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固态小曲清香型白酒接酒度控制范围,在劲牌有限公司枫林酒厂酿造一车间分别开展了14 d和21 d两个主流发酵期接酒度试验,通过气相色谱、总酸、总酯、感官品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小曲清香型白酒不同发酵期最佳接酒度存在差异,14 d发酵期原酒接酒度范围控制在63%vol~66%vol酒质有优势,21 d发酵期原酒接酒度范围控制在68%vol~72%vol酒质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理化检测与品评方式对不同贮存期的原酒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比对酒度、总酸、总酯、乙酸乙酯数值在5年内的变化情况,制作折线走势图,通过研究发现陶缸贮存时间与原酒酒质呈正向关系,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探索到贮酒的最佳方式及时间。  相似文献   

3.
固态法小曲白酒出现怪味的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生才 《酿酒科技》2006,(1):124-125
固态法小曲白酒生产过程中易使酒产生苦味、涩麻味、霉味,出现甲醇重、总酯少、酒质酒率低等现象,这与酿酒原料、工艺、发酵设备和所用工具的卫生状况等有关,只有严格控制原料质量、严格工艺操作、合理添加曲药、合理设计发酵池等,才能解决固态法小曲白酒生产过程酒出现的怪味和提高酒质酒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间歇式多次投粮工艺,即下沙、1次酒、5次酒生产按5∶3∶2比例投入新粮生产酱香型白酒,对糟醅酸度、淀粉、还原糖、水分、堆积和窖内发酵温度变化规律、轮次出酒率和酒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新粮投入可增加糟醅淀粉含量,适当降低糟醅酸度;相同环境条件下,堆积升温先于对照,快于对照,提前24 h达到入池温度;1~5次酒总出酒率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实验窖池6次酒出酒率比对比窖池高出0.5%;整个轮次酒质差异主要集中在3次酒和6次酒,其他轮次酒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对糟醅样本中的8种酶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蛋白酶、脂肪酶、单宁酶和酯化酶影响白酒的口感和品质,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主要影响原料利用率和白酒产酒率,而白酒的理化成分的整体反映了不同香型酒风味差异。结果显示,总酸在各轮次酒中呈现上下浮动,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酒精度、总酯和固形物含量随轮次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可能与各种中间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下产生及消耗有关。其中,第三、第四、第五轮次酒的酒质最优。研究酱香型白酒酶系对酒质的影响,为优化制曲工艺和制备强化大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酒度低度白酒活性炭除浊、香味损失及化学性能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酒度白酒进行活性炭处理,随着活性炭用量的增加,酒中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等色谱骨架成分及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等高级脂肪酸乙酯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总酸、总酯也随着活性炭添加量的增加有一定程度减小,且酒质香浓感减弱,酒体抗冻能力增强。用同量活性炭对不同酒度白酒进行处理,酒度越高,其处理降度后的低度白酒微量香味成分越丰富,酒质香浓感越好,但酒体抗冻能力越弱。新处理工艺能够增加酒体香浓感,且大幅度提升酒体口感质量。  相似文献   

