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DHA是大脑及视力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也是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功能活性成分。近年来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特别是破囊营业菌Thraustochytrium roseum产DHA被认为极具工业化生产的潜力。本文研究了不饱和脂对破囊壶菌T.roseumMF2产DHA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T.roseumMF2能不同程度利用不饱和脂为碳源进行生长和产DHA,其中以紫苏渍的DHA产量最高,浓度为20g/L时DHA产量为382mg/L,当以40g/L葡萄糖为主要碳源,培养基添加红花油或紫苏油能提高DHA的含量和产量,二者添加量为8g/L时DHA产量分别提高18.5%和28.5%。  相似文献   

2.
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um roseum产DHA的营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碳源、氮源、碳氮比、不饱和脂以及植物激素等营养条件对破囊壶菌Thraus tochytriumroseumMF2产DH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葡萄糖是T roseumMF2产DHA的理想碳源 ,适宜的葡萄糖浓度为 40g/L ;谷氨酸钠是T roseumMF2产DHA的理想氮源 ;适宜的碳氮比为 70左右 ;紫苏油、BA和GA配合使用使DHA产量提高 10 6% ,达到 12 42mg/L。  相似文献   

3.
破囊壶菌生产DHA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晶  刘瑛  马炯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6):367-371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一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破囊壶菌因其DHA含量高,生长速度快而备受关注,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工业化生产DHA的微生物。破囊壶菌主要通过FAS和PKS两种途径合成DHA,影响DHA合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碳氮源、温度、无机盐等。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从分子水平提高DHA产量将成为可能。现就破囊壶菌生产DHA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为利用破囊壶菌工业化生产DHA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2):259-264
破囊壶菌具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vic acid,DHA)含量高、油脂组成简单、生长速率快等优点,是DHA商业开发的潜在来源。目前,破囊壶菌DHA的制备工艺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特别是破囊壶菌的发酵工艺、油脂的提取工艺和DHA的纯化工艺。该文对上述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破囊壶菌DHA的产业化潜力进行了分析,为破囊壶菌DHA的工业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破囊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细胞生长、油脂积累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合成与培养温度密切相关.该研究在摇瓶中考察了不同温度对破囊壶菌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20~35℃的培养温度较利于破囊壶菌细胞的生长,而25~28℃的培养温度利于油脂的积累;虽然15℃培养...  相似文献   

6.
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um)脂质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超声波破碎破囊壶菌细胞及其脂质提取的方法 ,并对脂质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超声波能有效破碎破囊壶菌细胞 ,从而可使脂质得率提高 6 0 % ;脂质脂肪酸组成以DHA为主 ,含量高达 6 0 %以上 ,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不到 10 %。  相似文献   

7.
采用磷酸香草醛法实时监测裂殖壶菌发酵产DHA油脂的积累情况,对裂殖壶菌的基础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裂殖壶菌生长和油脂积累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 g/L,玉米浆粉6 g/L,蛋白胨4 g/L,硝酸钠3.6~3.9 g/L,海水晶15 g/L;在50 L的发酵罐中采用后期流加一定量的葡萄糖提高碳氮比来提高油脂积累外,通过流加3.0 g/L的大豆油来刺激菌体生长,最终经过72 h的流加培养,菌体湿重达到200 g/L,总油脂含量达到60%以上,油脂脂肪酸组成中的DHA含量占22%左右。  相似文献   

8.
从成本控制和发酵罐扩大培养监测控制方面考虑,优化了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FJU-512)产DHA发酵培养基。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碳氮源组分,均匀设计实验优化了无机盐组分。最佳产DHA发酵配方为葡萄糖120g/L,酵母浸膏5g/L,谷氨酸钠20g/L,硫酸铵0.25g/L,海水晶25g/L,KH2PO44.0g/L,Mg SO4·7H2O0.5g/L,Ca CO35.0g/L,Na2SO43.0g/L,Fe SO4·7H2O 20mg/L,维生素B10.005g/L,维生素B120.005g/L。优化后,裂殖壶菌DHA产量到达13.83g/L,提高了22%,且培养基成本降低40%左右。  相似文献   

9.
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VLCPUFAs)包括ARA、EPA、DHA等不但能营养机体,又具有独特生理功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破囊壶菌属微生物作为VLCPUFAs主要生产者,是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富集积累VLCPUFAs的重要来源。许多研究指出,破囊壶菌具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VLCPUFAs的潜力。但是,目前对其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组装机理仍未清楚。该综述从破囊壶菌属微生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储藏性脂质的组装机理和提高VLCPUFAs产量的基因工程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着重对其VLCPUFAs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油脂组装机理开展详细的介绍,并整理、结合一些较为前沿的研究发现对这些途径研究的潜在应用进行探讨,提高人们对破囊壶菌的生物合成及甘油酯组装途径的认知。研究表明,通过异源表达参与VLCPUFAs合成的基因,能在微生物工程菌和油料作物中产生EPA、DPA和DHA等功能油脂,含量能达到总脂的5%~40%,而通过基因工程敲除或改造破囊壶菌微生物的脂质合成途径基因,能提高破囊壶菌DHA产量约3%~55%。这些实例为指导VLCPUFAs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成本控制和发酵罐扩大培养监测控制方面考虑,优化了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FJU-512)产DHA发酵培养基。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碳氮源组分,均匀设计实验优化了无机盐组分。最佳产DHA发酵配方为葡萄糖120g/L,酵母浸膏5g/L,谷氨酸钠20g/L,硫酸铵0.25g/L,海水晶25g/L,KH2PO44.0g/L,Mg SO4·7H2O0.5g/L,Ca CO35.0g/L,Na2SO43.0g/L,Fe SO4·7H2O 20mg/L,维生素B10.005g/L,维生素B120.005g/L。优化后,裂殖壶菌DHA产量到达13.83g/L,提高了22%,且培养基成本降低40%左右。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引进芡欧鼠尾草作为新种质,组培脱毒后收种,通过连续3年的引种驯化,芡欧鼠尾草在湖南地区能顺利完成其生育期.为了解引种对其种子和营养器官中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影响,对芡欧鼠尾草原种种子、引种第1代种子、引种第2代种子及各生长期茎叶干物质中脂肪酸按GB/T 17377-1998标准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引种到我国的芡欧鼠尾草种子中亚麻酸含量高达195.39g/kg,占总脂质的60%以上,与原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是一种极有潜力的绿色食品原料;检测还发现其茎叶干物质中含亚麻酸达6.38g/kg,即该品种还可开发为新型动物饲料,以获得富含DHA的动物制品.  相似文献   

