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救治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查阅医院就诊记录和医务室门诊记录、考勤记录、员工订餐记录等主动搜索病例,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等,判断引起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餐次和食物。结果通过访谈、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查等共搜索到可能病例67人(包括确诊病例27人),临床特征主要为腹泻(83.58%,56/67)、发热(79.10%,53/67)、腹痛(76.12%,51/67)等。可疑食品是3月3日晚餐的回锅肉,59份肛拭子分离到25份肠炎沙门氏菌,其中一株分离自厨师。经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型, 25株肠炎沙门氏菌同源性为100%。经药敏分析显示, 25株肠炎沙门氏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具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对氨苄西林、氯霉素耐药性强。结论食用被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回锅肉是导致本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集体配餐单位的监督管理,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A校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原因,得出事故调查结论,提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建议.方法:在A学校、就诊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采样与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餐次为10月16日中餐,可疑食品为米饭和香油肫片,污染环节可能为部分食堂从业人员是带菌者,在加工、洗切、分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一起引起学生集体腹泻事件的原因。方法 通过查阅学校医务室就诊记录、考勤记录、就餐消费系统刷卡记录和医院就诊记录等主动搜索病例,开展病例个案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等,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判断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可疑餐次和食物。结果 通过访谈、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查等共搜索到病例217人,临床特征主要为腹泻(腹泻次数≥3次/24 h占比62%,135/217)、腹痛(47%,102/217)等;从生物、食物原料和环境样品中共检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EAEC)毒力基因阳性样品55份,分离到EAEC菌株28株,其中27株进行PFGE分型,共形成A~Q 17个型别,呈高度多态性。可疑食品是5月30日晚餐的凉拌椒麻鸡。结论 该起事件是有学校食堂配餐引起的一起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所致食源性疾病暴发。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提高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为今后此类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食品;食品卫生学调查采用访谈和现场勘查的方式,了解食品制作、运输、贮存过程及其原料来源;采集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食品及其加工环节样本、饮用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调查发现疑似病例51例,临床表现以腹泻、发热、腹痛、头痛、恶心和呕吐为主。发病潜伏期为2.5~51 h,中位数20 h。病例对照分析表明2018年9月4日早餐中的三明治是可疑高危食物。7例病例的肛拭子样本检出沙门菌,分离的阳性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表明均来自相同感染源,且存在多型别沙门菌同时感染的情况。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由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为三明治。建议学校供餐单位应加强供餐食品审核,严格执行留样制度,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5.
调查某公司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利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分析事件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探讨危险因素,现场卫生学调查分析事件发生影响因素。结果 从某公司员工中共搜索到40例病例,罹患率为19.4%(40/206),临床表现为恶心(100%,40/40)、呕吐(82.5%,33/40)、头晕(82.5%,33/40)、腹痛(65.0%,26/40)、头痛(30.0%,12/40),潜伏期最短0.5 h,最长5 h。流行曲线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提示可疑食物为1月19日午餐的扁豆炒肉(RR=8.8,95%CI:1.3~60.8),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进食量越多的员工,发病的危险性越大(χ2Trends=7.8,P<0.05)。现场卫生学调查提示,事件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是烹煮时间不足,导致扁豆未能煮熟煮透。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为进食未煮熟的扁豆引起。应加强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食品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查找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污染来源。结果 该事件共搜索198名病例,患病率为50.13%(198/395),主要症状以腹泻(90.40%)、发热(87.88%)、腹痛(66.16%)为主,平均潜伏期为13.8 h(4~47 h)。57名病例标本、3份食品、2份食品材料、1份物表涂抹样均培养出肠炎沙门氏菌,对3份食品、2份食品原材料、1份物表涂抹样随机抽取的病例标本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溯源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样品DNA指纹图谱相似度为100%。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因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热狗沙拉面包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建议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培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夏季营口市鲅鱼圈区2处建筑工地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查找该事件发生原因及致病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与调查技术规范,对营口市鲅鱼圈区建筑工地食堂进行食物中毒筛查,对发生食物中毒工地的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病例、食堂留样食物开展相关病原菌分离培养,记录实验室检测信息。