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Planning》2020,(1):82-89
从乡村聚落的形成、乡村社会的建构到乡村社会的运行等着眼来讨论乡村及其发展的根本,都离不开对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而不同地域的民族认知与利用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本土文化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乡村的形成、延续和发展不仅是共同地域的聚集,还是文化、行为、信仰等认同的结果;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所形成的聚落生计方式,是对"地"的一种文化凝练。乡村振兴的根本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上的以乡村在地资源为核心的各乡村资源的有效组合,绝不能千篇一律套用同一个现代化"发展公式"。深入认识自我生存空间,将现代乡村治理理念、科技与本土文化进行对接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地制宜建构合理的资源利用机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唤醒文化自觉,才能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1)
对于中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中国到理想中国的一种转变,这种理想中国所根本追求的便是一种交融、互惠与理解的乡村振兴,同时一种乡村振兴的人类学的发展目标也日益得到了突显和涌现。现实乡村曾经是被城市目光所予以看轻的乡村,而转换到一种理想乡村,它将是城市之人心中向往和乐于移去之地。城乡关系的这一转变也在激发出来一种乡村人类学的自我转向。这种转向会根基于基础性的人与土地之间的特有关联,维护着农耕社会的群体认同,借由一种城乡间的分隔与融合,而实现一种理想中国的城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主要的乡村变化与乡村问题,及其对乡村规划的挑战;然后解析了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乡村演变过程,以及乡村规划在理念、目标和手段上的响应;最后系统探讨了中国乡村规划的理念、目标、内容体系及编制策略。笔者认为,现阶段乡村规划的总体价值取向仍应优先服务于经济发展,适当兼顾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乡村规划应当转变为全域性的涵盖社会经济发展、村镇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规划;乡村规划必须成为真正的参与式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地域合作和组织联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
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属于第一产业。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提出为传统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上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化生产正在推进城乡发展和乡村转型。本文主要从乡村金融、政府作用、乡村工业、土地制度这几个问题来探讨通过改造传统农业推进乡村转型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与工业化,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下中国乡村规划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乡村空间内涵和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围墙作为乡村空间围合界面,是乡村的第一形象,不仅承担着物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文章以广东省汕尾市东涌镇长富村围墙方案设计为例,从实体延续、空间延续及生态延续三方面对围墙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的土地不是从祖先的手上继承来的,是从子孙的手上借来的。——美国印第安原住民部落以农为本,根着土地的乡村是千万年人类文明的基底。人类文明演进,或者突变,到今天的全球资本共价结构时,我们最大的迷思是将土地,特别是乡村山林的土地当作我们这一代人理所当然的资源来挥霍。跨文化的老祖宗们不断地用他们地智慧告诉我们:山川、土地与乡村,需要从我们子孙的永续生态平衡思考经营,人类地球才有未来。我认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析了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在乡土建筑中利用的可行性,并运用其中的模式理念和模式语言方法对汉中市宁强县乡村的传统及当代建造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取出当地的本土模式语言。在之后对本地乡村新农居的设计创作中,试图探讨一种基于本土模式语言对建筑单体的空间布局、整体效果及细部营造进行整合设计的构想思路,使设计出来的新农居既延续了地方的传统特色,又适应当地人的生活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寒冷地区乡村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寒冷地区乡村住宅围护结构的构造现状,根据乡村住宅本土特征,提出了乡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优化的构造措施,本措施对乡村住宅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回望近些年来乡村建设的发展,普遍存在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套用城市建设方式到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中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应用垂直绿化改造建筑外墙的技术手段,试图通过提升景观找寻乡村更新的办法,寻求一条适合乡村自身"有机活化"的路;在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强调"轻",尽可能减小垂直构件和植物生长对建筑外墙的破坏,同时坚持使用低技的工艺和乡土的材料,保证改造工程的"可逆性";在选择需要进行改造的房屋时,既要尊重本土建筑的样貌,也要避免产生新一轮的"乡村布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与传统型乡村景观规划相比突出体现在节地、节能、治污、保护等方面,规划设计融入了人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学、乡村旅游学和可持续原则的思想。针对目前乡村景观规划现状的分析和对国外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乡村要素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立足乡村发展要素和区域发展理论,根据发展要素强度、耦合格局、演变趋势,划分主导要素培育、辅助要素完善、多要素耦合等3个乡村发展阶段。通过综合解析乡村发展要素水平和耦合状态,依据村庄内部主导因素一致性和地域相似性原则,划分多种发展型、主导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不宜发展型等4种乡村发展类型,其中依据主导要素目标维度不同,主导发展型又可细分为特色提升型、产业引导型、农旅融合型、城乡协同型。按照乡村发展类型和发展需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概括分3种:①主导提升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村庄优势资源整合,识别并提升主导发展要素,促进乡村主导发展要素激活。②短板补齐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制定全域整治规划,解决乡村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辅助要素发展水平。③优先发展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完善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乡村发展要素全面耦合。  相似文献   

12.
