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由于网络中数据流量越来越大,分布式网络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把分布式网络管理应用到以太网的网络管理中,并与传统的以太网的集中式网络管理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种网络管理方式下以太网中的网络管理站和网络结点中的代理进程之间的通信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得出了分布式网络管理中以太网主干信道中时延小的结论。进行仿真后的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这种管理方式比集中式网络管理方式在网络时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布式分簇的网络管理架构,网络节点可以被划分成多个管理域,并由相应区域的簇首进行协同管理。为实现分布式网络场景中,业务差异化的服务质量(QoS)需求与多维度网络资源之间的高效按需匹配,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路由调度算法,以降低端到端的时延和防止网络拥塞为目标,优化调度路径。所提算法可以通过簇首集中式和节点分布式2种方式实现,可以解决分布式环境下全局资源信息不完备的问题,有效保证跳变环境下网络的健壮性。将100个节点划分为4个管理域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业务的平均时延,并且在业务拒绝率、网络资源利用率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典型的基于SNMP的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大规模、分布式网络的管理要求,为了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结合XML技术和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特点,研究了XML技术在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包括XNM、XML/SNMP网关、网管数据描述、配置文件、日志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网络管理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网络发展的特点,研究了传统的集中式网络管理方法局限性,重点分析了目前的分布式网络管理领域正在研究的最新技术,最后探讨了未来网络管理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支持高效管理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网络控制架构(FRINGE),采用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控制,特点是在网络边缘构建软件定义的集中管理域,利用边缘网络设备的可编程配置能力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通过分析发现,FRINGE具有较好的实现可行性,仅需对现有数据中心柜顶交换机进行OpenFlow软件升级. 以数据中心网络管理功能中的故障诊断为例,说明了FRINGE可提升网络管理的性能,诊断探测开销比原有方法可降低至少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6.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系统中MIB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是近年来接入网研究的热点。网络管理对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进入电信领域,增强以太网无源光网络设备的互通性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从网络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系统的管理信息库的一种设计,并在linux系统上开发代理,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实现对以太网无源光网络系统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性能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在对实际列车业务流量进行建模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仿真软件OPNET建立了以太网列车通信网络仿真模型,研究了车载工业以太网在进行大容量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以太网时延、网络载荷、丢包率及以太网的极限流量等关键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置网络参数,以太网可以满足列车通信网络对带宽和数据传输时延的要求,将以太网用于高速列车网络系统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由操作系统Linux的普及越来越迅速,Linux下的网络管理迫在眉睫,网络监听是网络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以太网环境中Linux系统下网络监听技术的原理、检测网络侦听的方法和网络监听技术在网络测试中的应用,重点介绍网络监听程序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时间敏感网络(TSN)使以太网技术能够在具有严格时延限制的任务关键型系统中使用。目前在网络上进行部署的TSN大多是静态的,TSN设备无法对拓扑更改或流量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建立门控列表(GCL)模型,推导了理论上时间敏感流的端到端时延,提出了一种GCL持续时长自适应调整算法。根据TSN工作组提出的IEEE 802.1Qcc标准,为GCL的动态配置仿真实现了集中式网络控制器模块。集中式网络控制器管理网络上运行的应用并检测流量变化,之后根据提出的算法动态配置TSN设备,以保障时间敏感业务在流量发生变化时稳定可靠的传输。仿真结果表明,相比静态的TSN配置,使用GCL自适应调整算法后时间敏感流的平均时延满足率提升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支持大规模分布式网络管理及网络设备的移动性,对网络管理和SIP协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SIP协议与网络管理协议相结合的方法和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中,SIP协议具有强大的会话发起能力,可以灵活协调网络管理中各实体的交互,并提供应用层上的移动性支持;同时具有封装网络管理命令及响应的功能,可实现数据聚合,节省网络带宽。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为大规模分布式网络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基于航空电子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AFDX)的航空电子综合化系统中,在设计和部署过程对交换网络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是系统功能验证和认证的关键。在网络仿真和网络演算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延迟时间率分组的网络实时性保障能力的整体评价方法,对网络通信任务延迟时间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有效概括;同时提出了基于密度分布的网络性能一致性评价方法,实现了网络仿真和网络演算结果一致性符合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由于无线信道的复杂特性,使得无线多跳自组网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可用性和实时性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此,提出了面向时延约束下最大化带宽利用率的集中式多跳自组网络协议参数设计策略.基于无线多跳网络集中式通信调度机制,在网络参数、业务参数、协议参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信道参数带来的影响,建立端对端时延模型和带宽利用率模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集中式调度机制更适用于节点规模较小的多跳自组网络.基于上述模型增加时延约束确定网络规模,以最大化控制时隙利用率为目标设计协议参数,使网络带宽利用率在满足时延约束的前提下最优.  相似文献   

