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一颖  李勇 《山西建筑》2007,33(34):17-19
对建筑空间中人的视知觉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例、尺度、序列、图和底的关系,光影、色彩、材质、符号等建筑空间形态要素及其表达进行了分析介绍,指出建筑师是利用空间中视知觉的规律和特点,用空间形态的语言来表达其设计思想,从而在设计当中自然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昀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聚落文化研究所主任获奖经历:1993年日本《新建筑》第20回日新工业建筑设计竞赛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空间营造理念。文章对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空间的时空感知进行探讨,希望返回人与建筑之间直接、真实、鲜活的互动关系,以知觉现象学视角对其进行探究,在当代语境下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4.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58-159
空间之间的空间比空间本身更具有意味,但也容易被人忽略,正是由于"之间"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它的不确定性,它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正>阿尔瓦罗·西扎I Alvaro Siza在安纳伯格庭院中放置着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展览装置。该装置是由3种元素构成的:一根倒下的柱子,旁边放置着它的头部,也就是柱头;一根竖立着的柱子;以及一根带有柱头的柱子。建筑师初次来到这一场地时,他发现从皮卡迪利大街一侧的柱廊看伯灵顿大厦外墙时,片段式的建筑元素能让人同想起原始柱子的形态,这让他深受启发。这些柱子标识着主要流线的起点和终点,形成笔直的中轴线,联系起街道和展厅:轴线穿越庭院、沙龙、  相似文献   

7.
在对现场感知与媒介感知的“视知觉差异”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以实体模型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尽管两种视知觉存在差异,模型媒介对未来建筑的“预览”作用仍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李冰 《广西城镇建设》2007,(11):102-103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层次丰富而玄妙,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就现代建筑设计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的精髓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以高效为追求的时代,空间的简洁与视觉夸张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和需求。但人们却在逐步丧失着对空间细腻且敏感的感知能力,对建筑评价变得麻木无力。然而真正有意义的建筑空间本身却是有知觉的、有记忆的、有情结的,更应有精神的空间。本文以身体和空间关系为切入点,详细讨论了四位哲学家对身体和感知的理解,从而延伸出对现代建筑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分析了视知觉的完形性、相似性、接近性这三大特性,并从这三大视知觉特性出发总结出设计方法,运用于凹舍建筑空间的解读,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在视知觉作用下建筑空间的形成,此时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在不同空间里产生的丰富心理世界。通过此方法设计出来的建筑空间,理性又不失感性,能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建筑师若能从心理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的建筑空间也将更容易被人们领悟及感知。  相似文献   

11.
前一篇文章谈的是平面空间的组织策略,这篇文章谈的是建筑空间的组织策略,差别就在于"平面"与"建筑"两个词。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指出对平面空间的操作导致特定的空间关系。通过对抽象艺术作品的考察,我们列出了八种空间图形。比如,"面——占据",就是将形状散布在画面空间上,形状占据空间,形状为图,空间为底,形状与形状之间的空间是连续的,流动的。如果我们将"面——占据"作为建筑空间构思的图解,就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从平面图解的角度来讨论建筑空间是建筑师特有的  相似文献   

12.
蔡文明 《建筑知识》2011,(12):100-103
建筑空间是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不可回避的话题:安藤忠雄的寂静空间,弗兰克·盖里的梦幻空间,以及雷姆.库哈斯的时间空间,都无疑是对空间概念本身的再新诠释。展览馆的空间概念必须与展厅的大小、观展的流线、交通次序等功能紧密地联系。  相似文献   

13.
《华中建筑》2021,39(10)
由于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建设用地紧张等因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空间集约化设计概念的出现为小学校园的空间设计带来了新契机,在各类建筑实践中逐渐被推广运用。该文通过对空间特征、功能整合等方面的建筑类型学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分析,剖析了小学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模式实现空间集约化设计,并在永安堂小学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设计策略,为类似新型教学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魏星 《建筑技艺》2011,(Z6):128-129
文兵,1970年10月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94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1997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02~2003年在法国里昂建筑学院进修,2003~2011年历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院一所所长、建筑院副院长、建筑院院长,现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总院院长。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曾获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青年建筑师奖。  相似文献   

15.
刘小源 《华中建筑》2020,38(6):127-130
该文从建筑现象学延伸的知觉体验这一理论为背景,着眼于今天已逐渐衰落和消亡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以成都茶馆这一川西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大众性场所为例,对其进行知觉体验的梳理以及意蕴的剖析。通过分析人在这一场所中的独特感知与体验,从场所整体感受到知觉个体探寻,归纳出成都茶馆的场所特点和空间意蕴,逆向实现传统公共休闲空间的场所恢复。这一思考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城市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为地区的空间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种视点。  相似文献   

16.
李歆旻  林恺怡 《建筑》2011,(13):77-78
“透明”一词起源于现代艺术,立体主义绘画对时空关系的全新理解导致传统绘画固定视点和平面的做法被打破,纵深空间的交叠形态,带来多重体验和解读。《透明性》一书定义的透明包括“实际的”和“现象的”,前者指由玻璃等材料形成的透明,后者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建筑空间设计的入门教案,"院宅"设计包含了空间与生活的双重性理解:既是一种内外空间的组织模式,也是一种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居住模式,因此同时连接了抽象空间与具体生活两个重要方面。在此框架下,"院宅设计"以新的方式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方盒子"问题,将其置入当代中国城市之具体现实,引导学生从现实感知与体验出发,学习建筑空间的基本语言,由此步入空间设计之门径。  相似文献   

18.
从空间感知的视角出发,借助空间分析技术,以整合度、选择度与综合潜力值为变量对深圳市级、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与所在街巷空间效率进行双重分析并论证,提出具体优化策略,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合理规划建设,优化城市文化空间结构提供可量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图底关系理论理论自产生之后就开始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学、社会学、美术学等领域。在城市规划中用图底关系理论来分析城市空间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在平面设计中分析图与底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城  相似文献   

20.
从建筑形态认知与创新入手,探讨了建筑设计基础课中空间认知启蒙和空间意识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形式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探究空间语汇拓展与概念转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概念引导为主线,变形与释义为核心的空间概念启发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