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续流砂反硝化过滤器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流砂反硝化过滤器对某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出水进行反硝化脱氮中试,并分别选用乙酸、乙酸钠、乙醇作为反硝化的补充碳源,考察了该过滤器的脱氮效果及其抗负荷冲击能力.结果显示,系统在投加不同碳源、负荷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都能较好地去除原水中的硝态氮,但从安全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考虑,最终采用乙酸钠作为补充碳源;系统在停止运行几天、重新启动后只需4.5 h便可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可见,连续流砂反硝化过滤系统可用于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中的脱氮,并能保证出水水质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脱氮效果并实现利用内碳源进行反硝化,开展了SBBR(以好氧-缺氧方式运行)处理生活污水的脱氮研究.在好氧阶段,SBBR中的生物膜能创造缺氧微环境并吸收、储存碳,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降低了硝态氮的浓度;在缺氧阶段,可利用内碳源实现剩余硝态氮的反硝化.溶解氧浓度的大小对好氧时间、好氧剩余硝态氮浓度和缺氧反应时间有较大影响,因而可以利用在线检测的DO作为曝气量控制参数.DO、pH和ORP值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反映了生物脱氮过程中耗氧和供氧、产酸和产碱、氧化和还原过程的变化.为准确判断好氧和缺氧反应过程的终点,并减少控制的滞后时间,建议以pH值的"氨谷"和ORP的"硝酸盐膝"作为主控制特征点分别指示硝化和反硝化的终点,而以ORP的"氨肘"和pH值的"硝酸盐峰"作为参考或辅助控制特征点.  相似文献   

3.
固体缓释碳源强化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反硝化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脱氮效果较差的问题,利用丝瓜络作为固体缓释碳源构建反硝化反应器,与土地处理系统联用,强化其反硝化效能。结果表明,在土地处理系统之后串联反硝化反应器,可使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从26.83%提高到80.77%,出水硝酸盐氮的平均浓度也从34.2 mg/L降到了7.32 mg/L;出水COD浓度有小幅度升高,但整个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仍可保持在91.22%的较高水平。由此证明,利用丝瓜络作为固体缓释碳源来提高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反硝化脱氮效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在缺氧条件下向改良A2/O工艺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投加乙酸钠,考察外加碳源对改良A2/O工艺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反硝化速率逐渐降低,由此反硝化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的反硝化速率最大;释磷和反硝化同时发生,且释磷和第1阶段的反硝化利用同一类碳源;初始NO3--N浓度和外加碳源投量对释磷速率无明显影响,试验条件下释磷速率为4.0mgPO34--P/(gVSS.h)左右;释磷结束后,若仍然存在NO3--N,则会发生反硝化吸磷过程。投加碳源可提高反硝化脱氮效果,但同时会对反硝化吸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运行时要合理控制碳源投量,以恰好满足脱氮要求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在SBR反应器中,以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醋酸钠为碳源,利用逐渐缩短沉淀时间的水力选择方法培养具有反硝化功能的颗粒污泥.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30 d时,获得成熟的反硝化颗粒污泥,该颗粒污泥颜色为淡黄色或白色、平均粒径为0.2 mm、沉速在15 ~ 25 m/h之间,反应器中污泥的SVI值在50 mL/g以下;反应器运行50 d期间,对氮的去除率在95%以上,对COD的去除率在90%左右,颗粒污泥最大反硝化速率高达69.54 mgN/(g·h),该颗粒污泥反应器具有较强的脱氮能力.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的反硝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人工湿地的反硝化作用进行去除硝态氮的试验,其反硝化碳源主要为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及湿地内腐败的死亡植株.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内有着适宜反硝化的反应环境,反硝化茵能够很好地利用湿地内产生的碳源进行反硝化作用来去除硝态氮,且不会出现亚硝态氮的大量积累.在进水(NO3-)-N浓度为20-5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夏季运行时,湿地系统对硝态氮的去除率为20%~30%;冬季运行时,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在10%左右.提供充足的反硝化碳源是硝态氮去除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基于内源反硝化动力学,评估不同培养条件下活性污泥的内源反硝化能力,研究间接表征污泥中内碳源含量的方法,以利于实现活性污泥内碳源的充分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当COD由100 mg/L增至400 mg/L时,培养污泥的内源反硝化速率基本从零增至15.68 mgNO3- - N/(L·h),内源反硝化能力明显增强;在试验条件下,不同污泥、不同浓度下的内源反硝化动力学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度(R2> 0.94),在此基础上推导得到污泥内碳源含量为2.86Kt(K为污泥的比内源反硝化速率系数,t为反应时间);根据推导公式计算的NO3- -N去除率与实测值接近.利用内源反硝化动力学间接表征内碳源含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且可操作性强,适用于指导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运行以玉米芯/海绵铁复合填料和单纯玉米芯填料的反硝化滤池,分析两类填料的反硝化脱氮效果,考察复合填料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及出水水质。结果表明,复合填料反硝化滤池以生物异养反硝化作用为主,较单纯玉米芯填料反应器表现出更加稳定的反硝化脱氮效果。当进水硝态氮浓度为20 mg/L、停留时间3 h时,复合填料反应器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可以维持在90%以上,出水硝态氮浓度2 mg/L,没有出现亚硝态氮、氨氮的积累和pH值升高现象;3个月的运行期间单位质量玉米芯的脱氮量为0.42 kg/kg,比单纯玉米芯高0.05 kg/kg。因此,玉米芯/海绵铁复合填料作为反硝化滤池的碳源和生物载体具有脱氮效果好、无需连续添加碳源、出水pH值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固体碳源反硝化的低碳源污水生物硝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污水处理工艺末端嵌入固体碳源反硝化滤池,可以不改变污水处理厂的原有工艺并提高对总氮的去除效率,方便应对污水厂的提标压力和低碳源污水的脱氮问题。以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为对象,探究有利于低碳源污水生物硝化的运行模式和固体碳源反硝化滤池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对于COD为93~140 mg/L、TN为41~45 mg/L的低碳源污水,在SRT为20d、充水比为0.4、周期时间为3 h、氨氮负荷为0.112 kg/(m~3·d)、曝气量为3.8 m~3/(h·m~3)的情况下,SBBR的出水氨氮为1.5 mg/L,出水硝态氮为16 mg/L,出水硝态氮占出水总氮的70%,实现了高效稳定硝化。富含硝态氮的SBBR反应器出水通过固体碳源反硝化滤池后,出水总氮平均值为4.23 mg/L,COD平均值为25 mg/L,均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系统总的脱氮率大于90%,获得了优异的低碳源污水生物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0.