结果:2处建筑工地食堂就餐274人,共计209人发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符合点源暴露模式,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头晕、呕吐;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荤素包子与梅菜扣肉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食品。结论: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病例临床症状等,确定此次事件是因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荤素包子与梅菜扣肉为最终致病食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一起曼陀罗中毒事件进行调查,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和WS/T 3—1996《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 本次事件共有64人发病,患病率为60.95%(64/105),主要症状为口干、乏力、头痛、恶心、眩晕、瞳孔扩张、视物模糊、言语困难,平均潜伏期为2 h(0.5~5.5 h),在剩余的可疑食品黄糕和制作原料糕面、病例血液和呕吐物中检出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在黍子种植地发现曼陀罗的茎秆、果实及种子。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黍子收割时混进了曼陀罗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提示应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野生有毒植物的鉴别能力,加强田间管理,在机械收割前应对有毒植物进行清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由同一餐次但不同批次菜品导致的食源性胃肠道疾病暴发,查明暴发原因.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和罹患率统计学分析,并结合相关人员的个人访谈、自填式问卷和电话传真回访、现场卫生学调查取证以及实验室检测对暴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在相关人群中共搜索到46例确诊病例,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时间分布于2009年7月22日晚至23日早,流行病学曲线提示为一起点源性暴发.经综合分析,2009年7月22日午餐与本次暴发在流行病学上具有相关性.结论 某旅行社游客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暴发,主要原因是就餐人数众多,短时间内食品加工量大,造成制作过程中微生物交叉污染及大量繁殖的危险性增加,可疑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实验室微生物检测查清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相似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处置依据。方法:采集可疑食品及其包装袋8份、病例呕吐物2份至实验室进行常见致病菌检测,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测定增菌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型。结果:1份面包屑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吃剩的鸡腿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余样品未检出可疑致病菌。结论:根据采集样品实验室微生物检测结果,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毒病例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此事件因食物保存不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滋生,食入引起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确认致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控制暴发的扩散和蔓延。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及肠毒素基因鉴定。运用流行病学曲线推算潜伏期范围,确定中毒餐次和中毒食品。结果共搜索确诊中毒病例27例,主要临床特征为恶心、呕吐、腹泻,部分病例伴腹痛、头痛、头晕等。中毒餐次为2014年12月10日的午餐和晚餐,中毒食品为烤肉拌饭,致病因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烤肉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间PFGE图谱相似度100%,具有同源性;RT-PCR鉴定毒素基因为A型肠毒素。结论发生在同一肇事地不同餐次由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交叉污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来源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应加强餐饮行业监管和关键环节控制,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引起食物中毒相关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分析。方法参照GB 4789系列标准的方法流程对采集的食物样本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副溶血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共5项致病菌指标检测,按照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从食物中毒样品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确定为二者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药敏结果显示肠炎沙门氏菌对多数抗生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强,对链霉素、头孢噻肟、氯霉素、红霉素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本起事件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食品卫生监管人员应加强对餐饮环节的监督引导,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云南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 并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 为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6年从云南省16个地州市农贸市场、超市及酒店餐馆采样并监测14大类食品, 共计23723份。检测方法按GB 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进行。结果 23723份样品中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75株, 总检出率为2.85%; 7年的检出率从0.92%~11.13%, 2010年检出率最高, 2016年最低, 总体呈下降趋势; 全省16个地州市, 检出率在0.99%~6.91%, 其中昆明市、普洱市、丽江市检出率较高; 14类食品中有11类检出, 检出率在0.23%~6.68%, 其中肉与肉制品、速冻米面制品、餐饮食品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 4种不同的采样环节检出率在0%~5.83%, 其中生产加工环节检出率最高; 不同季节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预包装和散装样品的检出率分别为0.96%和3.94%, 散装食品检出率明显高于预包装食品。结论 云南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严重, 需从食品的原料、加工、运输、储藏以及销售等全过程进行控制, 从而有效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方法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验。