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察了NR/SBR共混胎面胶在毛细管挤出流动中的末端效应、基于以前的工作[1]提出了粘弹性流体自然收敛半角方程,并估算了试样在挤出条件下的人口自然收敛角(2α0)。结果表明,2α0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混炼胶入口压力降和入口自然收敛半角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牛顿流体人口收敛压力降和人口自然收敛半角方程,应用Matlab软件对NR/SBR混炼胶挤出过程中入口收敛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并讨论非牛顿指数、流道收缩比、表观剪切速率、流体粘附特性系数和BagIey校正因子等因素对人口压力降和人口自然收敛半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口压力降随着非牛顿指数、流道收缩比、表现剪切速率和流体粘附特性系数等增大而增大;人口自然收敛半角随着Bagley校正因子增大而减小等.模拟结果与文献报道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流体从大截面流道进入小截面流道时产生的入口收敛流动,是工业中常见的流型之一。基于聚合物流体入口收敛边界流线方程,应用MATLAB对入口收敛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Bagley校正因子(e)、非牛顿指数(n)、流道收缩比(λ)等因素对入口收敛流线和入口自然收敛半角(α0)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入口收敛边界流线的半径r随着e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着n的增加而减小,而λ对入口流型的影响不明显;另外α0随着e的增加而减小,但随着n的增加而增大,α0与λ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模拟结果与实验观测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5.
6.
7.
当聚合物流体(熔体或液体)从容器进入挤出机的小机筒后,流体不会成平行状态,由于流体的粘弹性作用和机筒断面的收缩,会在机筒前端形成圆锥形界面。这是一种进口收敛流动。机简进口的收敛流动是聚合物加工(例如挤出、注射等)时常见的流动形状。界面流线的切线和机筒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α)称为流体自然收敛半角(θ)。当α〈θ时,会形成一个“环流区”。而且,流体成环流形式运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影响聚合物材料在口模入口区流动中流型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表征入口流型的参数及其与流体粘弹性特性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应的定量描述,并就其进展作了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9.
对前文发表的非牛顿流体平入口收敛流动的边界流线微分方程进行了分析,求出了当非牛顿指数n=1/3时的入口收敛边界流线方程,及其与n≠1/3时边界流线微分方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n=1/3时的聚合物流体自然收敛半角方程和收敛区长度方程,并讨论了影响入口流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流化床中床层在不同气速下的流动特性,根据某一生物质发电厂中的HX220/9.8-IV1型纯烧生物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二维建模,通过FLUENT软件对床层冷态流态化进行二维数值模拟,调整一二次风入口风速以获得不同的表观气速,得到了鼓泡床、湍动床以及快速床的气固流动状态,并在快速床的基础上模拟了床层在气流作用下的稀相输送状态。模拟结果清晰展示了各个状态下的床层颗粒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变截面导流筒真实三维实体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流体流动均匀性和压降作为综合衡量依据,研究了变截面导流筒装置中关键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其内部流体流动均匀性和流体流动阻力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导流筒的结构参数L,H,θ与壳程进口处流体流动状况的对应关系,证实了在适当范围内调整上述结构参数,不仅可以提高壳程进口处流体流动均匀性,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壳程流体的压力损失。从导流筒换热器的流体流动均匀性和壳程压降角度出发,推荐L,θ,H的取值范围分别是:L=50~70 mm,θ=7°~12.5°,H=50~100 mm。研究结果为变截面导流筒换热器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中比转数离心泵内部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三维不可压缩雷诺时均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采用压力-速度隐式修正SIMPLEC算法,应用FLUENT软件中提供的多重参考系模型(MRF),对具有扭曲叶片的中比转数离心泵内三维不可压缩湍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探讨泵流道内的压力及速度分布规律,揭示泵内的回流、高速、高压流动现象.结果表明:扭曲形叶片汽蚀性能较好,但靠近隔舌流道内的回流、叶片流道内的局部高速和高压流场会影响离心泵效率,对隔舌和叶轮叶片结构进行优化是提高中比转数离心泵效率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Fiber bundle push-out test and image-base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for 3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such as debond strength, fracture energy release rate in Mode-II and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etermin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ength of carbon/carbon (C/C) composites. Push-out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3D C/C composite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fitted to the shear lag model to determine thes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X-ray tomography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material 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The fiber bundle and matrix interfaces were observed as being partially damaged in the tomographic images and the crack network was explored in detail. The tomographic images were also used to reconstruct a finite element (FE) mesh for simulating push-out tests. The interface of the fiber bundle and matrix in the FE mesh was represented by cohesive surfaces with frictional contact. The cohesive surface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by matching FE results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simulations had a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s and values of 0.75 fo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2–5 N/mm2 for debond stress, 1–4 N/mm2 for clamping stress and 3–6 N/m for fracture energy release rate were obtained as interfacial parameters for the composite.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复合移动床反应器内固体颗粒运动,采用离散单元法模型(DEM)考察布料器分别为扇形开口和矩形开口时,布料器转速和开口对颗粒运动的影响,并基于文献结果论证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①对于不同布料器,颗粒在移动床中呈现平推流和汇聚流两种流动形态。②随布料器转速及开口的增加,颗粒质量通量非线性增加。③随布料器转速的增加,下落床径向上颗粒分布更均匀;随布料器开口的增大,下落床径向上颗粒分布范围变大,颗粒分布更均匀;对下落床径向上颗粒分布,布料器扇形开口时分布呈U形、矩形开口时分布呈M形。④沿反应器轴向向下,颗粒分布有均匀化趋势;扇形开口布料器对颗粒分布的离散系数大于1,矩形开口布料器对颗粒分布的离散系数约为0.5。 相似文献