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正超 《电网技术》1998,22(9):35-39
文章介绍湖北省电力系统内化学降阻剂的应用情况,并对化学降阻剂的降阻效果及其对接地体的腐蚀进行了分析讨论,文章作者认为,变电站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主要取决于接地网面积的大小,在接地网内敷设化学降阻剂对降低接地电阻几乎不起作用,在线路杆塔接地网中使用化学降阻剂,一般可将接地电阻降低20%左右,但其降阻效果及经济性都远不如延长水平接地体长度所取得的效果,对接地网的开挖检查及分析表明,降阻剂对接地体的腐蚀有两  相似文献   

2.
配电线路中接地装置的接地性能对配电线路稳定运行非常重要,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减少线路雷击跳闸率的主要措施。为研究杆塔接地网敷设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模块的杆塔接地降阻情况,建立2种敷设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模块的杆塔接地网降阻模型,分析接地网尺寸、石墨接地模块长度、石墨接地模块数量和土壤电阻率对杆塔降阻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石墨接地模块长度、石墨接地模块数量和石墨接地模块敷设方式对杆塔降阻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杆塔接地网上敷设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模块,杆塔接地电阻明显降低,随着石墨接地模块长度和石墨接地模块数量的增加,杆塔接地电阻逐渐降低,石墨接地模块长度和数量对杆塔接地网的降阻效率有明显的影响,而土壤电阻率对杆塔接地网的降阻效率的影响很小,水平敷设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模块比垂直敷设降阻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实际配电线路杆塔接地降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变电站接地网电阻过高的危害,分析将垂直接地体置于最佳埋置深度、采用不等长接地体技术及使用长效防腐降阻剂等降阻措施的原理,结合110 kV浆水变电站接地电阻过高的实际情况,采取降阻措施对接地网进行优化,经优化后的接地网电阻降低,满足规程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高电阻率多石岩溶地区采用有降阻剂的深孔垂直接地极降低变电站地网接地电阻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有降阻的复合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地网电位以及接触电势的解析计算方法,桂林市220kV村变电站地网改造的结果表明,在地网边缘处敷设14根长度为20m的深孔垂直接地极(施用降阻剂)变电站地网的接地电阻降低37.2%,接触电势也低于安全标准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巴音花110 kV变电站接地电阻值偏高的问题,从变电站的地质结构、设计、施工和运行4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增大接地网面积、增加垂直接地体、敷设水下接地网、采用高效降阻剂等解决方案,并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采用深井接地体作为降阻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变电站的接地电阻值。  相似文献   

6.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在外延、垂直接地降阻措施受限时常采用辅助降阻材料降阻,实际杆塔接地工程采用接地模块进行接地降阻时缺少统一规范的指导,在应用时存在一些盲目施工、降阻效率低等问题。本文采用防雷接地领域中通用CDEGS软件对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采用接地模块降阻时的影响因素进行仿真计算。首先,针对一字型接地网采用接地模块时的敷设位置和密度进行仿真;其次,对常见的方框射线型接地网采用接地模块降阻时的降阻效率进行分析;随后,分别分析了土壤电阻率与土壤结构对接地模块降阻效率的影响规律;最后,针对实际输电线路采用接地模块降阻给出相应施工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可为输电线路防雷、杆塔接地网降阻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型降阻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随着降阻剂在国内各种接地工程中的大量使用,降阻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接地电网的可靠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各种各样的降阻剂在具体工程应用中也逐渐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降阻剂的腐蚀性增强,降阻不稳定以及环保问题等。针对这些情况详细地分析了降阻剂的降阻机理和防腐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降阻原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新原理的降阻剂降阻效果良好,具有低电阻率、高防腐性、性能稳定且不反弹,大大提高了接地电网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吴庆华 《江西电力》2008,32(3):24-25
本文介绍了目前在接地工程中采用的主要降阻措施,如外引接地、深井接地、局部换土、使用接地降阻剂等,并结合输变电接地工程实践,探讨了这些降阻措施的适用场所及适用条件.针对工程实际中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应用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从而做到正确合理地应用,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降阻措施的具体应用.即如何用较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降阻效果.  相似文献   