结果事件中进食可疑食物史者200人,累计发病95人,发病率47.5%,均治愈。结论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确定为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曲靖市2010~2018年食物中毒的原因及规律。方法 从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季节分布、致病因素和就餐场所4个方面, 对2010~2018年曲靖市食物中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曲靖市2010~2018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93起, 发病938人, 死亡22人, 病死率2.35%; 第3季度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均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分别占报告总数的72.04% (67/93)、57.78% (542/938)和54.54% (12/22)。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中毒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66.67% (62/93)和44.14% (414/938); 其次为餐饮服务单位, 分别占总数的16.13% (15/93)和34.43% (323/938)。结论 曲靖市食物中毒的防控应以降低植物性食物中毒(尤其是野生菌中毒)为主, 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餐饮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 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 为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对广州市5类500批次餐饮食品进行检验, 并经VITEK 2鉴定。结果 500批次餐饮食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 检出率为1.80%, 其中熟肉制品和凉拌菜、寿司食品检出率分别为3.33%和3.00%。结论 广州市餐饮食品整体情况良好, 但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安全隐患, 需加强对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熟肉制品和凉拌菜、寿司等重点品种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相关样品的实验室检测,针对分离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溯源和耐药分析。方法对可疑食品(冰激凌、牛奶)样品、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标本使用国家标准或其他方法进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诺如病毒检测。对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从生产冰激凌剩余牛奶及冰激凌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标本中检出4株,菌株均产生A+C+E混合型肠毒素,PFGE显示患者呕吐物、粪便、中毒同批冰激凌样品、生产冰激凌用牛奶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同源性为100.0%;药敏结果显示,这16株菌株均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结论本起事件是由冰激凌加工点使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且产生大量肠毒素的牛奶生产冰激凌所致。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农村食品小作坊、牛奶供应站等生产经营场所的监管,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00年~2003年广西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广西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流行原因,为采取针对性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年~2003年广西各地食物中毒报表与专题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2000年~2003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105起,进食17915人,中毒3557人,中毒发病率19.85%,死亡34人,分别占同期广西各类食物中毒起数的22.83%,中毒人数的38.29%和死亡人数的27.64%;4~10月份是中毒高发月份;66.71%的中毒和100.00%的死亡人数集中在西北部的河池、百色以及中心城市南宁、柳州、桂林市;中毒原因主要是农村家庭聚餐、饮食服务单位、集体食堂制作的食物因原料(重点为肉类、谷类及制品)污染或加工不当、生熟交叉污染等所致;病原体构成第一位是沙门菌,其它依次为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椰毒假单胞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而进食人数发病率最高的是椰毒假单胞菌(98.61%),其次是沙门菌(38.58%)、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34.48%),最低的是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10.65%;死亡病例全部系椰毒假单胞菌所产生的毒素污染酵米面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广西食物中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食源性致病菌(毒素)引起的进食人员中毒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广西西北部农村、饮食业和学校集体食堂等是细菌性食物中毒防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查明深圳市某幼儿园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规模、致病来源,采取控制措施,为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提出建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并找出病因线索,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通过采集留样食品、患者呕吐物和肛拭子、环境涂抹拭子进行微生物检测,市场调查商贩和市民对苦蒲瓜的认知。结果本次调查共搜索到病例21名,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80.95%(17/21)、腹泻71.42%(15/21)、腹痛61.90%(13/21)、头晕28.57%(6/21)、头痛14.29%(3/21)。潜伏期最短0.5 h,最长7.5 h,中位数为2.5 h。同时调查共同进餐未发病的42名人员作为对照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本次事件的可疑食物为蒲瓜,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比值比(OR)=266.00,95%可信区间(95%CI)=14.150~5 000.000。采集的22份样品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尝试留样蒲瓜带有明显苦味。19.05%(4/21)的商贩和5.77%(3/52)的市民知道苦蒲瓜会引起食物中毒。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苦蒲瓜引起,建议幼儿园可使用其他蔬菜代替蒲瓜制作菜肴,各类饭店和家庭可先品尝再购买,卫生部门加强对商贩和市民的健康教育,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