13.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拓扑集中更新的命名数据网络(NDN)路由策略,将路由的2个关键功能分离,拓扑更新功能集中置于SDN控制器中,而路由计算功能分布式地置于NDN内容节点中.同时,对网络拓扑进行负载加权预处理,在考虑网络状态的前提下,可优化路由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在基于SDN拓扑集中更新的NDN路由策略中,内容请求数据流的首包时延平均降低了90%,SDN控制器的负荷平均降低了10%~30%,全网实现了有效的负载均衡.  相似文献   

14.
CAN总线和Ethernet的性能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在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广为应用的基于事件触发方式的CAN总线和Ethernet的网络性能,为通信协议的改进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方法通过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的CAN总线和基于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Ethernet的通信协议分析数据帧结构和包信息率,并应用实时调度理论分析了周期性信息时延的确定性和有界性,利用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对网络性能进行二者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从分析信息到达间隔与吞吐量、平均信息时延、通信冲突率、网络利用率、网络效率和负载完成率的关系和通信实时性知,CAN总线在诸多性能方面好于Ethernet.结论在通信频繁的工业应用中,CAN总线特别适合于短通信距离的基于事件触发的现场信息实时通信.  相似文献   

15.
接入网是城域骨干网业务控制层以下的二层接入网络,包括:DSLAM设备、LAN设备(汇聚交换机及接入交换机)、PON设备、MSAN设备及WLAN设备等。众多的设备厂家及设备类型导致接入网专业网管众多,不便于设备维护和网络运营。接入网综合网管智能化建设方案以“一张网络一套网管”为目标,在中国电信集团智能网管技术规范的统一架构下,实现了对BRAS以下所有接入网网元设备的业务开通、网络监控、设备及业务测试、数据集中配置、网络资源管理等。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个位于网络管理系统和网元管理系统之间(NMS-EMS)的以太网管理信息模型. 该信息模型综合了网络视点和网元视点. 网络视点的信息模型体现了对以太网层网络的划分和基于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技术的层网络的分割. 网元视点的信息模型主要对网桥功能实体进行建模,并将上述以太网管理信息模型运用到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的管理中. 在EPON管理应用中提出了2种视点信息间的联系机制,并举例分析了信息模型对管理功能的支持. 经过实验原型系统验证,提出的信息模型能支持和满足EPON网络管理需求,且该管理信息模型被采纳为ITU-T标准Q.838.1.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个位于网络管理系统和网元管理系统之间(NMS-EMS)的以太网管理信息模型. 该信息模型综合了网络视点和网元视点. 网络视点的信息模型体现了对以太网层网络的划分和基于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技术的层网络的分割. 网元视点的信息模型主要对网桥功能实体进行建模,并将上述以太网管理信息模型运用到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的管理中. 在EPON管理应用中提出了2种视点信息间的联系机制,并举例分析了信息模型对管理功能的支持. 经过实验原型系统验证,提出的信息模型能支持和满足EPON网络管理需求,且该管理信息模型被采纳为ITU-T标准Q.83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