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针对聚合物熔体法生产纳米纤维效率低、性能不稳定,无法规模化应用的现状,对熔体法制备纳米纤维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根据熔体法制备纳米纤维原理,对现有熔体法制备纳米纤维方法进行分类和对比分析,并结合研究现状,认为将不同单一纳米纤维制备方法进行有机组合是熔体法制备纳米纤维的发展趋势;然后详细综述了熔体法制备纳米纤维的工艺参数与纤维线密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熔体法纺纳米纤维细化技术的共性问题;最后介绍了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在纳米纤维制备方面的主要成果,通过机制揭示、工艺优化、材料改性等关键技术,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实现了平均直径小于500 nm 纤维的规模化制备。  相似文献   

2.
核/壳结构的纳米纤维是一种功能化的复合纳米纤维,制备方法有化学涂覆、表面化学结合、共混静电纺丝和同轴静电纺丝等.重点介绍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纤维,综述了同轴静电纺丝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纤维在组织工程、药物包覆、催化和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激光熔体静电纺丝法是一种新型的制备微纳米纤维的技术。利用激光熔体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纳米纤维,研究了应用电压、激光电流及接收距离对纤维直径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TG-DTA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纤维的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单轴拉力机...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多孔碳纳米纤维,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静电纺丝技术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性,静电纺丝制备多孔碳纳米纤维的方法、多孔结构类型以及多孔碳纳米纤维的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介绍了聚合物与聚合物共混以及聚合物与无机粒子共混静电纺丝多孔碳纳米纤维的2种方法的制备原理及所制得多孔碳纳米纤维的特点,并根据孔结构形状将多孔碳纳米纤维分为中空结构、介孔结构、多级孔结构和碳壳-蜂巢芯结构等类型。最后介绍了静电纺丝多孔碳纳米纤维在电化学、储氢、催化和吸附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未来多孔碳纳米纤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化学传感器特别是光化学传感器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检测目标物如食品中的重金属。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可控性良好和易功能化等特点,可以被用来固定传感器以提高其灵敏度。本文主要综述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基光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进展。首先,简单介绍光化学传感器及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基光化学传感器,随后根据其制备方法的差异分为高分子聚合物化学修饰法、高分子聚合物物理共混法、纳米纤维化学修饰方法和纳米纤维物理吸附方法4类,并分别综述其制备得到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基光化学传感器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进展,这4类方法各有优势,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基光化学传感器用于目标物的检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静电纺聚氨酯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聚氨酯在几种常见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寻求静电纺丝最佳溶剂及配比,并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级聚氨酯纤维膜。通过改变共混溶剂的质量比、纺丝液的浓度、纺丝电压、挤出速度和接收距离,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纤维的直径,分析了各因素对纤维形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MF/THF共混溶剂配比为1:3时,聚氨酯纺丝液静电纺丝效果佳;在纺丝液浓度8%~12%、纺丝电压12~30kV、接收距离10~30cm范围内,能纺制出纤维直径分布在800~1500nm之间的聚氨酯纳米纤维非织造布。  相似文献   

7.
静电纺丝作为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大量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含姜黄素的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本文介绍静电纺丝的原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利用静电喷雾制备包埋姜黄素纳米颗粒的情况.总结姜黄素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并根据制备纳米纤维的原料(合成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进行分类讨论.论述姜黄素包封的纳米纤维在缓释体系...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电纺制备纳米纤维的基本原理和最新发展,简要回顾了纳米纤维静电纺丝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对文献报道的越来越多聚合物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在静电纺丝中要想得到优良的纳米纤维,过程参数十分重要。此外,对各国研究者最近发展的几种新型的静电纺丝装置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纳米纤维在光电子器件、柔性传感器中的发展与应用,对纳米纤维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纳米纤维集合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定向纳米纤维集合体,是当前制备性能优良的纳米纤维的热门研究方向.针对当前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结构无序性、力学性能各向同性的问题,系统地介绍了采用静电纺制备定向纳米纤维束、纱线及纳米包覆纱的方...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基于天然聚合物(蛋白质、多糖)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本文将豌豆分离蛋白和普鲁兰多糖以质量比1:1混合制备共混溶液,研究共混溶液的浓度(10.0%~25.0%,w/v)对共混溶液性质及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形貌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共混溶液的性质(包括pH、表面张力、电导率以及表观粘度)以及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微观结构,来确定最佳的共混溶液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共混溶液pH基本维持中性范围内,表面张力在37~47 mN/m范围内波动,随着共混溶液浓度的增加,其电导率显著降低(P<0.05),而且表观粘度显著增加(P<0.05)。与此同时,当共混液浓度大于20.0%时,才开始形成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其中以22.5%和25.0%的共混液制备出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具有形貌良好和直径均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纳米颗粒,并在TiO2表面接枝氨基化合物,提高其分散性。在己内酰胺原位聚合的过程中,将改性TiO2纳米颗粒加入到聚合体系,制备氨基改性TiO2纳米颗粒聚酰胺切片,切片经过熔融纺丝得到改性聚酰胺纤维。经测试表明,TiO2纳米颗粒经过氨基改性后可提高聚酰胺纤维的抗菌和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抑菌丙纶短纤维的性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以纤维共混改性方法,采用有机抗菌剂Ma等熔纺而成的抑菌丙纶短纤维及其织物的特性和用途.  相似文献   

