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捷  刘耘 《华中建筑》2004,22(1):84-86
从概念和类型两个方面探讨城市各种类型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并分析了城市空间相互渗透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通过相互渗透,城市建筑、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得到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代城市情感性建筑空间的逐渐缺失状况,提出"渗透与拼接"的设计思想,旨在促进城市情感性空间的回归。"渗透与拼接"的设计思想,从语汇、物质和精神三个层次,达到实用空间、知觉空间和存在空间的递进统一的平衡状态,实现情感性空间的营造,结合泉州西湖公园西大门等设计实践,对"渗透与拼接"思想在营造当代城市情感性空间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爽  吴丹子  周琨 《风景园林》2021,28(6):114-120
“透明性”作为建筑学科中审视空间品质的独特视野,源于立体主义绘画。当其置于风景园林学科语境下时,尝试回溯并拆分“透明性”英译形容词“transparent”,提出“渗透”(trans-)到“显现”(意大利语:parere)的二元辨析解读视角,并以真实空间与意识空间的完形倾向来剖析其引申义:论证“渗透”是外在真实空间相交叠的渗透,具有层化性、消融性、离散及不确定性;“显现”是由渗透空间引发的内在意识空间的显现,其核心是层叠空间渗透作用下引发的意识空间的完形补足,因而探寻景观真实空间与意识空间的“透明性”是一种过程品质。进而,在当今风景园林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审视透明性的“渗透与显现”,它作为从景观真实空间走向意识空间的新视野,蕴含了空间体验、精神共鸣、意境升华的潜在意义。从而揭示透明性视野具有从西方到东方、古典到现代、抽象到移情的更为广泛的适用性价值,引发人与自然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筑空间环境的渗透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建筑在传统上讲求室内与室外空间环境的融合关系。体现了“建筑空间环境的渗透性”,渗透性的机能和原理可称为“渗透机理”。本文结合实例做些探讨。 一、中国建筑空间环境的渗透因子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的渗透,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来认识。 (一) 微观环境因子作为中介 以微观环境因子(如小院围墙上、建筑上形态各  相似文献   

5.
渗透风是影响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及供暖能耗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高大空间建筑渗透风的实际影响及作用规律尚未得到系统阐释。对不同类型高大空间建筑冬季渗透风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分析了冬季渗透风量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现状;理论分析了渗透风负荷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占比,结果表明渗透风负荷在高大空间建筑的占比可高达66%~85%,显著高于普通办公和住宅等建筑。在此基础上,对高大空间渗透风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相应的应对措施和研究需求进行了展望,以期从设计、运行和管理等角度为降低高大空间建筑冬季渗透风影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李洁 《住宅科技》2009,29(9):21-24
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不同构成要素,相互间必然存在约束、控制。文章指出建筑设计应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通过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渗透和交融,实现有机、有序、完整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促进城市与高校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为目的,阐述了城市空间与校园空间的叠合部位——高校校前空间的基本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前空间“渗透·整合·共荣”的发展道路,并对校前空间怎样与城市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不同构成要素,相互间必然存在约束、控制。指出建筑设计应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通过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渗透和交融,实现有机、有序、整体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9.
扬内斯是20世纪50—70年代芬兰风景园林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对几何形的运用和注重空间渗透的设计主张,使芬兰景观在他的年代里暂时脱离了对自然的单纯模仿。他为塔匹奥拉规划设计的大部分开放空间,代表了芬兰现代主义园林开放空间的设计成就。扬内斯擅长运用几何形、树干“墙”和色彩等词汇,通过对比、单元式种植和建筑化的设计方法,创造丰富的园林空间层次和相互渗透的视觉景观。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分析,探讨了居住空间的构成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分析了传统居住空间中所蕴合的文化观念和伦理观,以及传统文化思想、环境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