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系统”中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利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854例,年均发病率为0.32/10万;住院人数395例,住院率46.3%,无死亡病例。平均潜伏期为2.8 h,中位潜伏期为2.0 h,潜伏期最小值为0 h,最大值为32 h。男性病例448例,女性病例406例,男女比例为1.10∶1;职业人群中最多的是农民(34.19%,292/854),发病年龄段集中在31~59岁。2018年报告病例数最多,5~9月是发病高峰,韶关市是毒蕈中毒高发区。结论 广东省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发病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应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加强毒蕈中毒防控的研究与科普宣传,以减少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查询2016—2017年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及病例,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安徽省共报告毒蕈导致的中毒事件129起,中毒223人,死亡2人,主要发生在8~10月,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蕈中毒主要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皖北与皖中交接区域和皖南山区,病例主要为40岁以上人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首诊诊断为疑似毒蕈中毒的正确率为69.23%(90/130)。结论 安徽省毒蕈中毒具有季节性、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应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宣传,减少毒蕈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2016—2020年郴州市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制定毒蕈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和整理2016—2020年郴州市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系统”上报的毒蕈中毒事件资料,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区、人群特征以及毒蕈来源、种类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郴州市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131起,发病461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1.3%;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20年,中毒发生时间集中在5~10月;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居前3位的依次是嘉禾县、北湖区和宜章县,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蕈中毒高发场所,毒蕈主要来源于市民自行采摘,也有部分从市场购买;已知毒蕈种类的中毒事件中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例数前3位的依次为日本红菇、大青褶伞、近江粉褶菌,死亡病例由灰花纹鹅膏和亚稀褶红菇中毒引起。结论 应针对特定时间、地点和人群进行毒蕈中毒宣传教育,同时应加强对野生蕈市场销售的监管,开展毒蕈中毒的相关研究,以科学预防毒蕈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毒蕈中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湖北省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平台”上报的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21年恩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559起,涉及发病人数804人。其中误采误食是恩施发生毒蕈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毒蕈中毒引起的食源性暴发事件45起,发病152人,死亡7人,病死率4.61%。第二至第四季度为毒蕈中毒多发季节,发生场所以农村家庭为主,防控策略主要为监测、宣传、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及时医治等措施。结论 根据2015—2021年恩施毒蕈中毒事件回顾性分析结果,需要针对重点发生季节、地区、场所及人群对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防止或减少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2015-2019年贵阳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按发病的时间、年龄、职业、发生场所、食品包装方式及地区分布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贵阳市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335例.6-10月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占59.22%(2...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2—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江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285起,累计发病7 222人,死亡48人,病死率为0.66%(48/7 222),各年度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年间暴发事件数呈总体上升趋势,事件集中发生在5—9月份。在查明原因的768起暴发事件中,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0.78%(390/768)和93.75%(45/4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49.41%(2 266/4 586),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是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其中家庭发生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64.75%(832/285)和95.83%(46/48),主要致病因子为毒蘑菇;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1.77%(3 739/7 222),主要致病因子为微生物性因素。结论 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饮服务场所和学校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家庭开展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宣传,同时加大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04—2013年贵州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毒蕈中毒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查询2004—2013年期间贵州省上报的毒蕈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贵州省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118起,中毒698人,死亡85人,病死率为12.18%。事件类别以"未分级"事件居多,占62.71%;"较大"事件占35.59%。夏秋季是毒蕈中毒多发季节,发生场所以农村家庭为主。结论误采误食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医生的诊治培训,提早预警通报,防止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利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江西省县域矢量地图和累计病例分布图;同时运用geoda 1.12软件将病例数据与地理属性数据合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全省累计报告毒蕈中毒病例938例,年均发病率为0.402 2/10万;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病例数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107 0,P=0.032<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鄱阳县、峡江县、余干县为高-高区域;德安县、靖安县、上栗县、龙南市为低-低区域;新建区、樟树市、彭泽县、湖口县为低-高区域;南康区、东湖区为高-低区域。结论 2016—2020年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数具有空间聚集性,局部地区为重点区域,相关部门应加强建立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精准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9年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者的病例信息,通过对其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辽宁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分布,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辽宁省2014-2019年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开展特定病原体检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辽宁省共报告171 219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其中25~4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江西省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毒蘑菇中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系统”查询2012—2017年江西省上报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7年江西省共报告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起数120起,发病人数463人,死亡人数19人,病死率为4.1%;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5年,占事件总起数的33.3%(40/120);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8月份;九江市、鹰潭市、吉安市和抚州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家庭毒蘑菇中毒事件占中毒事件总起数的92.5%(111/120);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率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毒类别主要以灰花纹鹅膏菌和铅绿褶菇为主。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造成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数。结果蘑菇中毒事件203起,中毒618人,死亡15人,主要发生在6—9月,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的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宁乡市、长沙县和浏阳市。2016—202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和雨花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数明显低于周边县市(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χ2=17.117,P=0.002)。2017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其余年份相差不大,死亡人数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具有季节性和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县市农村地区的50岁以上居民需调整宣传干预手段,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云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及空间相关分布,为制定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9年云南省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相关信息,描述和分析时间、发生场所、空间相关性和毒蘑菇种类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江西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有效控制家庭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2—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0年江西省共报告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15起,累计发病2 608人,死亡35人,病死率为1.3%(35/2 608)。9年间暴发事件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份。从致病因素和原因食品分析,野生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0%(322/715)、39.5%(1 029/2 608)和94.2%(33/35),其次是微生物致病因素。从区域分析,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报告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1%(527/715)、75.4%(1 966/2 608)和100.0%(35/35)。结论 江西省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应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家庭开展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宣传,普及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知识,减少家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江西省2015—2019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有效控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西省共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61起,累计发病1 682人,住院794人,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73/10万,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沙门菌及副溶血性弧菌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4%(73/161)和56.4%(949/1 682),肉与肉制品是主要的原因食品。家庭、宾馆饭店、农村宴席、学校食堂、单位食堂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是事件的主要引发因素。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是江西省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发季节应针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相关人群加强监管或教育培训,增强家庭食品安全意识,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