12.
戴传超  袁生  史央 《食品科学》2004,25(3):75-81
为了获得高含量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不同储藏温度对头孢霉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进行研究。将菌种储藏在20℃。4℃和-20℃三种温度下。比较不同储藏时间及菌种活化对菌丝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种储藏温度、时间及发酵前菌种是否活化都影响脂肪酸组分。发酵前活化菌种。DHA含量均在10d达到最大:不活化菌种。20℃储藏菌种,DHA在20d可以达到最大:4℃,在25d可以达到最大:-20℃,在5d可以达到最大。除4℃外,其它两种温度下多不饱和脂肪酸变化和DHA变化趋势均一致。20℃,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18:3,18:2的变化与DHA变化一致。-20℃储藏菌种。如发酵前不活化菌种,其DHA,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变化幅度均为六组最小。可能在这种温度下,菌丝调节脂肪酸变化的能力受到损伤。本研究可以为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20株海鞘共附生真菌中筛选产油脂菌。采用苏丹混合溶液染色法初筛,摇瓶复筛,酸热法提取油脂油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产油脂真菌。结果表明:经初筛和复筛得到3株油脂含量均达20.00%以上的菌株,分别为菌株P2-18、P1-17和P2-4,脂肪酸组成分析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其脂肪酸组成的93.90%、55.80%和65.00%。其中γ-C18:3(γ)亚麻酸、C16:1棕榈一稀酸和C18:1油酸含量最多。P2-4含23.2%的γ-C18:3(γ)亚麻酸,约占其不饱和脂肪酸的24.50%。3株真菌经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ITS区序列鉴定,菌株P2-4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P1-17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 12 BRO-2013),P2-18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因此,该海鞘共附生真菌具备开发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的潜力,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鱼粉加工副产物中鱼油的精制进行研究,得到鱼粉加工副产物中鱼油精炼的最佳工艺:添加1%磷酸(体积分数60%)脱胶,3% NaOH(质量分数12%)溶液脱酸以及15%活性炭脱色,在85 ℃条件下减压蒸馏脱臭10 min。在精炼过程中,鱼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其他脂肪酸含量变化较小。所制备鱼油的理化指标均达到精制鱼油一级要求,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到0.69 g/mL,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分别为0.229 g/mL和0.121 g/mL。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机溶剂法对鳗鱼肝脏和骨中所含油脂进行提取,比较研究提取鳗鱼肝油和骨油的感官表现、理化指标及其所含脂肪酸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提取鳗鱼骨油比肝油的感官评价好,但二者均达到鱼油标准SC/T350 2—20 00《鱼油》中精制鱼油一级标准。相比较而言,提取鳗鱼肝油较鳗鱼骨油饱和脂肪酸含量少(分别为24.3%和34.9%),二者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分别为48.0%和49.6%),鳗鱼肝油较鳗鱼骨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分别为12.1%和3.3%),特别是EPA含量(分别为1.90%和0.6%)和DHA的含量高得多(分别为9.0%和1.6%),未定性脂肪酸含量鳗鱼肝油也略高于鳗鱼骨油(分别为15.7%和12.1%)。因此,从脂肪酸种类和含量来看,鳗鱼肝油较鳗鱼骨油营养价值更高、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6.
羊肉的脂肪酸组成分析及脱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形成羊肉膻味的化学成分,羊肉膻味与羊肉体脂肪酸的组成的关系,最后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羊肉脱膻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孙烨琨  王淼  杨虎  张弛  温文婷  孙群 《食品科学》2010,31(21):62-64
对麦洼牦牛肉和普通黄牛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脂肪酸组成与肌红蛋白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牦牛和普通黄牛肌红蛋白氧化速率分别为每日1.54%、5.03%,骨骼肌中脂类氧化速率分别为TBARS 值0.088/ 天、0.049/ 天,黄牛骨骼肌中肌红蛋白和脂类的氧化速率显著快于牦牛(P < 0.5)。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牦牛骨骼肌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45.94%,显著高于普通黄牛骨骼肌中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38.01%(P < 0.5);普通黄牛骨骼肌中所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明显高于牦牛骨骼肌中所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 < 0.5)。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两者肌红蛋白氧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与利用东北杂豆资源,本文以东北特有杂豆为原料,采用气质分析方法对杂豆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豆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在测定所有杂豆中均是高活性的n:3、n:2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活性相对的n:1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芸豆类杂豆的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80%;且高活性的n:3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紫花芸豆的n:3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了48.99%,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价值。本研究为东北杂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板栗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开发我国板栗资源,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板栗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经分析检测出7种脂肪酸,含量分别是豆蔻酸0,123%、棕榈酸13.933%、棕榈油酸0.451%、硬脂酸0.770%、油酸43.691%、亚油酸33.988%、亚麻酸6.355%,这对板栗油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