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利工程中管道输水是一种常用的输水方式,输水管道的设计、施工、维护,与地形、地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对输水管道基础的处理与施工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本文重点介绍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输水管道基础的处理工艺与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宁夏扶贫固海扩灌五干渠工程是 、 级湿陷性黄土地区 ,针对渠道、桥函、渡槽及渡槽进出口分别采用压实法、灰土垫层法和原土翻夯 ,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换填垫层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基,垫层的隔水作用至关重要,而工程人员往往对垫层 的隔水作用认识不足。通过对素土、灰土及水泥土垫层隔水性能进行分析,指出灰土及水泥土垫层具有 良好的隔水作用。结合工程实际,论述了土工膜作为一种新的隔水措施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基中 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湿陷性黄土地区渠道基础处理及防渗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实践证明,对于湿陷性黄土渠道,基础处理不当,会造成渠道湿陷破坏。渠道湿陷性处理应根据实际条件及湿陷特性分段进行。预浸水法需要预留的浸水时间长、耗水量大,对于工期要求紧或缺水地区应谨慎使用;先试水后运行法不仅浪费水,而且试水运行安全不易保证,不宜采用;灰土或水泥土垫层法、原土翻夯法是比较经济、实用的渠道湿陷性基础处理方法,适用于处理湿陷性较强的自重湿陷性渠道基础。对于Ⅱ~Ⅳ级自重湿陷性渠道基础,应进行湿陷性处理,并设置板膜结构防渗;对于Ⅰ~Ⅱ级非自重湿陷性渠道基础,可视情况进行简单处理或不处理,设置板膜结构防渗。  相似文献   

5.
关艳平 《四川水利》2006,27(2):30-31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管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主要是保证管基稳定。防止管道涌水和外界水源浸泡管基。具体要求是:合理布置管线;选用高性能管材;采用适当的管道基础形式;加强管基和管道接口的施工处理:搞好管道内外防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的结构分析,从产生湿陷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提出避免湿陷的措施,对火电厂水工设计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宁夏扶贫黄灌溉工程部分建筑物都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因此应十分重视对湿陷性地基的处理,否则会给工程的运行,管理,维修带来诸多麻烦 。  相似文献   

8.
9.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以及湿陷性黄土基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位于高寒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吾土斯山灌区干渠末端退水涝池,在施工过程中,基础预浸水处理工作扎实有效,基本消除了基础原土层的湿陷性,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库区基础分层翻压处理,既有效地延长了渗径,又为涝池稳定提供了可靠支持;库区土工膜铺设完全截断了内水外渗的问题,加大了涝池防渗保险系数.由于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施工工艺合理,工序管理严格,组织机构健全,措施得当,因此工程建成后没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1.
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地基土的湿陷性.针对某工程调蓄池地基湿陷性黄土特性,采取强夯方式消除湿陷性;采用3∶7灰土+复合土工膜进行防渗,计算结果表明渗透稳定性及渗流量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吴丰 《陕西水利》2022,(10):153-155+159
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黄土坝基,分别在原状土和复合地基上进行现场浸水试验,评价灰土挤密桩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效果。通过浸水条件和非浸水条件下的现场载荷试验,探究浸水前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经灰土挤密桩处理过后,有效消除了该坝基黄土的湿陷性,且浸水前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化较小,而沉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导致其所在地区公路涵洞病害时有发生。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不良地基导致的涵洞工后沉降过大的问题,以青海民和—小峡一级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2座涵洞为例,分别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对这2座涵洞地基进行处理,地基处理后对这2座涵洞进行为期1 a的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1 a累计沉降量分别为25.0 mm和18.2 mm,灰土换填法和灰土挤密桩法都能有效消除涵洞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1 a后沉降趋于稳定,与灰土换填法相比,灰土挤密桩法对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更加有效。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涵洞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湿陷性黄土约占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达30m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对于土层较薄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但建筑物地基处理,基本消除基础已有土层的湿陷性,强夯是其常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杨彪 《中华建设》2012,(9):268-269
1.强夯法与灰土挤密桩法的概念及优势1.1强夯法的概念与优点强夯法指的是通过起重机械将大吨位的夯锤吊到高处自由下落,产生很强的冲击能,让湿陷性黄土中出现很大的应力和冲击波,将湿陷性黄土土体强力夯实,压缩黄土土中的孔隙,黄土土体的局部液化,降低湿陷性黄土的压缩性,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强度。强夯法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实质就是通过强夯产生的冲击动力荷载来破坏湿陷性黄土的原有结构,改变土体孔隙的分布状态,让黄土的深层土体产生冲击变形。强夯法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16.
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是在陕北地区修建水库普遍存在的地质问题,本文通过红石峁水库坝基湿陷性处理方案,介绍了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及适用条件。可为以后类似工程选取工程处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修建水工建筑物,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易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使建筑物出现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等现象,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必须进行地基处理。本文对目前在我省水利工程中所采用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对已建.Y-程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李仪祉纪念馆单体地基为湿陷性黄土且局部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施工中针对其地质情况,没有采用大开挖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了DDC工艺的2:8灰土桩、1.5t重锤夯实的方案克服了软基成孔缩颈、硬基难以成孔等问题,较好地处理了地基问题,确保了大跨度建筑物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新疆实际工程项目为例,分析了湿陷性黄土段的地形与地质条件,并对提出的基础处理方案进行了比选。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三标段,部分渠道挖深一般7~10m。渠坡岩性以黄土状中粉质壤土和重粉质壤土为主。上部7.5m深度范围内黄土状土一般具有中等湿陷性,影响渠坡稳定。用挤密灰土桩或土桩消除湿陷性,确保渠坡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