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我国历史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以文化游憩为导向的历史文化景观研究方法,提出从文化、游憩及其时空布局来进行历史文化景观发展策划与规划的理论方法,着重论述了文化、景观、游憩的三元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景观中的物化。以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为例,论述了其文化游憩定性、定位、文化景观的发掘及其传统文化的景观物化。  相似文献   

2.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特色正逐渐模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是能够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城市层面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和提升,以缓解其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现状。以扬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编制手法上提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专项规划。梳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与城市绿地的复杂关系,从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3个层面,构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结构。以城市绿地为具体物质形态,促进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结构和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网络的形成。基于城市整体区位形象提出全面提升方案,对保育城市文化特色有重要作用的结构性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进行重点突破,指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绿地布局和绿地主题定位,促进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化景观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景观资源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以潮州为例,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发掘提炼、分类整合为文化景观资源,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的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4.
介潇寒  张昊 《室内设计》2015,(3):108-115
研究从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 发展出发,引入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概念, 提出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构建原则 以及景观生态和文化遗存视角的构建方法, 从整体空间布局、文化遗存保护、自然景观 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重点景区打造五个方 面对西藏尼木县吞达村的历史文化景观廊 道构建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古村落现存的历 史遗存碎片转变成为包容性的连续廊道,为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汪峰 《华中建筑》2005,23(2):89-92
该文首先阐述了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生态及其在新时期的进展,然后以梁平双桂文化园规划为例,分析了在追求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寻找新的文化增长点,进而更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建设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哈尔滨市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设计为例,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花园式商业区的规划与开发、内向型开放空间的发掘与营造、新老建筑风格的对比与协调、历史文化景观的承载与延续等设计目标,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1)
苏南即江苏省南部,文章对苏南的界定主要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五市。自古以来,赞美苏南水乡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如果这是一种精神文化景观,那么苏南水乡还尚存丰富的物质文化景观。苏南水乡的多元文化离不开五个本质属性:水文化、鱼文化、稻文化、桑蚕文化、船文化。文章以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苏南水乡的多元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8.
李军  梁越 《城市住宅》2021,28(6):69-73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在现阶段乡村建设中,需结合其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行思考,探究如何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景观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以乡村文化景观为研究主体,结合规划实践,分析其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以及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发展的困境与机遇,探讨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历史文化名城介休为例,研究和分析了介休古城历史格局和文化环境营造方法;针对其文化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出了创造多元化文化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进一步明确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定位,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规划角度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结合市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源  李险峰 《华中建筑》2014,(11):119-123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个性鲜明的元素之一,通过自身或泛化于景观场地内的形式介入城市景观空间。公共艺术的形态、材质,不同公共艺术在景观空间内的排布组合都是其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实现隐喻表达的方式。在城市文化景观里,运用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功能,可以凝聚城市的历史记忆,突显场地文化的唯一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合理发挥公共艺术的隐喻表达作用,对公共艺术自身"公共性"的回归,城市历史文化的保留与继承,以及公众心灵世界的充实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城市中的文化景观是一座城市漫长发展过程中承载该城市记忆、文化与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但因其特殊性在快速建设的当下很容易成为现代城市中的"孤岛"式景观。谋求与时俱进是历史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作为文化景观中一大类的遗址公园,其保护规划、阐释方法与其他文化景观不尽相同。通过对西安市寒窑遗址公园的保护规划及景观设计案例的介绍与再阐释,探讨几种历史城市中的文化景观保护、阐释与营造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5,(Z2)
基于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文化复兴的要求,文章对有形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以邯郸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其文化景观设施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城市文化景观设施规划、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布局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形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复兴战略的探索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对景德镇历史文化以及文化景观建设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景德镇历史文化景观建设实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景德镇历史文化景观重塑的策略,以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沈丽贤  叶眉 《华中建筑》2013,(10):109-112
城市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博物馆区是体现城市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保生大帝信仰是以厦门、漳州、泉州为基点向台湾、东南亚地区传播的主要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文章以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馆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初步探索了博物馆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主要论述观点有:以弘扬本土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作为规划理念,并将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中;提出博物馆区与慈济东宫景区的文化和自然背景相互协调的措施;创造性发展闽南民居风格的特色建筑;构建地域性特色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5.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是国家文化战略,也是区域发展战略。借助文化景观理论,可将人群、文化、历史、地理和环境等诸多与长城有密切关系却常被忽视的要素纳入到同一“区域”空间下进行整体考察,有助于长城遗产价值的系统阐释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多偏向于应用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和探讨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外学者。长城作为超大尺度的文化景观,具有突 出的“历史复杂性”,构建一个多维度的长城文化景观研究框架十分必要。通过梳理国外文化景观的研究方法、框架和模型,结合长城自身特点,提出以人类活动、文化传统、景观形态 3 个要素为核心,以时间与空间为轴,构建长城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在北京长城文化景观的研究中,使用此研究框架有助于探寻其形成、发展和变迁的机制与驱动力,对于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邓璐 《建筑与文化》2020,(4):130-132
历史建筑是城市景观不可复制的文化载体,既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和建筑技术的研究素材。随着城市文化景观保护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持续推进,在新时代背景下需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指导城市历史建筑及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文章将以博物馆文化景观为全新的研究视角,以青岛近代建筑保护与更新为例,诠释在新时代发展框架下历史城市建筑保护与景观更新的新方法,用新时代的笔法赋予历史建筑景观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文化景观作为自然环境载体与文化动力机制相互作用的产物,体现地域人文地理特征和精神文化。基于文化景观视角对陕南小城镇进行分析,从自然环境、人工建构、人文内涵等层面解析其文化景观构成要素,揭示其与小城镇特色的内在关联,从而构建包含自然山水格局、镇区空间风貌和历史文化风俗等基本要素的小城镇特色分析框架。结合勉县典型案例进行特色分析与评估,识别小城镇特色基本类型。进一步提出小城镇特色规划理念和原则,探讨不同类型小城镇特色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杨鑫 《华中建筑》2015,(3):43-47
文化景观强调某一地理区域人与土地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该文从这一角度切入,横向对比黔东南地区苗族和侗族村寨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发展背景下,塑造的文化景观异同。从两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变迁、宗教信仰、行为模式等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梳理,分析比较不同文化脉络之下文化景观的机理、形态、构成、特征的相似与相异,进而强调文化景观作为动态的发展过程,将成为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历史景观及其遗产价值,即现在所指的文化景观,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的核心。国际社会对文化景观的认知,尤其在1992年的世界遗产中,发展出3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景观。虽然"景观"这个词来自古老日耳曼—盎格鲁语系,由于其起源的不同而在亚洲遭遇困难,但文化景观在国际上依然发展迅速。和日耳曼—盎格鲁文化不同的是,亚洲的文化景观随时间演进,反映了完美的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不仅是有形的文化作品,也是联想性无形价值观的文化作用的结果。在这点上,与西方的文化景观不同,亚洲文化景观是"形成身份标识的动态过程"中的一个部分[1]。这些文化景观浸染着价值体系、传统知识体系以及其他抽象体系的有组织的哲学和文化观①。期望能及时地引起对亚洲地区价值的关注,这种价值与创造景观持续性过程密切相关。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迫切性是如何将文化景观作为有持续生命力的历史,把古迹历史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发展和成就的杰出代表来进行维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