"将按照中央要求,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产生活、教育教学和精神世界"。然而当前人们主要聚焦于核心价值观的外在社会形态——价值原则,而未深入内在心理状态——价值品质。2014年1月4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呼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其实这个融入的过程也就是石中英近年来领衔的"中国价值教育联盟"所大力推动的工作,即价值教育。价值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孕育价值品质,故有必要释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8)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不断追问的永恒主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育各个领域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冲击,关于教育价值的基本问题在政府的关注和指导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探索的新课题。在核心素养的新背景下,继续追问"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本文通过时间、空间、个人发展三个维度,从当下与未来、本土与世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回答"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晓东 《城市规划》2016,(11):15-20
在简单回顾西方和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在"勘天役物"的西方精神之下,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演变是由利益而价值的被动调适过程,存在强调价值功用却忽视价值本体的问题。作为补充,试图引入宋明心物关系论中"民胞物与"的思想,找到一条由道德而价值的城市规划价值论建构路径。首先,介绍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基本涵义,从"一体之仁"和"差等之爱"两个层面分析了其从人类固有道德情感出发,把"我"与他人外物看作一体相关的整体,主张爱万物并合理取用万物的思想内核;其次,指出中西思想在价值本体建构和价值实践的"体""用"两个层面各具优缺点,并提出中西互补,共同建立道德与知识结合的"良知上的城市规划价值观"的设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仁政、风水、伦理等级等思想和西方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详细论述了发挥中西所长,建立城市规划"民生"和"环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和知识探索来建构这一价值观。最后,作为结论,总结了中西思想在城市规划价值观建构上殊途同归、取长补短的必然,提出从"民胞物与"出发融铸规划师的道德、律条、操守、智慧、信仰等"五常"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李晓娟 《城乡建设》2004,(10):42-43
2001年,香港测量师学会与中国房地产古价师学会就内地房地产估价师与香港测量师资格互认问题进行了多轮磋商.2003年6月29目,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根据这一"安排",两地加快了内地房地产估价师与香港测量师资格互认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12)
在发表绘画作品说明或展签"材质"一栏,"纸本水墨"已成为中国画这一传统画种的代名词。概念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以笔墨为技术核心、以"修身养性""天人合一"为主要功能和精神归宿的中国画价值系统的悄然转换。水墨这一中国传统媒介未必一定承载传统中国画的功能和价值观,而"八零后"水墨画家在艺术上尚未形成特有的面貌。从作品上讲,观念的缺失可能是他们精神空乏的根源。媒介材料与技术语言的选择日趋多元化,在"八零后"画家看似充溢着个性的选择的背后,却是精神指向的缺乏,炫丽的技术和媒介掩饰不住观念的苍白无力。水墨画何去何从是每位中国画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粘土瓦的制作与应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和中国人的情感都离不开瓦。与发达国家大多数住宅建筑沿用瓦屋顶相比,在我国大规模城乡建设过程中,城市甚至广大乡村的天际线几乎已见不到瓦屋顶。面对这个在人居环境中值得思考和探讨的现象,本文从"都市精神与乡村情怀"、"粘土瓦的起源"、"瓦的哲与思"及"瓦屋顶的当代价值"四个层面论述关于传统建筑瓦屋顶的人文性、历史性与当代价值,引发更多关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增速放缓、政治体制变革的转型背景中,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应该怎样"转型"成为热题。其中,城市规划附庸于政治而需要被动地应对政治转变是隐含的"常识",但这一认识带来了规划转型的现实压力——受制于无法改变的体制。规划是否的确依附于政治体制,如果不是,又应该怎样看待规划与政治的关系,进而认识规划转型的核心?本文从论述方式、论证视角两个方面解读和反思了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的判断过程,发现城市规划不仅没有长期固化依附政治的角色,反而在不同时代发挥了专业价值。再从解构主义思维反思政治经济结构凌驾于其他结构之上的观点。最后认为,转型中国规划求变的核心并不在于规划要怎样适应政治体制这一或其他外因,而在于反思与自省内因,沉淀与重拾专业价值,进而期待一个多元多维的规划前景。  相似文献   

9.
"我们与居住环境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自从移居香港之后这一直最吸引我的问题之一:随意使用城市空间的问题,换句话说,人如何让城市为其服务的问题。"这既是驻香港的记者克利斯朵夫·德伍尔夫,也是另一位住在深圳的美国音乐人罗伯特·科普兰的问题。他们都在通过观察和访问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他们的"非中国视角"可能会带来有趣的启发,至少中国读者在他们感到好奇而我们习以为常的地方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7)
<正>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它有一身黄色的毛,一双绿豆大的眼睛,又长又扁的嘴巴上还有两个小洞,这两个小洞就是它的鼻子。我的小鸭子可调皮了。有一次,我帮小鸭子做了个窝,把它放进窝里。每隔几秒钟,它就钻出窝大摇大摆地走起来,害得我和弟弟总是一次又一次手忙脚乱地把它放回窝里。每次把小鸭子放回窝里,我都会严肃地对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