9.
引外接地对降低接地网接地阻抗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工程上常采用引外接地的措施,一般根据经验在离主接地网1~2km范围内另敷设一辅助接地网,并采用扁钢将此辅助接地网与主接地网相连,但国内现行接地设计方法及故障电流下地网等电位计算模型均不能计算引外接地电阻。为此采用接地网工频接地参数分析软件,计算了均匀土壤中引外接地网对降低主接地网接地阻抗的作用。结果表明,辅助接地网与主接地网间的距离超过一定数值后,辅助接地网的作用可忽略,且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引外接地具有较好的降阻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降阻剂降低地网接地电阻的机理,如何从降阻特民生、腐蚀性和稳定性三三个主要方面选择降阻剂的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地网降阻改造的方案、工程布置、副网面积的计算、降阻剂的选择、副网接地电阻要达到的值、主网和副网并联后接地电阻的计算,改造后接地电阻的测量及对测量结果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降低变电站接地电阻,对保障人员、设备安全特别重要,敷设斜接地极是降低变电站接地电阻的重要措施。为确定斜接地极降阻效果,采用CDEGS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分析了斜接地极布置位置、角度、长度、根数等对不同面积接地网的降阻效果和特征,进而确定了斜接地极的布置方式,并将斜接地极与垂直接地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敷设斜接地极能够有效降低变电站接地电阻,特别是对100 m×100 m以下地网降阻效果较好;均匀土壤中斜接地极降阻效果优于垂直接地极;分层土壤结构中,接地极的降阻效果取决于实际土壤结构。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降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特高压杆塔基础的自然接地电阻,本文提出在混凝土外包裹一根柔性石墨接地体,研究分析接地体的降阻效果。首先对单根灌注桩进行等值简化处理;然后在CDEGS软件中建立了特高压杆塔基础仿真计算模型,分别对螺旋式、分层式以及笼式3种敷设方法在不同土壤电阻率的情况下的杆塔基础接地电阻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对比了不同敷设方式的降阻效果。研究表明:3种敷设方法都有显著的降阻效果,其中在同等的外界条件下,笼式的敷设方法降阻效果要优于其他2种。  相似文献   

14.
垂直接地体对大中型接地网降阻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垂直接地体降阻作用的理论分析入手,通过边界元法进行数值计算,探讨了多种情况下垂直接地体对大中型接地网的降阻作用。结论为:大中型接地网使用垂直接地体或深孔接地电极来降低接地电阻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结合接地工程实践,分析目前接地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降阻措施,如外延接地、深井接地、接地降阻剂、水下地网和自然接地体的利用等,对各种降阻措施的具体应用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所得结论对电力系统接地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接地降阻剂的产生、发展及降阻机理,举例说明降阻剂的使用情况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降阻剂已在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虽然对地网起到了一定的降阻作用,但在实际工程中仍存在诸如降阻效果持续时间短、降阻效率低等问题。分析了当前降阻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然后抓住降低接地体接地电阻的关键,提出了一种新的降阻技术,即导入式电极降阻技术。接着将其运用到工程实例中,通过理论计算分析,考察并验证了导入式电极降阻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500 kV横沥变电站接地网电阻值不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需要进行降阻改造的问题,分析了站外扩大接地网面积、垂直深井爆破及压力灌降阻剂、电解离子接地极和斜井接地加物理降阻这4个改造方案的利弊,综合考虑横沥变电站的地质、地形、工况和规模等因素,选择斜井接地加物理降阻方案进行变电站接地网改造,改造后接地网电阻值达到了设计...  相似文献   

19.
接地降阻应用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分析和探讨了降阻剂在实际工程使用中降阻稳定性、使用寿命、腐蚀钢接地体等问题 ,认为这里既有降阻剂本身的质量问题 ,又有使用不当的问题。因此就降阻剂的选择、使用提出了应综合考虑降阻剂自身电阻率、对钢接地体的腐蚀率、对环境有无污染和降阻剂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等因素 ,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有效长期稳定地发挥降阻剂的降阻效果 ,减少对接地装置的腐蚀。介绍了GPF - 94高效膨润土降阻防腐剂的性能特点和在实际接地工程上的应用 ,提出了制定降阻剂的行业标准 ,规范降阻剂市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闫旭  杨文良  王振中  刘卓 《电工技术》2021,(15):133-134
接地改造工程中采用的降阻措施很多,但部分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搭建了户外实体接地装置试验场并构建了对应的接地网仿真模型,以探讨不同接地材料、敷设深度、接地面积及接地体长度影响条件下的接地装置阻抗情况.通过对不同接地网模型的仿真计算并结合实际测量,确认了接地阻抗值直接取决于接地体的面积,而接地材料、敷设深度和接地体长度对接地装置阻抗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