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老爸是老资格的“发烧友”,经常有人来请教或找他帮忙,我妈有时却会气他“什么发烧发,我看你是穷发烧!”,每当这时,老爸会不紧不慢地说“差不多吧,穷发烧,说对了一半。”下面还是由我仔细道出我老爸的发烧史及器材吧。  相似文献   

2.
设计“音画发烧”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这位“校长”。当我踏进发烧圈的那一年,就开始听到很多人在谈论他,大家都以“校长”称他,我还以为他就是一个学校的校长呢。后来当面证实,他不是。大家称他为校长,是因为他是一位“发烧校长”。  相似文献   

3.
黑教堂惊魂     
《音响世界》2008,(10):134-138
“黑教堂惊魂”述说的是JoeLee先生的一个发烧故事。从旁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发烧无止境。即便是“专家”,如果不亲自实践,反复探讨,也是会“撞板”的。此文章文笔流畅,发烧过程写得妙趣横生,令人拍手叫绝,值得一读。希望我们的发烧友也将自己的发烧故事奉献出来,与众同乐,岂不美哉!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子商情》2006,(7):153-153
香港发烧圈前辈高考亮先生对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造诣极高,在香港电台做了二十年的古典音乐评论,为《明报周刊》写“我的音乐选择”专栏,极受发烧友推崇,相熟的朋友更将他戏称为“教父高”。近日,其得意门徒、权威发烧专家、录音及合成大师冯炜国(Leo Feng)先生趁他来广州之机把高先生请到广东音像城的发烧天碟俱乐部,并和李哥等一众发烧高手对他做了一次访谈,以下是访谈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这是我至今看到的最完美的一个发烧环境。 一直以来,发烧被大多数人看做另类的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家庭格格不入。把音响器材摆于客厅,很难取得视觉效果和Hi—Fi效果的共存;安排一个独立的听音室,大多成了家之外的特区。可是,我们一直追求“发烧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来普遍只是主观愿望而已。  相似文献   

6.
近访冯炜国     
香港著名录音师、《绛州大鼓》的创制者冯炜国先生说: 因为喜欢音乐,我才开始玩HI-FI“发烧”。但“发烧”以后我就觉得找不到一个方向——究竟什么是“好声”?什么又是“不好声”? 就为了这个疑问,我就去学录音。学录音我可以了解各种真乐器的特性,了解它的本质。学了录音以后我觉得有很多方面可以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用影音技术》2008,(11):88-92
发烧友都知道,手上总要拥有几张发烧CD唱片,用来调校或鉴赏器材的品质。如果是选购器材,那就更是少不了。能制作发烧CD唱片的大家基本上又能买得到的就那么几家。为了方便初学者选购,这里特为大家作一简介。注意,目前市面上打着“发烧”旗号制作的所谓“发烧唱片”,与本文介绍的发烧唱片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8.
量力“发烧”杭州邮政局陈跃书时下音响发烧,如火如荼,烧得正旺,有经济条件的人士动上万元投资,有的报刊上介绍的发烧文章,也是动“英国声”“法国声”“美国声”或“东洋机”、“欧美机”,焊机更是非“SoLn”、“ELNA”、“WIMA”而不进“补”,对我国...  相似文献   

9.
这一次“发烧玩家”的主角,是本期“名店在线”所介绍的汇典音响的老板孙先生,孙先生是位地道的发烧友,虽然不是高温极热者,但发烧理念还是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发烧是享受、甚至是炫耀,我就说——“发烧就是折腾”!可不,在旁人的眼里,音响发烧友简直是一群不可理喻的怪人——“这音响,怎么听不是听呢?这些人咋就那么在乎!花那么多钱搞一堆张牙舞爪的家伙,也没见好听到哪里去,这不吃饱了撑的吗?”当然,这是别人的看法,作为发烧友,不折腾,那还叫发烧友吗?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流行音乐唱片市场江河日下的时代,坚持做唱片出唱片的所有人都值得我尊敬。这是一个音乐市场细分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音乐里面找到安慰。我一直对广东的“发烧唱片”市场保持关注,在一片泛滥的“口水歌”翻唱狂潮中,一个叫龚玥的女孩脱颖而出,成为2007年的良莠不齐的广东唱片市场最好卖的女歌手!老实说,大多数的所谓“发烧唱片”都是注水的假发烧,而真正有创意有文化品味文化价值的唱片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2.
被国内发烧友尊称为“音乐贵族”的英国Audio Note发烧品牌,它的名字在我国音响界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识与熟悉,最主要原因是风头劲吹的Audio Note发烧线材,该公司生产的信号线和喇叭线以其独特的音乐解释力和充满贵气的音色而赢得发烧友的青睐。特别是我国南方,使用者甚多,就我身边的发烧友,  相似文献   