COD、MLSS、pH值及污泥驯化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碳源、pH值、污泥浓度以及驯化后污泥对脱氮除磷的影响,在有效容积为10 L的SBR内进行了试验研究,按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碳源(乙酸钠)投加量的增加,当C/N值由1.44分别增至4.33、7.22时,对NO3--N的去除率由21%分别提高到81%、99%,但对PO34--P的释放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碳源足够的条件下,驯化一个月左右的污泥反硝化速率由13.27 mg/(L.h)增至50 mg/(L.h)左右;当MLSS由1 600 mg/L增至8 000 mg/L时,反硝化作用增强,对NO3--N的去除率由82%提高到95%;在pH值分别为5、7、9三个水平下,pH值=7时对NO3--N的去除率最高,为65%。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碳足迹计算方法探讨和分析内容拓展的基础上,以厦门市为例,估算了2005-2012年厦门市碳足迹、碳承载力和净碳足迹,对其动态变化过程及人均碳足迹、地均碳足迹、区域排放强度等指标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认为厦门市当前碳排放相关指标水平有待提升,并从产业、能源、碳汇、空间、政策等方面提出低碳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对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双碳目标下,建设标准、建造方式、技术路线以及建材选用的节能降碳绿色水平都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工程建造的基础,建材部分无论是生产制造减碳,还是建筑全生命期降碳,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其影响都比较巨大,研究、生产和推广减碳或固碳效果明显的绿色建材是破解双重压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结合周家渡水厂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了3种不同换炭方式的中试研究,并根据对浊度、氨氮、CODMn、UV254、TOC和BDOC的去除效果,分为吸附、吸附-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装填1/3旧炭、2/3新炭的2^#炭柱的处理效果接近于装填全部新炭的3^#炭柱。因而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虑,当活性炭失效需要更换时,可以考虑更换部分旧炭,这样可降低制水成本,有利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水处理活性炭的选择指标问题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研究发现,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碘值,亚甲基蓝吸附值等吸附性能指标与活性炭对天然水中有机物的吸附能力之间相关性能不好,在选择去除天然水中有机物的活性炭时不能这些指标。提出了采用活性炭对水中四种典型有机物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作为正确选择水处理用活性炭的指标,且在五种水质中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Richard Bevan re-imagines Heathrow Airport four decades on in 2050. In an age where Personal Carbon Allowances (PCAs)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currency, the facilities at Heathrow are turned over to a carbon casino that affords airside and landside customers the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gambling with the relevant tax breaks applied.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17.
CFRC机敏混凝土中碳纤维的分散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硅灰等分散剂对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CFRC)中碳纤维分散性的影响。由分离出来的碳纤维质量变动系数和试件电阻率变动系数来评价碳纤维在CFRC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在各种CMC掺量下,硅灰均能显著改善碳纤维的分散性。随着CMC掺量的增加,碳纤维的分散性提高。当CMC掺量为0.8%、硅灰掺量为15%时,CMC和硅灰的共同作用使碳纤维质量变动系数最小,此时碳纤维在水泥基体中分散性最佳,且当CMC掺量为0.8%时,CFRC的电阻率变动系数也最小。  相似文献   

18.
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要素的约束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5位笔谈专家主要从基于碳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面向生物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竞争与碳排放机制、多目标下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试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措施、能源领域碳减排与国...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碳(CO),又称"无声杀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它来源于普通燃料(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油料、木材以及煤炭等)的不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20.
按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可生物降解性及其在活性炭上的可吸附性将其分为四类,考察了经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后水中四类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对有机碳分子质量的测定考察了生物活性炭滤池对不同分子质量区间有机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滤池在运行初期去除的DOC主要为可吸附性DOC;在其连续运行6个月后,能够有效去除的DOC则为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可被滤池去除的DOC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为(3~10)、(1~3)及〈0.5ku的范围内。生物活性炭的生物再生过程只能保证滤池对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的持续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