13.
聚乙烯纤维的纺丝方法及高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纺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的熔融纺丝法、增塑熔融纺丝法、冻胶纺丝法及其他一些非工业化的纺丝方法 ,并介绍了各种聚乙烯纤维性能和用途。  相似文献   

14.
 通过熔融纺丝法制备热致性液晶(TLCP)/聚苯硫醚(PPS)原位成纤共混纤维,TLCP微纤的形成将有效增强PPS基体的力学性能,并能优化纺丝工艺。考虑到实际纺丝过程是一个非等温结晶过程,因而首先研究了共混纤维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行为。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通过非等温结晶方法研究了TLCP微纤对PPS基体结晶行为的影响,并用Jeziorny模型描述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表明,TLCP/PPS原位成纤共混纤维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能够使用Jeziorny模型来描述。在共混过程中,TLCP微纤结构起到异向成核的作用,提高结晶速率和结晶温度,降低半结晶时间。此外,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挤出共混物表面形貌及共混纤维的TLCP微纤结构。  相似文献   

15.
The necessity of camouflage in the visible region has been expanded to a broad reg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s, especially infrared region, due to improving of the night vision cameras.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filament yarns with appropriate camouflage properties in both visible and infrared regions of forest areas in the melt spinning process was studied. C.I. Pigment Green 7 and C.I. Disperse Orange 149 with carbon black (CB) particles were used during the melt spinning to obtain the mentioned camouflage properties. The visible and near infrared wavelength reflectances,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and the washing and light fastnesses of the camouflage PET filament yarn sample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the optimum blend content of the mentioned dyes with CB particles during the melt spinning process could make desired camouflage properties in the PET drawn fibers. Moreover, acceptabl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accompanied with good to excellent washing and light fastnesses were observed for the optimized camouflage PET filament yarns.  相似文献   

16.
将聚己内酯(PCL)和轻度交联木薯淀粉磷酸单酯(Tapioca Starch Phosphate Monoester-with Lightly Cross-linking-TSPMLC)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了共混熔融纺丝,测定了纤维的力学性能,利用声速取向及DSC探讨了不同拉伸倍数对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发现纤维的取向度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大而提高,针对共混纤维拉伸后的声速值有很大提高的现象,利用声速法测试原理作出定性解释。随着纤维样品拉伸倍数的增大,纤维的结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纤维的强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N. Erdem   《国际纺织导报》2009,37(8):16-20,22,24
采用小型熔融纺丝机将PP/碳纳米粒子纺成三叶形截面的长丝。然后将此PP/碳纳米粒子复合长丝和纯PP长丝采用就地聚合的方法涂以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制成导电长丝.结果表明,涂层长丝的电阻逐渐降低。为降低电阻水平而仍保持结构和机械性能,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聚氨酯(PU)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经熔体纺丝及后拉伸得到具有聚合物界面微孔的中空纤维膜。分析PU/PVDF的混溶性,讨论膜孔结构的形成,并对其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PU/PVDF混溶性的改善,共混物可纺性提高,成孔性则有所下降;拉伸使膜界面微孔张开,随拉伸倍数的增加膜通量先增加再略有下降后迅速增加,共混物晶区的规整性也有所提高;所得膜为对称结构,且高倍拉伸后膜表面形成大量界面微孔。  相似文献   

19.
为赋予聚乳酸(PLA)纤维高效的防紫外线性能和抗菌性能,以ZnO为功能粒子,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质量配比的PLA/ZnO共混物,对共混物的形貌结构、热性能、防紫外线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表征,选用最佳质量配比的共混物进行熔融纺丝制备PLA/ZnO纤维。结果表明:当ZnO母粒质量分数为5%时(ZnO质量分数为0.85%),ZnO粒子在PLA基体中分布均匀,PLA/ZnO共混物热稳定性较好,防紫外线和抗菌性能优异,紫外线防护系数达到663,且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在99%以上;该比例的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制得的PLA/ZnO纤维的结晶度达30%以上,纤维的强度符合织造要求,制备的PLA/ZnO织物紫外线透过率低于30%,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也高达99%,且织物水洗10次后抑菌率不变。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的服用舒适性,将PBS与天然高分子丝胶蛋白共混,经熔融纺丝制成PBS/丝胶蛋白共混纤维,研究了丝胶蛋白质量分数对纤维形态结构、化学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与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纤维具有丝胶蛋白为分散相,PBS为连续相的形态结构;丝胶蛋白的存在改善了PBS纤维断裂伸长率过高的问题,当其质量分数达到15%时,共混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为8.9%;共混纤维的饱和回潮率为3.90%,接近于合成纤维中的锦纶,说明共混纤维亲肤性能优良;此外,土埋降解实验6周后共混纤维的质量损失率可达53.6%,具有快速降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