陈波  裴馨怡 《城市住宅》2021,28(3):179-180
乡村民宿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时代产物,成为当今非常时髦的一个旅游居住形式.然而,很多设计师并未理解乡村民宿的真正意义,而是一如既往地按照以往的设计理念,单纯追求经济或美观,忽略了民宿与普通旅馆的区别,逐渐模糊了乡村民宿本应承载的功能和意义.在民宿室内设计过程中,注意适用性、文化性、生态性、本土性、经济性、放松性等,有利于民宿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揭示当前乡村幼儿园设计在儿童健康发展及乡村整体文化振兴中的社会价值,为乡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一系列可供参考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对雅安地区10所援建项目进行分析对比及文献寻证。总结影响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及幼儿园运营的社会问题,剖析乡村幼儿园在可持续运营、土地集约利用、乡村教育扶持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的设计实现模式。乡村幼儿园设计应以社会效益为指引,立足儿童健康发展教育观,利用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以游戏体验与文化感知空间为媒介,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系统化的设计策略,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乡村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活力和乡村特色面临消弭的现状.该文以托喀依乡二队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一种适应传统农业型乡村的朴素设计方法.通过营造理念的建立、空间格局的构建、生活场景与文化气氛的塑造、产业集群的重构四个方面的叠加,由内而外、自下而上地进行设计,以此来打造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希望对当前...  相似文献   

15.
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勇锋  黄汉莉 《中国园林》2012,28(12):105-108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多样性、复合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兼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其保护对象除保留下来的古代人文景观外,还包括其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有意味的形式。在保护技术层面上,提出分级分类编制乡村文化景观名录和构建乡村景观设计体系。前者结合立法最大程度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后者则应用于农村建设实践,为乡村文化景观注入时代的活力。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再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乡村社会建设一直伴随着整个国家政权建设的过程。尤其在目前高度流动、高度分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本土需求和国家意识之间产生了层次更为丰富的互动。基于该问题,文章试图从人类学的时空视角出发,结合跨学科认识,从理论探索的角度关注地方秩序流变与区域结构的关系、乡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乡村的社会层次与空间弹性等方面问题;并借此提出在地方社会的空间基础上积极纳入时间与人的维度、关注乡村建设的多元结构,以更立体地阐释在国家控制语境中的乡村社会建设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下乡村人口流失引发的"空心村""存量"及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盲目照搬城市规划理念等问题,研究乡村活化及城市触媒研究理论成果,为减少乡村存量建筑和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思路,同时也为乡村的活化与发展探索新道路——乡村触媒.乡村触媒需要策略性设计,即创造机会的核心,围绕核心进行一系列开发,进而兼顾乡村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统筹发展.乡村策略性触媒设计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意义,不限于事物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根据触媒反应过程的需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乡村作为当下并置于城市的聚落形态,反映了一种朴素的人居环境营造观。文章通过对多个乡村聚落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乡村空间营造中"合异与散同""错时与微差"以及"集体经营"的内在特征,并由此引申,对隐匿于乡村聚落的本土性进行了粗浅的解读。希望借助以上的分析和解读,为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本源价值和在文化上的乡土意义寻找一种未来指向,也为身处建筑学与城市学的我们提供一种城市之外、理论之外、正统之外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王冬 《建筑师》2017,(6):100-108
当代中国建筑学与当代中国乡村有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当代建筑学自身不断地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的力量。文章以时间线索为脉络,解析了自1950年代至今建筑界介入"乡村"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建筑学在实践及理论话语方面的流变,探讨了乡村以及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反思"的力量,对当代中国建筑学现代性建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