7.
白酒丢糟在4种不同的发酵模式下生产白酒,通过对比糟醅微生物数量变化,酒醅理化指标变化和基酒酒质,得知方案4为白酒丢糟复式发酵的最优工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固态酒甑串联蒸馏去酒尾效果以及对主体酒酒质的影响,在劲牌有限公司枫林酒厂酿造车间开展了固态酒甑串联蒸馏试验,通过考察酒尾比例、气相色谱、感官品评指标,经SPSS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固态酒甑串联蒸馏可显著性减少酒尾比例87.5%,酒质乙醛、甲醇分别上升0.11 g/L、0.02 g/L,其他色谱指标与感官无明显差异,固态酒甑串联蒸馏可替代大曲酒酒尾回甑工艺,节省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9.
《酿酒》2021,48(4)
在传承多粮浓香型酒生产工艺的同时,创新性的加入酱香型酒高温堆积发酵工艺,并对堆积发酵过程与入窖发酵过程中糟醅的微生物、温度、理化指标变化规律及风味物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粮浓香型白酒高温堆积发酵工艺丰富了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加酒中的香味成分,可以起到改进口感、提高酒质的目的,也为探讨堆积发酵机理,提高酒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生产轮次发酵温度变化和控制情况、出酒率和优级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出酒率与酒醅参数的相关性及"前缓、中挺、后缓落"与酒质的关系。(孙悟)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露天大罐贮存原酒过程原酒的酒精度、己酸乙酯、总酸及酒体感官变化。结果表明,露天大罐贮存原酒可利用夏季高温促进原酒快速老熟,调整原酒的贮存结构,实现良好的贮存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对浓香型基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氨基甲酸乙酯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存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陶制容器、20 ℃以下的温度及避光等环境条件有利于降低基酒储存风险。对不同温度下存储的基酒进行一级全扫描后,得到上千种物质,通过热图和火山图分析,逐步筛选出了糠醛、尿素和二环氧基乙酯等与氨基甲酸乙酯结构相近的物质,这为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前体物质筛查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口子窖酒的个性化得益于口子窖酒的独特酿造工艺与精益求精的勾兑技术。通过原酒的贮存、选酒、酒间的组合、降度勾兑用水、调味、贮存,特别是复合香的运用,使口子窖酒形成“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以库房贮存为对照,将同一种浓香型基酒用陶缸分装好后,分别置于室内库房和露天平坝上贮存,贮存过程中跟踪分析两种环境下基酒的主要酸、醛、醇、酯的含量变化情况,以考察贮存过程中(6个季度)露天贮存对浓香型基酒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库房贮存相比,露天环境对基酒中主要醇类物质和大部分酯类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小。相反,露天环境对主要酸类物质和醛类物质的含量影响却是显著的。另外,从变化趋势上来看,浓香型基酒在两种环境下贮存时的酸、醛、醇、酯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感官品尝结果表明,库房贮存对基酒的去杂速度不及露天贮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区分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对茅台镇49个酱香型白酒基酒样品进行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评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各轮次基酒的总酸、乙酸乙酯、正丙醇含量随着轮次数增加而减少,总酯、乳酸乙酯含量先增后减,醇类、醛类和己酸乙酯含量基本保持稳定。感官品评结果显示,各轮次基酒的风格随着轮次数增加由酯香、粮香、酸、涩向酱香、甜、丰满过渡,最终表现为焦香、苦、丰满。基于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结果的层次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的分类,不同轮次基酒样品可划分为三类:①一、二轮次基酒;②三、四轮次基酒;③五、六、七轮次基酒。  相似文献   

16.
生香酵母具有较强的氧化特性和产酯能力,特香型白酒生产中,在入池发酵的酒醅中添加生香酵母,考察其对发酵所产基酒中醇、醛、酸、酯等风味成分及其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总酯、四大乙酯和丙酸乙酯均有较大的增幅,各主要酯比例变化不大;总酸最大提高12.20%,乙酸、丙酸和丁酸均有较大提高;能适当增加醇类的含量;醛类变化规律不明显。经品评,添加生香酵母可使酒体醇厚、诸香协调,不会改变特香型白酒的风味风格。  相似文献   

17.
以传统封窖工艺为对照组,竹席隔离封窖工艺为实验组,通过感官品评、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生产的窖面基酒产量及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实验组窖面三、四轮次基酒比对照组产量分别提升66.38 kg/窖、19.39 kg/窖,合格率分别提升43.41%、14.28%。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窖面三轮次基酒总酯提升22.76%,丁酸乙酯提升16.56%,四轮次基酒总酯提升11.57%,乳酸乙酯提升22.56%。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三轮次醇甜基酒总酯提升44.20%,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分别提升12.42%、105.37%、48.72%;四轮次醇甜基酒总酯提升16.84%,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分别提升17.45%、23.92%。对基酒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可以明确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三、四轮次窖面基酒及醇甜基酒。  相似文献   

18.
从基酒产量、优质品率、总酸总酯浓度、主要酸类酯类物质含量等多个方面对适当降低摘酒浓度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适当降低摘酒浓度能提高基酒的单位甑产量,但对优质品率略有影响;主要酯类物质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含量差别不大,但乳酸乙酯和主要酸类物质己酸、乙酸、丁酸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正因酸含量高,使其勾调的低度酒酯水解反应得以缓解;同时,酒中高浓度的乳酸乙酯也会随贮存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因此,采用适当降低摘酒浓度生产的基酒更利于公司低度酒产品开发及货架期的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9.
房家宝  张国强 《酿酒》2008,35(4):36-37
介绍了濉溪老口子酒勾兑用基础酒的生产工艺、贮存要求和组合原则,并重点介绍了用该基础酒生产濉溪老口子酒的具体工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