13.
本人加盟“发烧”行列不知不觉已三载有余,虽然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尝试了“发烧”的苦恼,却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令人陶醉的惬意。初期对音响“发烧”二字不甚理解。什么是“AV”、“Hi-Fi”、“AC-3”等专业术语浑然不知,但天生“声色”之徒的我在一次被开音响器材店的哥们演示各种器材时,“灼伤”了耳目,终于领略到了AV、Hi-Fi……的魅  相似文献   

14.
赵剑青 《家庭电子》1999,(10):45-45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单身汉和没有收入的学生,是没有充足的钱去发烧的。但有些报刊介绍的有关“发烧”配置的文章,动辄上千,多则达万元,给人一种“发烧是富人的事,音乐离我太遥远了”的感觉。其实发烧的目的在于求知,用较少的钱达到靓声的效果。笔者的发烧之路也是从焊接简单的功放起步的。本文为初入门的音响发烧友介绍一套价廉声靓的个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发烧初哥,我对那些随便听播一张CD片的某段乐曲,便能立马“子曰诗云”道出音响设备好坏的“金耳朵”们,素来佩服并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操练出他们那套高深玄妙的本领。但后来我才懂得,要想在“发烧王国”中修炼到“金耳朵”阶层,对我等天生劣质的发烧初哥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别的不说,单那套评论术语便会令你面壁半年一载,尚不得其门而入。不相信?我手边正好有本音响的杂志,让我随便摘抄两段器材评论的话语如下,看发烧初哥们能领会其多少精妙内涵:  相似文献   

16.
你还爱我吗?     
《你还有爱我吗?》是90年代中后期达明一派乐队的名曲。以此来描述我们现在的心境倒也有几分相似.只要把“爱我”改成“发烧”就很贴切了。《现代音响技术》从创办到现在.已经有近九个年头了,期间历经了中国发烧音响产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过程。遗憾的是,昔日曾经叱咤风云的一系列国产音响厂牌,现在已音踪渺渺,而如今的市场状况.也是大不如前.许多发烧友好像也不再发烧了,正所谓“境况天天在变化,情感不变吗?”  相似文献   

17.
贵刊自今年全面改版以来,其高的性价比,丰富的内容,与众不同的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概是由于我还是一个发烧初哥的缘故,故对去年第七和第十期的“发烧初步”栏目更是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8.
烧友     
!王卫东最早自己掏钱购买《卫星年鉴》,并自己办刊物、办网站,他的《卫视向导》每月都给烧友提供详细的频道参数和产品信息,是卫视发烧的“及时雨”。!罗世刚创办的《TVRO发烧园地》是我国卫视发烧的“指南针”。他几乎搜罗了世界上所有的卫星杂志,并频频走出国门寻宝,缩短了我  相似文献   

19.
看文章,常听说“HiFi”无止境,发烧无穷期。“发烧”一词从字面看不难理解。但从音响发烧友本身来说,我认为:“发烧”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与潮流。从“发烧”中我们可以找到并享受那一份自得其乐,细细品味成功的喜悦,以及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使自己学到知识,有经济基础的朋友可以通过换机来寻求“HiFi”,但更多的还是乐于自己动手,如我等工薪阶层就更不用说了,自然乐于此道而不倦。省钱不是目的,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而看着自己的“爱机”越摩越靓,那得到的是一种成功和满足的感觉。你说呢。  相似文献   

20.
《现代音响技术》2011,(5):94-97
浙江通博在发烧音响业界可谓声名显赫,在发烧音响界,“通博”这个名字,多年以来一直与世界知名发烧音箱品牌“B&W”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我从杭州艺源总经理吴洪川先生那里得知通博最近几年在国内专业AVT程领域的建树之后,不免有点吃惊,也引发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